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7题。(9分)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大,陈子昂的朋友,排行第一,故称。

14.从诗体看,这首诗是: 。(1分)

15.以下哪一首诗或词中用了与本诗相同的典故 。(2分)

A.李白《行路难》 B.杜甫《登高》

C.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诗中“横”、“接”两字写出了雁山的 和狐塞的 ,从而表现出这里在军事上的 。(3分)

1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之处:(3分)

14.五律(2分)

15.C(2分)

16.地理位置  高  险峻与重要(3分)

17.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3分)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千淘万漉虽辛苦, 。刘禹锡《浪淘沙》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苏洵《六国论》

(5)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6) ,小人喻于利。《论语》

(7)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1)疑义相互析(2)竹径通幽处(3)吹尽狂沙始得金(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等闲识得春风面(6)君子喻于义(7)形影相吊(按序前5个正确得5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题(22分)

一株临风而立的诗歌之树

聂达贵

2005年的一个七月之夜,北京保利剧院,郭新民诗作《一棵树,高高站着》,在中国朗诵家协会__、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殷之光激情演绎下,令松涛般的掌声,一次次从观众的森林中诞生,将“拥抱太行――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诗歌朗诵音乐会推向高潮。郭新民的诗歌,借助舞台和剧场的延伸与拓展,重现了诗歌的轰动效应。《一棵树,高高站着》,②缘何有这样的震撼力呢

诗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产物。情感乃润泽一切艺术的春雨鲜乳。缺乏情感的艺术作品,只能像一根干瘪的麦穗,一把枯黄的秋草,然而我要说的是,艺术家在情感面前的准备与才能,应当成为作深度探讨的自觉与期待。艺术家对情感的艺术操度与掌控,往往见出艺术家尤其是诗人的艺术功力。我愿意把情感比作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就像春天一般充满蓬勃生机的建筑材料。③在出色的艺术家那里,情感之墨的研磨匀兑,情感线条的编织流动,情感色彩的挥洒泼点,总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形而上中放光辉,回风舞雪,出神入化。诗人郭新民在这棵“树”里倾注的情感,几乎就是壶口瀑布一样轰烈燃烧的浪花,就是一座太行山的巍巍厚重,就是黎明的天边那一炉浓稠密集的朝霞:“一棵树,朝我走来/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它坚毅而豪迈的步伐/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与我久久地对视/目光同阳光汩汩深入/让我渴望的心田无比温馨”。

然而,这一团“目光同阳光”交织的浓烈的情感,却轻轻被动词“跪”,收拢为一个④经典的细节,“跪”出一个撼人心魄、夺人泪雨的画面:

以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我命令我的灵魂和诗歌

给它虔诚地下跪

并恭敬地叩三个响头

雄哉!惊天泣地;妙哉!神来之笔。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铀浓缩”一般,将一腔沸腾的激情聚凝于一“跪”之中。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是“灵魂和诗歌”对皇天厚土的跪拜,是和平的今天对烽火历史的朝圣。综观全诗,内敛蕴藉,张弛有致,均衡适度,谐和匀称。因而举重若轻,收发自如。端的是放得开,收得住。放开来如长空万里潇洒怒卷的云朵,如凡高笔风吹动中色彩奔放的向日葵 ;收回来像朦胧月色下行将引爆的蓓蕾,像一粒压缩了千卡能量的银质的子弹。 你看大写意的一句“一棵树,亲切凝视着我/一棵树,深情凝视着远方”,叫人如同临照秋日平缓的河流,触摸沉静含蓄的果实。“草色遥看近却无”。但闻水流声,不见流水影。这令我想到一段历史情节:北魏文成帝欲在武州山(今大同云冈)开窟造像,恰有来自今斯里兰卡的几个僧侣,携带三幅浮屠画像,“远视炳然,转近转微”。这便是所谓的艺术,所谓的艺术效果。诗画同理,艺术一脉。新民为诗运情,可谓深得其味,卓然超然,风流尽得。

它醒着,是一部红色的经典

它笑着,是一篇英雄赞歌

它活着,是一面精神的旗帜

是的,情感不是串缀而是粘连着这里的每一个语词,像蜜那样。不,这还不够,这些多姿多彩的意象,谁能说不是感情的物化与晶体?甚至,情感与意象相互借助,彼此拥抱,就是思想本身。

