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3) ,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曲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树欲静而风不止, 。 (《韩诗外传》)
(7)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荀子《劝学》)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位卑则足羞
(4)渌水荡澜清猿啼
(5)禅房花木深
(6)子欲养而亲不待
(7)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挑山的男人
①他原本身体健康,有个美满家。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仍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
②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外面打工。他去好几个矿山背过矿,工钱本来就少得可怜,还常常被拖欠克扣。他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才干了两个月,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只能无奈截肢。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我的钱交学费,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只好给了他4000元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地分成两半,一半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个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③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元钱,他拿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
④他独自去了上海。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敢出去乱逛,怕被抓住收容遣送。他胆战心惊,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寻活,可人家总有理由拒绝他。万般无奈,他壮着胆子去了一次残联,残联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那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他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孩子,想起了家,他骂自己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⑤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⑥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有所区别,上北峰要走四个小时,每斤货物的运费是三毛钱;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七个小时,每斤四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挑夫才有市场,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为了多赚点钱,他肩上的重量从50斤渐渐加到了100斤,这几乎是挑战极限。
⑦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汗才能换回一毛钱!可他从不认为赚得少,反而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债,还供了他的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子,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20斤的西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峰,这条道近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四个小时的路程,儿子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⑧说到这,他忽然哭了。顿了顿,他又自嘲地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哦,我得赶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6.第④段中“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这是因为 。(1分)
7.第①段中“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
8.第④段中“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9.第⑥段中尽管“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为什么“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2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中“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讲守信用的人。
B.第⑥段对华山挑夫的报酬做了具体的计算,是为了说明华山挑夫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和挣钱的艰难。
C.本文人物刻画细腻传神,采用多种描写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父亲的形象,主要表现了他身残志坚的刚强品质。
D.尽管乡亲们同情他生活艰难,劝他出去乞讨,他却不愿出去乞讨,是因为已经丢了一条胳膊,出门乞讨实在太丢人。
E.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实,通过第三人称向人们介绍了一位华山独臂挑夫艰辛的生活经历,给人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
F.文末“他忽然哭了。”是因为华山挑夫生活太艰辛了,回顾过去的生活,他感到非常辛酸和绝望。
11.文章为什么以“挑山的男人”为题?说说你的理解。(3分)
12.概括本文的描写手法,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5分)
6.(1分)找不到活路,内心绝望。(意思相近亦可)
7.(2分)为后文留下伏笔(1分),前后照应,表现出他是一位说话算数,讲信用,有责任心的男人(1分)
8.(3分)心理独白(1分),写出了他内心的争斗(1分),表现出他对于孩子,对于家庭强烈的责任心(1分)。
9.(2分)说明华山挑夫工作的艰辛(1分),也表现出他选择做华山挑夫的内心无奈,因为他没有更好的选择(1分)
10.(6分)BE选对一个3分
11.(3分)文章为什么以“挑山的男人”为题,而不是以“华山独臂挑夫”为题,有其特别的意义,首先,男人意味着一种责任,文中的他非常重视男人的尊严,无论是对待病妻,不是对待债主,还是对待孩子,他都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男人(2分);“挑山”既说明他身上担子的沉重(1分)。(本题3分,答案出现关键词“责任”和负担“沉重”即可得3分,若回答“他把责任看得像大山一样重要”也可得1分)
