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几个刚上大学的同学结伴去看望高中时的老师。他们见到老师时说的话,有的不得体,有的不准确,请将一一改正。(4分)
甲:这是我们的一点见面礼,请老师笑纳。
乙:师母真勤快,把房间收拾得这么整洁漂亮,真是蓬荜生辉。
丙:向老师报告个喜讯,上学期学校评选抗震救灾积极分子,我们几个也忝列其中。
丁:这都是老师教诲的结果,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确,老师就像我们的令尊一样教导我们。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
(1)“见面礼”改为“礼物”;(2)“蓬荜”改为“满室”;(3)“忝列”改为“名列”;(4)“令尊”改为“父亲”。
调整下列语段中画线的短语的位置,使之表意恰切通畅。(只填序号)(2分)
有拒绝才有追求,有追求才能坚持独立的自我。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①;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②;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③;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独立④;拒绝放纵,是为了追求平凡安详的人生⑤;拒绝忧愁,是为了追求快乐向上的心情⑥;拒绝轰轰烈烈,是为了追求完美的自身⑦。
答:( )与( )对调;( )与( )对调。
( 1 )与( 3 )对调;( 5 )与( 7 )对调。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16分)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昊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__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__的闸门而拥有一颗__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粱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 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文章多次写到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4分)
19.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意。(4分)
20.结合全文,赏析篇末画线句“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4分)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18.结构上前后照应,(2分)内容上说明时间在飞速流逝,要珍惜青春。(2分)
19.有着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有着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有着大爱与大恨,有着大悲与大喜。(每句1分)
20.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2分)表达文章主旨:生命不能只是追求物欲,它应该追求饱满而高尚的精神。(2分)
21.BE(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外交强人沙祖康
刘 巍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坦白”。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中学因为在课堂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而最常被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定要当包公”。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捍卫国家利益,沙祖康常给人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那是不能允许的。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和外交上,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生活也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
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说她花的钱,沙租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表示钦佩。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他的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居。渴望在此终老。
(选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0期 刘巍的《外交强人沙祖康》,全文有删节)
15.文章以沙祖康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征求要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开头,有何好处? (3分)
16.作为外交官,沙祖康具有侠义心肠,依据原文,其侠义心肠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侠义心肠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
B.沙祖康在外交事务上有时给人以神秘感,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和强硬的言辞。
C.沙祖康为人正直,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不因自己的工作谋私利。
D.沙祖康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
15.(1)由征求是否改改“风格”,自然地引出沙祖康率直坦白的性格,使文章独具一格,(1分)运用对话引出下文,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从侧面表现出沙祖康言辞坦率、不绕弯子的性格特点。(1分)
[2385797e7dd910bb.jpg]16.(1)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1分)农民出身。(1分)
(2)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沙祖康言辞强硬。(1分)
面对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很多不公道的事情,沙祖康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能够主持正义。(1分)
17.B(“神秘感”的表现是“面带笑容,温文尔雅”,与“态度严肃言辞强硬 ”矛盾。)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② 归去来兮,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乐府双璧”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和《木兰诗》。
⑤ “文艺复兴”指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就文学而言,意大利诗人但丁、英国戏剧家 是其代表人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田园将芜胡不归 亦足以畅叙幽情 《孔雀东南飞》 莎士比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独 坐 敬 亭 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洛 桥 晚 望
孟 郊
天津桥①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注】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洛水之上。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
(2)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同写“观山”,但它们的主旨有何不同?(2分)
(1)两首诗都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李诗写众鸟飞尽、孤云飘离,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以动衬静,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1分)孟诗以前三景映衬后一景,写“冰初结”,为积雪张本,写“行人绝”,为气氛作铺垫,写榆柳萧疏,为远望创造条件:衬托出诗人一眼看到嵩山上皑皑白雪所感受到的极度快意和美感。(1分)
(2)李诗借敬亭山表达了诗人独立绝俗的人格精神,(1分)孟诗展现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诗人高远的襟怀。或暗含哲理:艰难困苦更能显现冰清玉洁。(1分)
8.D(D中“全”应为“成全”) [b24d69e42f6e1adb.jpg]
9.C(C项,两个“以”都为介词,“用”;A项,前一个“之”为助词,“的”,后一个为动词“往、到”;B项中,前一个“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一个“其”为表反问的副词,“难道”;D项中,前一个“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后一个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10.A (②是说当时形势,与主旨没有联系;③是说圯上老人的态度,不符合题干要求。)
