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 9、C 10、B 11、B

12.(8分)①(4分)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地方,都是人之所为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重点词:岂……与、盖、人事、出)

②(4分)上古的圣明君王,意识到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智力深忧能完全预想的,不是办法权术能制约的,(因此)不敢任意地逞弄自己的心计诈术。

(重点词:智虑、周、制、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邻避”效应加剧火灾损失 丹・克雷

我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能看见正在这里肆虐的大火产生的烟雾。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看电视上关于大火烧毁房屋、一切不复存在的报道。这类灾难以前也发生过――不是一次、两次,甚至也不是几次,而是几乎每年都有。然后就是换台。

这是不是表明我对丧失家园人们的痛苦麻木不仁?除受伤和死亡之外,失去家园是最悲惨的个人灾难。转换频道并不说明不在乎真实的个人悲剧。我们表现出的是在此类天灾人祸发生后所有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人们最初为什么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我在换台过程中,表现出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不确定方式。

举例来说,火灾最近的地方离我的住所大约只有40英里(约64公里),但是我家附近却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科学家认为,这表明即使我离灌木从生的悬崖不到1英里(约1.6公里)远,即使隔壁有一片一点即着的空地,我的大脑也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这就是风险评估的“邻避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况――对危险视而不见。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说,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了可怕的影像,但随后正常生活继续,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情感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或许这种私语以前曾对本周火灾的受灾者说过。加利福尼亚南部干燥的山区风景优美,附近绝不会出现问题,而且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那里的人们采取和我们一样的做法:他们换台。

这或许能解释,不应住在灌木从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为何对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一次的大地震同样无动于衷。大面积地震差不多每年都发生――问问印尼人就知道,但是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

我们无视自己面临的风险,道理也是如此。卡内曼教授说:“人们害怕核,但是住在核电站附近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这简直太荒谬了,如果某件事几年内没出现过,人们就不那么惶恐了。”卡内曼害羞地承认他自己也不例外:他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

当我们决定住在火山、龙卷风地带、洪水泛滥的平原和山崩区域附近时,我们进行同样的糊涂推理。加利福尼亚为什么又叫金州?它指的是遍布山坡的枯萎变黄的沙巴拉灌木丛,而并不是指阳光。加利福尼亚人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从洛杉矶到圣迭戈的火灾带位于自然的燃烧带,当地人明白这一点。他们的大脑只是骗他们相信,高温、干燥以及大风这些引发火灾的因素并不是问题,除非你迫使大脑从统计学的角度而不是情感角度来看待危险。

5.以下对“邻避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避理论”是一种风险评估理论,它甚至会使人们对危险视而不见,从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B.“邻避理论”说明,当家园附近没发生过类似火灾那样的危险时,我们的大脑就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

C.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

D.这是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一种确定方式,它促使人们最初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

6.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可怕的影像,进而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

B.威胁过后,继续的正常生活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

C.正常生活过得越久,我们的大脑就越会被感情私语所左右,而不能根据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

D.威胁在头脑中埋下的可怕影像会随着正常生活的继续而逐渐淡化,此时我们将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区风景优美,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这种由逻辑思维确定的观点使人们选择居住在这里。

B.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

C.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二次的大地震对居住在灌木丛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无法造成很大的伤害。

D.心理学家卡内曼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可他自己也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这说明逻辑思维也经常出错。

5、D 6、A 7、B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是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通道,也使得更多的百姓圆了前往青藏旅游的梦想。 B: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对李先生伤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C:剧本最初定名为《兄弟》,但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有记者和工作人员产生误会。认为是著名作家余华新作《兄弟》的改编作品,其实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D: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外交谈判,苏丹政府已经同意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__,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曙光初现。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② 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级导弹的研制。③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并不那么大, 由于欧洲 货币、亚洲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实际上也处在升值的状态。

A:忘怀 鉴于 虽然/但是 B:释怀 基于 虽然/但是 C:释怀 鉴于 因为/所以 D:忘怀 基于 因为/所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引度 诡秘 革故鼎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筵席 捏塑 物阜民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C:斡旋 鏖战 认罪服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辩别 联袂 金碧辉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材料的体会,选取小男孩、父亲或木桶任意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或套作。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参考2009 年《考试说明》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这段话,为大脑中的“杏仁核”下定义。(不超过55字)(4分)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这得从大脑中的“杏仁核”说起。“杏仁核”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恐惧”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点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核”的路径切断,再重复播放声音,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一旦“恐惧记忆”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其他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思考”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它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杏仁核”是

位于人和动物前脑,即眼睛正后方的,能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的大脑组织。

将下面这个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或减少原意。(3分)

有关医学专家鉴于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30高出20~50这一现象,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切勿再滥用抗生素。

(1)

(2)

(3)

(1)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80。

(2)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30。

(3)因此,有关医学专家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切勿再滥用抗生素。

某校面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躬行楼”,博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为“躬行楼”写出两条楼名诠释。(4分)

(1)

(2)

(1)显示了实验楼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2)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语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任答两条即可)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16分)

随 风 吹 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8.概括竹林的“交响乐”具有哪些特点。(4分)

19.请赏析“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4分)

20.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喜欢溪水的淙淙声,但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一直难以找到那天的感觉,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应该说,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的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18.穿透力强   声威远大   起伏震荡   变化无穷(每点1分)

19.采用比喻修辞,将风中竹林的呼啸声比喻成盛大的交响乐。(2分)表达作者所受到的震撼和感动,以及对自然之声的喜爱。(2分)

20.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2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复苏的时刻的快乐。(2分)

21.C E(C项,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特别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项,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