12.(5分)本文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行为描写或动作描写亦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3分),举例(略2分)。此题5分,有对应的6个得分点,1少一处扣1分,若回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举例的可得2分。
①R.&B.和古典,这两个原本格格不入、毫无交集的名词和音乐形式,在21世纪居然被完美统一地结合起来,而且,并不像很多流行的元素一样转瞬即逝,它的生命力时至今日还如此旺盛,且大有无休无止、持续蔓延的趋势。
②R&B,一种源于美国的音乐形式,经过王力宏、陶、周杰伦等音乐天才的重新领悟和打造,曲调更加舒缓、优美,更具中国特色。有人分析说R&B曲风的流行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现代人压力的日益增大、需要发泄的状态,不管原因何在,在这个时代,R&B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③古典,一个丰富的代名词,它可以代表古典音乐,古典文化。在深邃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类从远古逐渐进化到现代的过程中,不断诞生的生活方式、耕种工具、文字、神话、建筑、美术、zōng jiāo 、音乐……都可以认为是不同时期和地域文化代表。其中的古典音乐不仅包括诸如李斯特、肖邦等国外知名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中国纷繁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民族戏曲等等。在今天,各种古典元素融入以R&B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中,实在应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记录了人类进程的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绝对可以承载流行,“古典”绝对有实力和现代文明一较高下,尤其在音乐领域。目前R&B和古典结合,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④R&B曲风搭配古典歌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方文山的古典文化底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但熟识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对于古典文字的驾驭也颇有造诣。从某种程度来讲,《东风破》可以说是周杰伦的转折之作,此前的大多数作品都可以说是另类怪异的,这首旋律较为舒缓的R&B作品搭配形同中国古典诗词的歌词,让周杰伦的支持者剧增。在周杰伦的作品中,《爱在西元前》、《娘子》、《止战之殇》、《夜曲》、《发如雪》,歌词都透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凭借一首《江南》红遍大江南北的林俊杰,吃到了中国风的甜头。还有内地歌手胡彦斌,在《红颜》之后又推出新歌《皇帝》从整首歌的创作来讲,都属上乘之作。
⑤ 。古典钢琴作为古典曲风的代表之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周杰伦从小学古典钢琴,他的偶像是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在专辑《11月的肖邦》的第一主打歌《夜曲》中,周杰伦用古典乐的底子结合流行元素,选用了弹奏肖邦夜曲的方式为自己伴奏。王力宏自幼学习古典音乐,19岁以首张专辑《情敌贝多芬》出道。其流行音乐的创作就有古典乐的底子,如在专辑《永远的第一天》中,他和了很多古典乐的小技七,其中一首为《感情是舞台》,他就以马勒为对象,在编曲中大胆用了《第四号交响曲》其中一个乐句。从《心中的日月》开始,古典元素更得到彰显,他大胆运用中国古代的五音阶“宫商角 羽”的创作方法,还尝试演奏中国古典乐器陶埙。
⑥ 。前些年还有不少戏曲界的大师们为如何振兴中国的国粹而忧虑,殊不知若干年后中国古老的戏曲已经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悄然进入了流行音乐的领域。虽然戏曲并没有独立的存在,但是戏曲的元素却被广泛的应用开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R&B拯救了濒临消亡的戏曲,让中国的国粹可以更加广泛地被大家传唱和喜爱。有“R&B教主”之称的陶在《Susan说》的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元素,歌词源于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苏三起解》,陶还在歌曲中间加入了京剧的唱段。周杰在新歌《霍元甲》中也开始尝试京剧唱法。
⑦现在,歌坛小辈们也已经受到影响,发现了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奥妙所在,并争相尝试。华研旗下新人Tank和S.H.E.成员之一的Selina跨刀对唱的《独唱情歌》中,两人也纷纷尝试了京剧唱法,虽说在京剧的演唱技巧上尚嫌稚嫩,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中国戏曲渗透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
⑧目前R&B、嘻哈歌曲开始越来越多地引用古典因素,除了在听觉上满足人们的审美疲劳,增加了歌曲的内涵外,的确也是对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弘扬。古典文化的确还具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间,只要真正投入进去,它会赋予人们在现代社会无法找寻的文化。也许有一天,R&B曲风不再成为时尚流行的代名词,但“古典”元素应该还是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它的生命力。
1.在第⑤段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音阶:宫商角 羽(1分)
2.文章第④段列举多个音乐人例子的用意是 (3分)
3.对“R&B”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R&B代表了时尚流行,以后就不一定代表得了。
B.R&B和古典的结合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C.R&B对古典的挖掘已经非常完美。
D.R&B引用古典因素增加了歌曲的内涵,歌曲上乘、深受好评。
4.联系全文,在第⑤段和第⑥段的空格处各填上一句概括R&B 和古典结合类型的句子。(3分)
5.根据文章,简述R&B和古典的结合对古典音乐产生的影响,并简单说说你对作者所说的影响的看法。(5分)
1.(1分)徵
2.(3分)具体说明了(1分)R&B曲风搭配古典歌词情况(1分)的普遍性(1分)
3.(C)(3分)
4.(3分)
第⑤段 R&B曲风融合古典(音)乐、乐器(曲风)(古典乐1分,乐器1分)
第⑥段 R&B曲风融合中国传统戏曲(1分)
5.(5分) R&B和古典的结合使古典音乐元素得到彰显(1分);使戏曲的元素在流行音乐领域被广泛的应用,(1分)戏曲国粹更广泛地被大家喜爱和传唱(1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弘扬。(1分)(答对三点得3分)
看法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言之成理则可给分。但必须结合文章中提到的影响展开议论。议论可以针对一个影响,也可以针对所有影响。(2分)
云霞飘到湖面上空,影子倒映在水里,湖水就成了它的另一个天空。请以“寻找另一个天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画何独不然?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诺!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不逐利禄,不计毁誉。③容:或许。
