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道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13.杜甫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__、人民疾苦,被誉为“ ”。(1分)
1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B.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却隐含着些许悲苦之情。
C.在艺术处理上,此诗有独特之处,首联两句的“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
D.这首诗写得恬静幽雅,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杜甫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4分)
13.(1分)诗史
14.(3分)D
15.(4分)此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2分)。诗中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那痴情的老妻和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惬意(1分),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1分)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6)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7)不应有恨,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礼记・学记》)
(1)一水中分白鹭洲 (2)晓镜但愁云鬓改 (3)守拙归园田(4)楚天千里清秋(5)千载谁堪伯仲间(6)何时倚虚幌 (7)何事长向别时圆 (8)则孤陋而寡闻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23分)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__。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⑥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⑦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⑧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⑨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⑩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11)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12)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
6.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3分)
7.第③段作者说有孤寂之感,原因是 。(3分)
8.第⑩段写道“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请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9.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④-⑦段的主要内容: 。(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全文以“马缨花”为载体,寄托了自己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
B.过去的“马缨花”象征__阴森凄苦,现在的“马缨花”则象征光明生机活力。
C.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里的生活,是为了表达当时内心的孤寂以及对旧时代的厌恶。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于一炉,结构看似松散,主题却十分显明。
E.文章在写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时隐隐约约透出作者的伤感情绪,读来让人挥之不去。
F.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自然。
11.作者在第⑩段写道:“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这个比喻新颖精奇,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赏析。(5分)
6.(3分)以动衬静 住所环境的幽深寂静
7.(3分)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1分);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__(2分)。
8.(3分)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1分);同时也表达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2分)。
9.(3分)写马缨花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以及自己对马缨花的怀念。
10.(6分)A F(B项:过去的“马缨花”虽长在阴森凄苦的环境里,但却给作者以心灵的慰藉,不是__阴森凄苦的象征;C项:这样写是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D项:本文结构清晰,前后对比,章法严谨;E项:即使写过去生活,也表明作者的乐观和坚强,而不是伤感)
11.(5分)这样表达更为生动形象(1分);作者写“光与影的对比”实质是写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1分),“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分)。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1分)。
前不久,《文汇报》对我校“复兴论坛”作专题报道时称――这是一道别有风味的校园精神“下午茶”。作为一名学生,你对“复兴论坛”有着怎样的记忆、认识和评价?
请以“我看‘复兴论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22.文中的“京师”是指唐代都城 。(地名)(1分)
23.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 ”二字。(2分)
24.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 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 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 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 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 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26. 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4分)
22.(1分)长安
23.(2分)王事
24.(2分)B
25.(3分)D
26.(4分)送别之时,不说彼此相思、互相珍重一类的俗套语,而是反笔以出,笔姿摇曳不尽(2分);将作者的一种豪放不羁之气贯注在山水之间,颇具李白诗文之神韵。(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郑牢论戒贪
叶 盛
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观卒,山忠毅公云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首延高年耆德,询边事。有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计贪,矧(shěn,况且)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jiān)也。”公又曰:“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牢曰:“居官黩货(贪财),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公亦笑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 ) (2)下车首延高年耆德( )
(3)矧广西素尚货利( ) (4)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 )
1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 / 世谓为将者不计贪
②公固廉正贤者 / 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相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2)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
20.在上文中,山云和郑牢两人对广西土著少数民族均有轻蔑性的称谓,这两个称谓分别是 和 。(2分)
21.(1)郑牢以“白袍点墨”作喻,想说明的道理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郑牢力劝山云为将不贪,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句话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7.(4分)(1)估量,揣测;(2)请,延请,邀请;(3)一向,平素,向来;(4)洗,洗涤(写对一空给1分)
18.(2分) C
19.(6分)(1)(郑牢)把不敢杀的原因告诉(韩观),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2)如果我拒绝收下财货,他们一定会心存疑虑并且不满,怎么办?
20.(2分)土夷;蛮子(两个词语不能错位,写对一空给1分)
21.(3分)(1)为官应保持清白廉洁的操守(1分);(2)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2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晚唐诗人 (人名)的组诗《过华清宫》。(1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C.吴诗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感情,而崔诗流露出的则是一种感伤的情调。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16.请就吴融的《华清宫》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60字左右)(4分)
14.(1分)杜牧
15.(3分)D
16.(4分)此诗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将华清宫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1分),抨击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1分)。
默写(任选6空)。(6分)
(1)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3)白云回望合, 。(王维《终南山》)
(4) ,但余钟磐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7)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8)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1)金石可镂 (2)飞鸟相与还 (3)青霭入看无 (4)万籁此俱寂 (5)术业有专攻 (6)澄江一道月分明 (7)一一风荷举 (8)晓来谁染霜林醉(写对一空给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愿化泥土
巴 金
①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对,甚至不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1927年1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1949年4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广东的乡村,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到八点钟有人来敲门,我站起来,我又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我仿佛仍然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间,在想象中我重见那些景象,我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于是我感到精神充实,心情舒畅,全身暖和。
②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的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③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与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④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__”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和老文、马房里轿夫老周和老任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我看见人们受苦,看见人们怎样通过受苦来消除私心杂念。
⑤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
⑥漫长的不眠长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⑦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⑧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7.巴金先生在青年时期所著《家》、《春》、《秋》三部曲的总名是 。(1分)
8.第①段中作者认为“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这是因为 。(2分)
9.第①段中几十年来“牢牢地拴住我的心”的绳子是指 。(2分)
10.作者为什么说马房里的轿夫和门房里的听差是自己的老师?(6分)
(1) ; (2) ; (3)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开头写“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B.“受苦净化心灵”是告诉人们人在忍受苦难之中就会忘掉一切。
C.“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是指人要去掉私心、忘掉自己的道理。
D.文中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象征__中的光明与希望。
E.文中借“雾海”和“浓雾”,表达了作者迷失方时的困惑和痛苦。
F.全文显示了作者谦逊平等的人生态度和严格地解剖自己的精神。
G.文末“化作泥土”的意愿与文章开头“叶落归根”的愿望相同。
12.本文表现巴金老人对人生的回忆、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让自己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愿望。请写出你对本文“泥土”丰富内涵的理解,并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5分)
(1)你对“泥土”丰富内涵的理解是 ;(2分)
(2)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是 。(3分)
7.(1分)《激流》(《激流三部曲》)
8.(2分)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9.(2分)对家乡的思念,希望生活在我的同胞中间。
10.(6分)(1)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是他们培养出来的。(2分)(2)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要热爱生活,懂得了生命的意义。(2分)(3)是他们教我要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2分)
11.(6分)C F(写对一空给3分)
12.(5分)对“泥土”的理解2分,对本文的感受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