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22.文中的“京师”是指唐代都城 。(地名)(1分)
23.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 ”二字。(2分)
24.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 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 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 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 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 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26. 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4分)
22.(1分)长安
23.(2分)王事
24.(2分)B
25.(3分)D
26.(4分)送别之时,不说彼此相思、互相珍重一类的俗套语,而是反笔以出,笔姿摇曳不尽(2分);将作者的一种豪放不羁之气贯注在山水之间,颇具李白诗文之神韵。(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郑牢论戒贪
叶 盛
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观卒,山忠毅公云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首延高年耆德,询边事。有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计贪,矧(shěn,况且)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jiān)也。”公又曰:“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牢曰:“居官黩货(贪财),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公亦笑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 ) (2)下车首延高年耆德( )
(3)矧广西素尚货利( ) (4)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 )
1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 / 世谓为将者不计贪
②公固廉正贤者 / 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相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2)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
20.在上文中,山云和郑牢两人对广西土著少数民族均有轻蔑性的称谓,这两个称谓分别是 和 。(2分)
21.(1)郑牢以“白袍点墨”作喻,想说明的道理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郑牢力劝山云为将不贪,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句话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7.(4分)(1)估量,揣测;(2)请,延请,邀请;(3)一向,平素,向来;(4)洗,洗涤(写对一空给1分)
18.(2分) C
19.(6分)(1)(郑牢)把不敢杀的原因告诉(韩观),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2)如果我拒绝收下财货,他们一定会心存疑虑并且不满,怎么办?
20.(2分)土夷;蛮子(两个词语不能错位,写对一空给1分)
21.(3分)(1)为官应保持清白廉洁的操守(1分);(2)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2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晚唐诗人 (人名)的组诗《过华清宫》。(1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C.吴诗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感情,而崔诗流露出的则是一种感伤的情调。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16.请就吴融的《华清宫》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60字左右)(4分)
14.(1分)杜牧
15.(3分)D
16.(4分)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将华清宫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1分),抨击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1分)。
默写(任选6空)。(6分)
(1)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3)白云回望合, 。(王维《终南山》)
(4) ,但余钟磐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7)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8)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1)金石可镂 (2)飞鸟相与还 (3)青霭入看无 (4)万籁此俱寂 (5)术业有专攻 (6)澄江一道月分明 (7)一一风荷举 (8)晓来谁染霜林醉(写对一空给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愿化泥土
巴 金
①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对,甚至不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1927年1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1949年4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广东的乡村,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到八点钟有人来敲门,我站起来,我又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仿佛仍然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间,在想象中我重见那些景象,我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于是我感到精神充实,心情舒畅,全身暖和。
②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的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③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与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④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__”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和老文、马房里轿夫老周和老任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我看见人们受苦,看见人们怎样通过受苦来消除私心杂念。
⑤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
⑥漫长的不眠长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⑦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⑧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7.巴金先生在青年时期所著《家》、《春》、《秋》三部曲的总名是 。(1分)
8.第①段中作者认为“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这是因为 。(2分)
9.第①段中几十年来“牢牢地拴住我的心”的绳子是指 。(2分)
10.作者为什么说马房里的轿夫和门房里的听差是自己的老师?(6分)
(1) ; (2) ; (3)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开头写“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B.“受苦净化心灵”是告诉人们人在忍受苦难之中就会忘掉一切。
C.“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是指人要去掉私心、忘掉自己的道理。
D.文中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象征__中的光明与希望。
E.文中借“雾海”和“浓雾”,表达了作者迷失方时的困惑和痛苦。
F.全文显示了作者谦逊平等的人生态度和严格地解剖自己的精神。
G.文末“化作泥土”的意愿与文章开头“叶落归根”的愿望相同。
12.本文表现巴金老人对人生的回忆、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让自己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请写出你对本文“泥土”丰富内涵的理解,并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5分)