22.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24.第①段中描述了王乔年 “得子久之画”以后从“疑之”到“豁然喜”的心理过程。请分别指出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疑之:
(2)豁然喜:
25.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4分)
22.(1分)徇名阻善
23.(2分)B【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否认《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的观点,他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深究《古诗十九首》是否枚乘所作――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确实不是枚乘的作品】
24.疑之:得到黄子久的画作,但是不能确定其真伪。(2分)
豁然喜:明白了画作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水平而不取决于作者是谁的道理。(2分)
25.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2分)
26.呼应第2段内容,使结构完整(2分);以王乔年的实际行动印证本文阐述道理的正确性(2分)。(4分)
北 风 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棱棱:形容节操严峻。
14.这首古体诗和《石灰吟》一样,从题材上看都属于 诗。(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歌咏柏树,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境相似。
B.诗人以北风中不屈不挠的柏树自喻,表现了自己坚贞的节操。
C.诗中的“树坚”“阳和”“葳蕤”等描写,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D.诗中把柏树和闲花野草作对比,表现了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联系全诗,分析结句“北风吹,能几时!”蕴含的思想内容。(4分)
14.(1分)咏物
15.(3分)D【是类比而不是对比,也没有“对闲花野草的鄙弃”】
16.(4分)结句“北风吹,能几时!”突出了柏树挺立风中,坚贞不屈的形象,充满蔑视困难的乐观精神(2分),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2分)。
(1) ,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3)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 ,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6)梨花院落溶溶月, 。(晏殊《寓意》)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1)三山半落青天外
(2)何似在人间?
(3)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 4)飞鸟相与还
(5)诗家清景在新春
(6)柳絮池塘淡淡风
(7)濯清涟而不妖
潭 柘 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晋代,已有着一千五百年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父亲叫忽必烈,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rú lái 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阶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燕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guān yīn 殿内,guān yīn 像前原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舍利塔东西dì zàng 殿内有宝座为乾隆休息处。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
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们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小院里,院子清净、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华丽的建筑和装饰是否是以后的改造,当年,它是否朴素一如普通僧尼的禅房。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公主并没有住“集体宿舍”,她有一座自己的小院。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zōng jiāo 面对这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zōng jiāo 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我注意到一路上两边配殿的殿檐极其华贵,栏杆极其精美,建筑规模则大得几乎不合常理,我几乎想象不出当时有多少一辈子不事生产的人栖居在这里,整日接受劳苦者的顶礼膜拜。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我见到了那个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据寺志和碑文记载,此锅直径4米,深2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需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餐,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zōng jiāo 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在guān yīn 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zōng jiāo 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主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
无论她是女将,还是比丘尼,她其实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公主,高贵的妙严公主。
她纵然可以抛开所有的一切,也永远无法抛开她作为公主的存在。甚至多年以后,我们之所以知道潭柘寺还有个苦苦修行的小尼姑,也仅仅只因为她曾经是个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普通的小尼姑因此也不免可悲。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檐上碰得生痛,被佛乐佛书fó xiàng 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zōng jiāo 。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6.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潭柘寺给他留下的印象。他的印象可以概括为:(3分)
(1)
(2)
(3)
7.“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的寓意是 。(2分)
8.“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3分)
