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实用类文本),完成16―18题(9分)
感恩老兵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6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珊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__、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60年前,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8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卢沟桥事变纪念日”“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抗战胜利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16.开头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就整篇文章而言,有何作用?(3分)
答:
作用①
②
17.作者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他为什么这样说?请
简要分析。(3分)
答:①
②
③
18.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文深受评委们的青睐而荣获一等奖。请结合这篇新
闻的主题探究其获奖的理由。(3分)
答:
16.(3分)主要写了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庆典的场面。(1分)写得庄严感人表达了对老兵们的敬意;一开始就营造出美好而肃穆的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分,两个要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①事到眼前才想起,是否晚了些?②为什么偏偏是媒体,而不是政府出面?③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抗战60周年时举行一次?④在我们给予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以最大关注的同时,为什么没有给予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中国老兵以应有的、同样的关注?(答出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8.(3分)新闻主题:感恩老兵。(1分)当下商品经济如潮,人们忘记了感恩,针对这现实存在并受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感恩老兵》告诉人们:“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这篇新闻主题针对性强,起到了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入”的作用。(2分,两个要点现实背景;作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 》选自《战国策》,在太子及宾客等送壮士至易水边时,文中
写道:“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②屈原在《离骚》诗中写道:“ ,哀民生之多艰。”
③柳永在《雨霖铃》词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 。”
④《堂吉诃德》是一部世界级的经典小说,作者是西班牙著名作家 。
①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 复为慷慨羽声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④塞万提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①我心悬旆②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的的:鲜明的样子。②旆: 泛指旌旗。
①这首诗的首联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郊送别图”?(3分)
答:
②“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两句,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行者”与“送行者”怎样不同的情感?(3分)
答:
①(3分)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路面还较泥泞:原野上一片新芽萌发的野草,待发的仰头长嘶的骏马,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是一幅明快的“春郊送别图”。(分号前后为两个要点,前2分,后1分:意思对即可)
②(3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写出了“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1分)行者裴坦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仕途不得意,临别之时,一种空虚无着、帐然若失的情感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8、D 9、C 10、B 11、B
12.(8分)①(4分)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地方,都是人之所为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重点词:岂……与、盖、人事、出)
②(4分)上古的圣明君王,意识到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智力深忧能完全预想的,不是办法权术能制约的,(因此)不敢任意地逞弄自己的心计诈术。
(重点词:智虑、周、制、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邻避”效应加剧火灾损失 丹・克雷
我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能看见正在这里肆虐的大火产生的烟雾。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看电视上关于大火烧毁房屋、一切不复存在的报道。这类灾难以前也发生过――不是一次、两次,甚至也不是几次,而是几乎每年都有。然后就是换台。
这是不是表明我对丧失家园人们的痛苦麻木不仁?除受伤和死亡之外,失去家园是最悲惨的个人灾难。转换频道并不说明不在乎真实的个人悲剧。我们表现出的是在此类天灾人祸发生后所有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人们最初为什么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我在换台过程中,表现出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不确定方式。
举例来说,火灾最近的地方离我的住所大约只有40英里(约64公里),但是我家附近却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科学家认为,这表明即使我离灌木从生的悬崖不到1英里(约1.6公里)远,即使隔壁有一片一点即着的空地,我的大脑也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这就是风险评估的“邻避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况――对危险视而不见。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说,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了可怕的影像,但随后正常生活继续,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情感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或许这种私语以前曾对本周火灾的受灾者说过。加利福尼亚南部干燥的山区风景优美,附近绝不会出现问题,而且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那里的人们采取和我们一样的做法:他们换台。