诗人的一项艺术使与职责,就是翻译,⑥将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可感可触的意象。(这好像是康德的话外音。)再比如影视画面的切换与叠印:“一棵树,站在那里/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一远景:自然村;中景:人化树;近景:树化人。句句深化,层层推进,一步一景新气象。

文学是幻想的产物。马尔克斯就认为,小说是用密码写成的现实,是对界的揣度;那么诗歌干脆就是心灵的录照与折光,耀动着强烈的主观色泽。事实上所有艺术品都该是心灵世界的产物,因为只有心灵才可以感动心灵。而我的意思在于,诗歌是最难的艺术,属于艺术的艺术,是艺术的精灵,就像蓝色的“焰”之于红色的“火”。诗人郭新民笔下的“树”,是诗人“心象”与自然界里的“物象”相交融的审美艺术品。事物的可能性秘密有意思地在于,诗人心中早已孕怀躁动着某种渴望表达的欲望(心象),当这一欲望发现外界某一对应物(物象)时,就会像蝶恋花一般,不顾一切地飞舞过去,并与之忘情相拥,胶也漆也。而自然界的景物,这时便幸运和幸福地成为某种象征与载体。

适合倾听,舞台阅读的诗歌,必须具备更高的音乐品质,音乐美感。不仅文字要养眼润心,而且韵律要悦耳动听。这也便是郭新民的诗歌征服听众、造成强烈剧场效果的宝器之一:“一棵对,站在那里/一棵伟岸的红星杨站在那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在那里……”仿佛一流清泉在我们耳畔叮咚叮咚地响着,跳着。行云流水,在这里找到亲切而具象的范例。“一查树,朝我走来/一棵树,就这么朝我走来/他坚毅而豪迈的步伐/故意踏出某种韵律和节奏/在满脸皱纹的太行山深处/在老区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山村/以父辈和长者的亲切/与我久久地对视……”这是灵魂的音乐在流唱?这是情感的音乐在弹奏?这是名词动词的生命在抒情?这是意象的光芒在闪耀?这样的诗歌音乐,音乐的诗歌,怎能不摇撼律动我们的心灵,就像穿着红舞鞋的风吹过春草池塘的水面……

从《一棵树,高高站着》,我们不仅读出一段发烫的历史,读出一种精神和力量,读出一群永远的道路上行进着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也读出一个“豁达开朗、包容万物”的诗人形象。而这首诗,也便像一棵瑰美辉煌的“树”,高高地站在那里,站在郭新民诗的春色旷野上。

                原载《大地》(有删节)

1.紧缩①处划线的句子(不超过25字)(2分)

2.作者从哪几方面回答了“缘何有这样的震撼力呢”的问题?(请标序号1,2……)(3分)

3.请简析文中“情感之墨的研磨匀兑,情感线条的编织流动,情感色彩的挥洒泼点”这组博喻在诗的表情达意中的层次特点。(3分)

4.以下对“经典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

B.因为这是“中国最传统的礼仪”

C.因为“‘跪’出一个撼人心魄、夺人泪雨的画面”。

D.因为“这是‘灵魂和诗歌’对皇天厚土的跪拜”。

5.文中“诗画同理,艺术一脉”的“理”和“脉”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答)(3分)

6.请结合本文中的语句举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例子,简单说明“将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可感可触的意象”的意思。(4分)

1.《一棵树,高高站着》令掌声诞生,(将诗歌朗诵音乐会)推向高潮。(括号中的文字可有可无2分)

2.倾注的情感可感可触的意象;诗人充满狂烈的跳跃和飞扬,展现锦缎般的华美绚烂与流光溢彩的幻想;音乐品质,音乐美感等(答对其中3点得3分)

3.情感的孕育与准备,情感和积累与梳理,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意思对即可)(3分)

4.B

5.“内敛蕴藉,张驰有致,均衡适度,谐和匀称”(3分)

6.举例略,文中内容:“诗人心中早已孕怀躁动着某种渴望表达的欲望(心象),当这一欲望发现外界某一对应物(物象)时,就会像蝶恋花一般,不顾一切地飞舞过去,并与之忘情相拥,胶也漆也。而自然界的景物,这时便幸运和幸福地成为某种象征与载体。”(4分)