9.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起笔写“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收笔写“我也错了”,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本文由历史遗物联想到历史人物,把现实和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境界开阔。
C.妙严公主虽然虔诚,但是她带着宫女修行,显得霸道和狂傲。
D.本文主旨不在于介绍历史故事,而在于由历史故事展开思考,见解深刻。
E.本文运用比喻、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方法,着重写游览潭柘寺的经历和见闻。
F.本文描述了潭柘寺的华贵精美,表现了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的由衷赞美。
10.作者认为潭柘寺没有zōng jiāo ,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2分)
(1)
(2)
11.划线句“zōng jiāo 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看上去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联系全文,写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表现。(2分)
弱者:
无上的力量:
12.潭柘寺作为旅游景点久负盛名,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写一段介绍潭柘寺的文字。(100字左右)(4分)
6.(3分)(1)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2)潭柘寺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3)梵乐失于清淡,过于浓烈而深刻,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7.(2分)为世俗的力量所束缚(1分),灵魂无法超越到清澈虚无的高度(1分)。
8.(3分)“横生”既写出了妙严公主修行的小院在潭柘寺中的方位,又显示出它在寺中的特殊地位(1分),突出了世俗力量对zōng jiāo 的压迫,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1分)。作者巧用 “横生”一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形象生动(1分)。
9.(6分) B D【A:不是欲扬先抑的写法;C:无中生有;E:没有夸张手法;F:作者对潭柘寺古建筑基本上持一种否定态度】
10.(2分)(1)潭柘寺的建筑和音乐恢宏、霸气、华贵而缺少寺庙应有的从容和清气,让人隔膜(外在原因)(1分);(2)无法让人走进zōng jiāo 应有的超越(或:在潭柘寺zōng jiāo 屈从于世俗的力量)(内在原因(1分))。
11.(2分)弱者:zōng jiāo 面对(以皇权为代表的)强大的世俗,无处可逃,溃不成军。(1分)
无上的力量:zōng jiāo 的力量吸引了妙严公主,使她舍弃了尊贵和安逸,义无反顾地追求灵魂的超越。(1分)【意对即可】
12.(4分)地理位置;悠久历史;建筑特征;特殊地位;掌故传说(妙严公主的故事;著名的大铜锅等)。【每小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
①谈到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十分不同。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我国学者庞朴先生认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我觉得这正是造就中国写意画成为“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的思想根源。
②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中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
③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而已。
④受西方影响,中国人也日益重视,甚至迷恋上智力开发,滋润心灵成了件奢侈的事情。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画较之宋元时期丢失了许多最美的品质,看古代中国画,一望而见的是勃郁的“文气”,笔墨中浸透着画家的诗意,即使里面没有人,但一望而知那是隐士诗人居住的山水;现代中国的山水画家已对中国古典诗意没有了感觉,只能画那个表面物象,他不居住在山林,山林对他是纯粹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中国画要么是空洞的泛滥笔墨,要么是水彩画的明丽逼真,唯独没有了中国画曾经拥有的天人合一的意境。
⑤更要命的是,在万事不如人的精神气氛中,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看不到我们文化传统中真正美的东西。前几年一位中国画家提出“笔墨等于零”,引起许多讨论,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核心、灵魂,没有笔墨的中国艺术大半就不存在了。w.w.w.k.s.5.u.C.o.m
1.第①自然段中的“再现和模仿自然”可以概括为“□□”。(2分)
2.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这种心理状态”指的是 。(2分)
3.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中国的山水画缺少了古代那种勃郁的“文气”
B.古代中国的写意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
C.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拥有最美的品质,是中国艺术的顶峰
D.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文中说欧洲艺术有一种要成为科学的致命倾向。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导致这种倾向的思想根源是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这种倾向的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5.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些艺术家似乎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是更要命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1)
(2)
1.(2分)写实
2.(2分)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感到难以把握自然的原状【直接抄原文“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得1分】
3.(3分)C【C:属于无中生有】
4.(4分)(1)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2分)
(2)力求准确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5.(4分)(1)“每天都在等待着西方提供给我们明天的去向”就是盲目接受西方的艺术观念,放弃自己的传统;(2)盲目学习西方艺术,破坏了中国艺术的传统;(3)盲目学习西方艺术,不符合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4)西方艺术尤其是写实艺术理想已在西方受到质疑。(5)对民族文化缺少自信心【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面对“差异”,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