这或许能解释,不应住在灌木从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为何对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一次的大地震同样无动于衷。大面积地震差不多每年都发生――问问印尼人就知道,但是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
我们无视自己面临的风险,道理也是如此。卡内曼教授说:“人们害怕核,但是住在核电站附近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这简直太荒谬了,如果某件事几年内没出现过,人们就不那么惶恐了。”卡内曼害羞地承认他自己也不例外:他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
当我们决定住在火山、龙卷风地带、洪水泛滥的平原和山崩区域附近时,我们进行同样的糊涂推理。加利福尼亚为什么又叫金州?它指的是遍布山坡的枯萎变黄的沙巴拉灌木丛,而并不是指阳光。加利福尼亚人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从洛杉矶到圣迭戈的火灾带位于自然的燃烧带,当地人明白这一点。他们的大脑只是骗他们相信,高温、干燥以及大风这些引发火灾的因素并不是问题,除非你迫使大脑从统计学的角度而不是情感角度来看待危险。
5.以下对“邻避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避理论”是一种风险评估理论,它甚至会使人们对危险视而不见,从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B.“邻避理论”说明,当家园附近没发生过类似火灾那样的危险时,我们的大脑就不可能把威胁真正当回事。
C.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的周围发生,那么人类实际就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威胁的评估。
D.这是人类心理在评估风险时的一种确定方式,它促使人们最初选择居住在灾害多发地区。
6.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的头脑中埋下可怕的影像,进而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
B.威胁过后,继续的正常生活刺激我们的大脑根据感情私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
C.正常生活过得越久,我们的大脑就越会被感情私语所左右,而不能根据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
D.威胁在头脑中埋下的可怕影像会随着正常生活的继续而逐渐淡化,此时我们将根据感情私语来评估风险。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加利福尼亚南部山区风景优美,发生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这种由逻辑思维确定的观点使人们选择居住在这里。
B.由于在同一地区,地震发生的间隔往往有数十年或者上百年,因此大多数人完全不在乎地震的威胁。
C.每隔几个世纪就会爆发二次的大地震对居住在灌木丛生的山坡上的加利福尼亚人无法造成很大的伤害。
D.心理学家卡内曼对人类的评判系统进行过深入研究,可他自己也在伯克利有一所房子,尽管他知道几乎可以肯定总有一天会发生大地震:这说明逻辑思维也经常出错。
5、D 6、A 7、B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是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通道,也使得更多的百姓圆了前往青藏旅游的梦想。 B: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对李先生伤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C:剧本最初定名为《兄弟》,但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有记者和工作人员产生误会。认为是著名作家余华新作《兄弟》的改编作品,其实两者完全没有关系。 D: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外交谈判,苏丹政府已经同意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__,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曙光初现。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② 上次“一弹多头”空中拦截试验失败的教训,美国决定暂缓多级导弹的研制。③ 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并不那么大, 由于欧洲 货币、亚洲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实际上也处在升值的状态。
A:忘怀 鉴于 虽然/但是 B:释怀 基于 虽然/但是 C:释怀 鉴于 因为/所以 D:忘怀 基于 因为/所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引度 诡秘 革故鼎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筵席 捏塑 物阜民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C:斡旋 鏖战 认罪服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辩别 联袂 金碧辉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段材料的体会,选取小男孩、父亲或木桶任意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或套作。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参考2009 年《考试说明》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这段话,为大脑中的“杏仁核”下定义。(不超过55字)(4分)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受到惊吓?这得从大脑中的“杏仁核”说起。“杏仁核”位于前脑,即眼睛的正后方。它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是产生“恐惧”等重要性情的物理性源头。
在一次实验中,美国神经学专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先给大鼠放出一个声响,之后再给一次微弱点击。反复多次后,当只给声响时,大鼠同样会产生恐惧。他向大鼠脑中注射了可以映射脑部各个连接部分的染料,并发现听觉丘脑(即脑子通过耳朵接收信号的部分)直接与“杏仁核”相连。随后他把大鼠脑中连接听觉丘脑与“杏仁核”的路径切断,再重复播放声音,发现大鼠不再害怕了。
“杏仁核”以某种方式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一旦“恐惧记忆”识别出这一可怕的信息,它将优先于其他脑部活动。
研究表明,当恐惧来袭,你脑子的“思考”本能地服从于“杏仁核”。你的恐惧先于你的思考,并启动你的行为。它表示,消除人类的深层恐惧是有可能的,所要做的就是将产生恐惧的相关记忆消除。
“杏仁核”是
位于人和动物前脑,即眼睛正后方的,能把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形成并储存“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的大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