以“半道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

13.杜甫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__、人民疾苦,被誉为“  ”。(1分)

1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

B.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却隐含着些许悲苦之情。

C.在艺术处理上,此诗有独特之处,首联两句的“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这里用一对复字反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

D.这首诗写得恬静幽雅,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杜甫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请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4分)

       

       

       

       

13.(1分)诗史

14.(3分)D

15.(4分)此诗语言清新、自然、质朴(2分)。诗中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那痴情的老妻和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惬意(1分),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1分)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6)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7)不应有恨,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礼记・学记》)

(1)一水中分白鹭洲 (2)晓镜但愁云鬓改 (3)守拙归园田(4)楚天千里清秋(5)千载谁堪伯仲间(6)何时倚虚幌 (7)何事长向别时圆 (8)则孤陋而寡闻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23分)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__。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⑥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⑦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⑧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⑨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⑩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11)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12)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

6.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3分)

7.第③段作者说有孤寂之感,原因是              。(3分)

8.第⑩段写道“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请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9.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④-⑦段的主要内容:             。(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全文以“马缨花”为载体,寄托了自己对于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情感。

B.过去的“马缨花”象征__阴森凄苦,现在的“马缨花”则象征光明生机活力。

C.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里的生活,是为了表达当时内心的孤寂以及对旧时代的厌恶。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于一炉,结构看似松散,主题却十分显明。

E.文章在写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时隐隐约约透出作者的伤感情绪,读来让人挥之不去。

F.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自然。

11.作者在第⑩段写道:“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这个比喻新颖精奇,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赏析。(5分)

       

       

       

       

6.(3分)以动衬静  住所环境的幽深寂静

7.(3分)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1分);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__(2分)。

8.(3分)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1分);同时也表达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2分)。

9.(3分)写马缨花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以及自己对马缨花的怀念。

10.(6分)A F(B项:过去的“马缨花”虽长在阴森凄苦的环境里,但却给作者以心灵的慰藉,不是__阴森凄苦的象征;C项:这样写是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D项:本文结构清晰,前后对比,章法严谨;E项:即使写过去生活,也表明作者的乐观和坚强,而不是伤感)

11.(5分)这样表达更为生动形象(1分);作者写“光与影的对比”实质是写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1分),“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分)。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1分)。

前不久,《文汇报》对我校“复兴论坛”作专题报道时称――这是一道别有风味的校园精神“下午茶”。作为一名学生,你对“复兴论坛”有着怎样的记忆、认识和评价?

请以“我看‘复兴论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传说中的海外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22.文中的“京师”是指唐代都城 。(地名)(1分)

23.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 ”二字。(2分)

24.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 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 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 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 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 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26. 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4分)

22.(1分)长安

23.(2分)王事

24.(2分)B

25.(3分)D

26.(4分)送别之时,不说彼此相思、互相珍重一类的俗套语,而是反笔以出,笔姿摇曳不尽(2分);将作者的一种豪放不羁之气贯注在山水之间,颇具李白诗文之神韵。(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郑牢论戒贪

叶 盛

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观卒,山忠毅公云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首延高年耆德,询边事。有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计贪,矧(shěn,况且)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jiān)也。”公又曰:“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牢曰:“居官黩货(贪财),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子耶?”公亦笑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 ) (2)下车首延高年耆德( )

(3)矧广西素尚货利( ) (4)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 )

1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 / 世谓为将者不计贪

②公固廉正贤者 / 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

A.①相同,②不同 B.①②均相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白以不敢杀之故,以是观尤德之。

(2)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

20.在上文中,山云和郑牢两人对广西土著少数民族均有轻蔑性的称谓,这两个称谓分别是 。(2分)

21.(1)郑牢以“白袍点墨”作喻,想说明的道理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郑牢力劝山云为将不贪,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句话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7.(4分)(1)估量,揣测;(2)请,延请,邀请;(3)一向,平素,向来;(4)洗,洗涤(写对一空给1分)

18.(2分) C

19.(6分)(1)(郑牢)把不敢杀的原因告诉(韩观),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2)如果我拒绝收下财货,他们一定会心存疑虑并且不满,怎么办?

20.(2分)土夷;蛮子(两个词语不能错位,写对一空给1分)

21.(3分)(1)为官应保持清白廉洁的操守(1分);(2)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