11.B (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
12.(1)①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
②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鬼神),也太荒谬了。
③(贵族子弟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2)柳贵乎垂 /不垂则可无柳 / 柳条贵长 / 不长则无袅娜之致 / 徒垂无益也 / 此树为纳蝉之所 / 诸鸟亦巢 / 长夏不寂寞 / 得时闻鼓吹者 / 是树皆有功 /而高柳为最。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5~7题。
萃智理论助力创新教育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都承担着为本国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要根据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被激发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通过培训激发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水平。
统计表明现有数百种发明、创造和创新的技法,常用的传统创新技法约50种,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和田十二法等――它们曾帮助人们产生过无数的发明和创新。但以上绝大多数创新的技法是抽象的、随机的、方向不明确的。这些技法一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是难以控制的、个人的思维活动,因此难以用这些技法去量化地、可重复地去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划时代的萃智(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学。揭开了人类发明创新的新篇章。
萃智是以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为首的一批学者从1946年开始,历经数十年,对世界上250多万件专利文献加以研究、整理、归纳以后,提炼出来的一整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创新问题的理论体系。它基于技术系统演变的内在客观规律,来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方案综合。它可以定向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创新,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解决技术矛盾的40个原理和矛盾矩阵,解决物理矛盾的4个分离原理,76个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以及消除心理惯性的工具和资源――时间――成本算子等,使人们可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去操作和执行,因此发明就可被量化进行,也可被控制,而不是仅凭灵感和悟性来发明。
在学校开展基于萃智理论的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意识,正确地分析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萃智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同学科、工程领域和创造性训练之间的界限,而使问题得到创新性的解决。
萃智已运用于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近400强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利用萃智获得了发明创新,实现了重大技术改进。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萃智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和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校开设萃智创新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帮助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帮助企业迎接市场挑战,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5.下列对“萃智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智理论是以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为首的一批学者从1946年开始、历经数十年提炼出的一种全新理论体系。
B.萃智理论是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学,为人类发明创新揭开了新篇章。
C.萃智理论基于技术系统演变的内在客观规律,来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方案综合,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技法盲目、随意的不足。
D.利用萃智理论提供的一系列工具,人们可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去操作和执行。
6.下面不属于“萃智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是
A.与绝大多数的传统创新技法的抽象、随机、方向不明确性不同,萃智理论可以定向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创新。
B.与某些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的传统创新技法不同,萃智理论使发明不再难以控制。
C.萃智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量化地、重复地去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D.萃智理论已运用于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近400强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利用萃智理论获得了发明创新,实现了重大技术改进。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创新技法一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是难以控制的、个人的思维活动,因此根本无法去量化地、可重复地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B.在学校开展基于萃智理论的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消除不同学科、工程领域和创造性训练之间的界限,而使问题得到创新性的解决。
C.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事实证明了萃智理论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和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实用性,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校开设萃智创新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当今世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5.C (滥加因果关系)
6.D (该项是介绍萃智理论的实际应用)
7.D (A项,不是“根本无法”而是“难以用这些技法”;B项,“能够消除不同学科、工程领域和创造性训练之间的界限”的是萃智理论本身而不是创新教育;C项,“世界500强中的近400强企业”而不是 “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事实。)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针对某些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弟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坚决不 这一现象发生。(2)近来,一些用人单位在看重求职者学历、工作年限等“硬件”的同时,愈来愈重视求职者的 、德行、操守等“软件”。(3)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单调枯燥的生活, 没有难住他, 磨练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A:容许 品行 不仅 / 反而 B: 容许 品性 非但 / 却 C:允许 品行 非但 / 却 D: 允许 品性 不仅 / 反而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肄业 福祉 切搓 绵里藏针 出奇制胜 B:传颂 坐镇 宣泄 晶莹剔透 功亏一篑 C:汗腺 通谍 涨幅 一如既往 以德报怨 D:挑唆 洽谈 豢养 声名鹊起 开源截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