(1)你对“泥土”丰富内涵的理解是 ;(2分)
(2)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是 。(3分)
7.(1分)《激流》(《激流三部曲》)
8.(2分)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9.(2分)对家乡的思念,希望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间。
10.(6分)(1)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是他们培养出来的。(2分)(2)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要热爱生活,懂得了生命的意义。(2分)(3)是他们教我要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2分)
11.(6分)C F(写对一空给3分)
12.(5分)对“泥土”的理解2分,对本文的感受3分。
①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总表现为创作成果和理论建设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它的前代是一种丰富和发展,而对于它的后代则起着开拓和推动的作用。如果这个论断基本正确,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建安时代无疑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
②繁荣的建安文学,上承诗、骚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两汉辞赋重视文采的经验,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开辟了一脉新的源流。“水怀珠而川媚”,所谓“建安风骨”,就是这一脉源流中一颗发光的明珠。由此往后的时代,倘若文学脱离现实,走上邪路的时候,“建安风骨”就成了人们力矫时弊,唤起革新的一面旗帜。从借鉴意义说来,直至今天,研究建安时期的文学,仍然可以令人从中获得许多亲切的教益。
③那么,为后世景仰的一代诗风是怎样形成的呢?经济发展要求当然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只能通过政治、通过时代的思潮才能作用于文学。反过来说,文学也只有适应时代的思潮,只有通过政治,才能作用于经济。因此,时代思潮、统治者的政策和策略,直接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健康的时代思潮,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一切文明时代文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其中的关键是领袖人物的意志和群众利益的一致,作家、评论家的思想和群众愿望的一致。
④建安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曹操雄才大略,适时制变,纵横乱世三十年,不但结束了军阀混战、天下纷扰的局面,统一了北中国,恢复了生产,而且从政治上开拓了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⑤建安时代思想比较活跃的局面的形成,在客观上是由于规模浩大的汉末农民战争和因此而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急剧的分化。天下分崩离析,只有打破常规、改革制度,才能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鲁迅认为曹操统治的特色是“尚刑名”和“尚通脱”。他的“尚刑名”,就是实行严厉而合时的法制,以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尚通脱”,则是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充分容纳异端和不拘小节,扫除人们因循守旧、迂腐固执的积习,鼓励人们大胆地探索。正因为这样,所以作家的创作成果比较丰富,在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提出的新的命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就形成于这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上。
1.“上承诗、骚”中的“骚”是指屈原开创的 主义文学传统。(1分)
2.第②段中说建安文学“开辟了一脉新的源流”,那是因为它 。(2分)
3.第②段中的“力矫时弊”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时代是一个思想异常自由的时代。
B.研究建安文学,目的是为了借古鉴今。
C.文学通过政治和时代思潮作用于经济。
D.鲁迅对曹操统治特色的评说极为精辟。
5.作者认为“建安风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3分)
6.综观全文,作者评说“建安时代无疑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其理由是:(4分)
(1) ; (2) 。
1.(1分)浪漫
2.(2分)既反映(关注)现实,又注重文采。
3.(2分)努力矫正文学脱离现实,走上邪道的弊端。
4.(3分)A
5.(3分)时代思潮、统治者的政策和策略,直接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或:健康的时代思潮,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一切文明时代文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或:曹氏乱世统一中国,其统治下的社会“尚刑名”、“尚通脱”,从政治上开拓了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6.( 4分)(1)建安时代,创作成果比较丰富(2分);(2)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2分)
作文
有人说,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生活,必须具有“三金”:沉默是金,承诺是金,关系是金。你如何看待这“三金”?请联系实际,就“三金”或其中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
(选自《文史通义・文理》)
22.语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即 。(2分)
23.“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说明了写文章必须
。(2分)
24.“富贵公了,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的原因是(2分) ( )
A.没有这种生活经历
B.因为是在醉梦中
C.没有合适的场合
D.因为富贵公子有钱,用不着寒酸求乞
25.最后一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 ;作者对此持 态度;依据是 。(“依据”用文中话回答)(3分)
26.在此 文中, 作者阐述了为文之道,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联系自己写作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
22.言之有物(2分)
23.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意思相近即可)(2分)
24.A(这是本质特点决定的原因;B、C、D仅是表象)(2分)
25.而同心一德之朝;反对/否定 ;今舍已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3分)
26.提示:对文中阐述的为文要“言之有物”,要“皆本于中之所见”,重真实情感,少“矜夸采色”等看法宜持赞同观点,联系实际应真切。(4分)
17.(1)案件(2)这(3)浅陋(4)判罪(4分)
18.C(2分)
19.A(2分)
20.(1)你来判决这个案件,怎么样?(3分)(得分点:决:判决;是:这;奈何:怎么样)
(2)梁王说:“直径和颜色、光泽都一样,一块白璧价值千金,另一块白璧价值五百金,(这是)什么原因(道理)呢?(3分)(得分点:色泽:颜色、光泽;相如:一样;千金:价值千金)
21.治国施政(意思相近即可);宽厚(意思相近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第14―16题。(8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14.“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1分)
15.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愁那得工夫”是说: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高兴还来不及呢?
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意思是: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全是错的。这其实是作者的牢骚话。
C.“去!”描写了一个醉汉的形象,令人好笑。
D.全诗表现主人公借酒消愁,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解脱。
16.词的下片写主人公醉后竟然与松树对话,写其醉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
。
14.词牌(1分)
15.B(3分)
16.全词表现了对当时__政治的极度愤慨之情,塑造了一种无奈、痛苦、壮志难酬的人物形象。(意思相近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