作文

有人说,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生活,必须具有“三金”:沉默是金,承诺是金,关系是金。你如何看待这“三金”?请联系实际,就“三金”或其中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

(选自《文史通义・文理》)

22.语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即 。(2分)

23.“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说明了写文章必须

。(2分)

24.“富贵公了,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的原因是(2分) ( )

A.没有这种生活经历

B.因为是在醉梦中

C.没有合适的场合

D.因为富贵公子有钱,用不着寒酸求乞

25.最后一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 ;作者对此持 态度;依据是 。(“依据”用文中话回答)(3分)

26.在此 文中, 作者阐述了为文之道,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联系自己写作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22.言之有物(2分)

23.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意思相近即可)(2分)

24.A(这是本质特点决定的原因;B、C、D仅是表象)(2分)

25.而同心一德之朝;反对/否定 ;今舍已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3分)

26.提示:对文中阐述的为文要“言之有物”,要“皆本于中之所见”,重真实情感,少“矜夸采色”等看法宜持赞同观点,联系实际应真切。(4分)

17.(1)案件(2)这(3)浅陋(4)判罪(4分)

18.C(2分)

19.A(2分)

20.(1)你来判决这个案件,怎么样?(3分)(得分点:决:判决;是:这;奈何:怎么样)

   (2)梁王说:“直径和颜色、光泽都一样,一块白璧价值千金,另一块白璧价值五百金,(这是)什么原因(道理)呢?(3分)(得分点:色泽:颜色、光泽;相如:一样;千金:价值千金)

21.治国施政(意思相近即可);宽厚(意思相近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第14―16题。(8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14.“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1分)

15.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愁那得工夫”是说: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高兴还来不及呢?

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意思是: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全是错的。这其实是作者的牢骚话。

C.“去!”描写了一个醉汉的形象,令人好笑。

D.全诗表现主人公借酒消愁,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解脱。

16.词的下片写主人公醉后竟然与松树对话,写其醉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

14.词牌(1分)

15.B(3分)

16.全词表现了对当时__政治的极度愤慨之情,塑造了一种无奈、痛苦、壮志难酬的人物形象。(意思相近即可)(4分)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2)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5)岁寒, 。(《论语・子罕》)

(6)千里之堤, 。(《韩非子・喻老》)

(7)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雨雪霏霏。(2)云无心以出岫。(3)何当共剪西窗烛(4)千里共婵娟

(5)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溃于蚁穴(7)莫愁前路无知己(8)诗成泣鬼神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6分)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②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

③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④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⑤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⑥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⑦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__,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7.第①段“即使如此”,“如此”指

。(2分)

8.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答:

9.“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人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中的“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在下文中指的是

。(2分)

10.作为一个作家,我为什么要羡慕火车上的那一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

答: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使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先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灵魂,而非肉体的身份。

B.文章第三段中“这位骄傲的作家”使用了贬义褒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他思想灵魂的高贵。

C.在作者看来,高贵与否不在于身份,也不在于成就是否伟大,只要是闪着美好光彩的精神都是高贵的。

D.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批判了现在社会中的人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表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

12.请另举一例分析说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5分)

答:

7.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2分)

8.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概括提炼内容要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

9.火车上的小女孩在嘈杂的火车上埋头读书;青年画家节衣缩食只为仰望世界名画。(2分)

10.因为作者在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时,依然认为有着纯正追求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意思相近即可)(2分)

11.D(错在:批判和不满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最终是要呼唤人们不要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__而放弃纯真的追求,不要放弃高贵的灵魂)(3分)

12.要点:有一具体的实例,不能与原文重复,对例子有一定的分析,言之成理。(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

宋词的文化品格

赵伯陶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谣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明俞彦《爱国词话》云:“诗云,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阔,词之 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婉转于歌伎之口以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爱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一一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寻样。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为证。

1.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 (10字以内),它的基础是 (8字以内)。(4分)

2.根据文意,请给“燕乐”下定义。(40字)(3分)

3.根据“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的原因。(2分)

4.苏轼,字 ,号东坡居士,请列举一篇高中课本中出现的苏轼作品篇名 。(2分)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6分)( )( )

A.由王灼《碧鸡漫志》一文科和“词”产生于隋唐时代。

B.“诗余”之称体现了词是由诗逐渐嬗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C.唐代乐府、律诗、绝句都是可以奏乐歌唱的,一直到唐末,词曲带诗入乐的地位,成为能配乐歌唱得唯一诗歌形式。

D.王国维认为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

E.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6.纵观全文,根据文意,结合自己诗词方面的知识,对诗和词的内容和形式作比较。(4分)

1.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词的音乐属性(4分)

2.燕乐是隋唐时代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的与雅乐对立的俗乐。(3分)

3.①得力于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的相互影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2分)

4.子瞻:《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2分)

5.C、D(C句 ,此项信息源于徐渭《南词叙录》,本文作者已指出“这一阐述不无偏颇”,说明徐渭说法有误,其实唐代诗歌已渐与音乐脱离关系。D句,王国维概括了诗与词不同的文体特征,并未比较两者优劣,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就不如诗。A项符合王灼《碧鸡漫志》引文含义。B项符合第1段第3句的文意。E项是文学史常识,也是正确的。)(6分)

6.内容上:诗:①诗庄,诗言志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见长。③诗之境阔

    词:①词媚,词言情②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为优③词之言长

    形式上:诗:①逐渐脱离音乐②句式整齐③诗有题目④诗分近体律诗、绝句、古体

    词:①与音乐结合紧密②句式长短不齐,变化错落③词有词牌,有时也有题目④词分小令、中调、长调(4分)

   (内容、形式上写出一个特点给1分,最高得3分,能进行比较,语言表达好得1分,满分4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2008年8月8日晚,当全世界亿万双目光聚焦在鸟巢上方太空漫步的李宁,聚焦着擎着火炬的李宁一步一步奔向13亿中国人民期盼百年、历经千辛万苦传递到达的奥运主火炬时,谁也不曾记得,1988年汉城奥运的李宁,是怎样从天堂坠入地狱的。这个后来被与乔丹、贝利、阿里并列评为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的男人,却因一个动作失误甚至收到了子弹和绳索。所幸的是,历史留住了李宁,历史也给了李宁一个汉城奥运后遭受非礼的集体致谦。

【材料二】2008年8月18日上午十一点,在男子110米栏小组赛第六组比赛中,最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刘翔因伤在小组赛就意外退出,奥运卫冕梦想也提前宣告破灭。全国观众无不为之痛惜,但更多的国人给予的是理解、同情与鼓励。当日下午,以他为形象代言的耐克公司发表官方声明:“刘翔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耐克为能与刘翔紧密合作而感到自豪。在此时,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期待他伤愈复出。”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在阅读体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下面一段文字是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三位代表委员共同提出的一项议案,请你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出议案主题。(不超过20字)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与__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随着社会的变化,如何教育未来的接班人成为一个越来越有挑战性的课题。日前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我们建议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参与讨论的代表委员均认为,除继续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外,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治本之策。

议案主题:

建议“三位一体”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阅读下面的文字,揣摩并写出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分)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

答:

示例:作品要重在个人创造,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