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笑与泪 [黎]纪伯伦
太阳从那些秀丽的公园里收起了它最后一道霞光,月亮从天边升起,温柔的月光洒在公园里.我坐在树下,现察着瞬息万变的天空,透过树枝的缝隙,御望夜空的繁星。就像撒在蓝色地毯上的银币一样。远远地,听得见山涧小溪淙淙的流水声。
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问寻找栖所,花儿闭上它困倦的眼睛,在万籁俱寂之中,我听见草地上有轻轻的脚步声,定睛一看,一个青年伴着一个姑娘朝我走来。他们在一棵葱郁的树下坐下来,我能看到他们,但他们却看不到我。
那个青年往四周看了看,说道:“坐下吧,亲爱的,请你坐在我的身边,你说吧!笑吧!亲爱的!不久,你将成为这银色月光下一切财产的主人,成为 一座可以和王宫媲美的宫殿的主人。我将驾驭我的骏马,带你周游天下名胜;我将驾驶我的汽车,陪你出入跳舞厅、娱乐场,微笑吧,亲爱的,就像我宝库中的黄金那样微笑吧!你看着我,要像我父亲的珠宝那样地看着我,亲爱的!我要是不向你倾诉衷情,我的心就不会安宁,我们要带上许多黄金,在瑞士的湖畔,在尼罗河宫旁,在黎巴嫩翠绿的杉树下度过我们的蜜年。你将与那些贵公主阔夫人相会,你的穿戴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妒忌,我要给你所有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意吗?啊!你笑得多么甜蜜啊!你微笑就仿佛是我的命运在微笑。
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俩悠然自得地走着,就像富人的脚践踏穷人的心那样踩着地上的鲜花。
他们从我的视野消失了,而我却在思考着金钱在爱情中的地位,我想,金钱――人类邪恶的根源;爱情――幸福和光明的源泉。我一直在这些思想的舞台上徘徊。突然我发现两个身影从我面前经过,坐在不远的草地上,这是一对从农田那边走过来的青年男女,农田那边有农民的茅舍,在一阵令人伤心的沉默之后,随着一声长叹,我听见从一个肺痨病人的嘴里说出了这样的话:“亲爱的!擦干你的眼泪,至高无上的爱情已经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成了它的崇拜者。是它,给了我们忍耐和刚强。擦干你的眼泪!你要忍耐,既然我们已经结
成伴侣,为了美好的爱情,我们得忍受贫穷的折磨,不幸的痛苦, 离别的辛酸,为了获得一笔在你面前拿得出的钱财,以此度过今后的岁月,我必须与日月搏斗,亲爱的,上帝就是那至高无上盼爱情的体现,他会像接受香烛那样接受我们的哀叹和眼泪,他会给我们适当的报酬,我要同你告别了,亲爱的!我不能等到月光消逝 。
然后,我听见一个亲韧而炽烈的声音打断了伤感的长吁短叹,那是一个温柔的少女的声音.这声音倾注所有蕴藏在她肺腑里的热烈的爱情、离别的痛苦和苦尽甘来的快慰:“再见,亲爱的!”
说完,他们便分别了。我坐在那椿树下,速奇妙的宇宙间的许多秘密暴露在我的面前,要我伸出同情之手.
那时,我注视着那沉睡的大自然,久久地注视着。于是,我发现那里有一种无边无际的东西:一种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一种用秋天凄凉的泪水所不能冲洗掉的东西;一种不能为严冬的苦痛所扼杀的东西;一种在日内瓦湖,畔、意大利游览胜地所找不到的东西,它是那样坚强不屈,春来生机勃勃,夏到硕果累累。我在那里看到了爱情。
19.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制造了焦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金钱――人类邪恶的根源:爱情――幸福和光明的源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6分)
答:
21.本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
22.请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它是那样坚强不屈,春来生机勃勃,夏到硕果累累。我在那里看到了爱情”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4分)
答:
19.静谧、优美的氛围。作用:为两对恋人的出场和作者的思索作环境渲染、烘托。(氛围、作用各2分)
20 含义: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钱与爱情是不相容的(用金钱换取不到爱情)。作用:对上文的男青年以金钱物质追求爱情进行否定,对下文的男青年以勤奋坚强追求爱情的肯定,承上启下,突出主旨。(6分)
21. 对比手法(2分)。作用,将―贫―富两对恋人的约会、对话、生活状况、内心世界进行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加深读者对两种不同爱情的印象。(2分)
22.纯洁忠贞的爱情具有永恒的力量,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结果,表明对这种爱情的肯定与赞美。(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 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__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__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6.文章先后两次引用别林斯基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4分)
第一次引用说明:
第二次引用说明:
17.你如何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争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含义。
(3分)
答:
18.根据文章内容,请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2分)
A.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但又最忌讳说教。
B.戏剧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C.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D.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16.第一,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2分)
第二,戏剧少了抒情性,就是去了生命和灵魂。(2分)
17.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3分)
18.D.(2分,居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 (5 分)
第一组:
(1)战国末期的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兮, ;
, 岂余心之可惩?
(2)南宋词人辛弃疾在《 》写道:“倩何人唤取, ,
!”
第二组:
(1)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时写道“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东晋诗人陶渊明的《 》中描绘农村的景象时写道:“ ,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第一组
(1)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红巾翠袖 英雄泪
第二组
(1) 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2) 《归园田居》 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谷 重阳后菊花 范成大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说出两首诗各自使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分析。 (5分)
答:
郑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范诗主要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在郑诗中,菊的外表与蓬蒿非常相近,但却令人亲近;虽然开放在低矮的池岸旁,却晶莹明艳,芳香四溢,从来不去羡慕高高在上的瓦松。作者写出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质,赋予了它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具有人格化的内涵,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范诗中的菊花虽然开放在重阳节之后,但依然光彩照人,然而那些没有情趣的世俗之人就不再前来欣赏了。作者借赏菊之事讽刺了世人的趋炎附势、浅薄庸俗之态。(学生对郑诗的表现手法答对比或象征,如果言之成理也可以酌情给分)
把下面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用“/”断开。 (3分)
“赵 王 迁 杀 李 牧 而用 颜 聚 齐 王 建 杀 其 故 世 忠 臣 而 用 后 胜 卒 皆 亡 国 蒙 氏 秦 之 大 臣 谋 士 也 而 陛 下 欲 一 旦 弃 去 之 诛 杀忠 臣 而 立 无 节 行 之 人 是 内 使 群 臣 不 相 信 而 外 使 斗 士 之 意 离 也。”
“赵 王 迁 杀 李 牧 而 用 颜 聚 /齐王 建 杀 其 故 世 忠 臣 而 用 后 胜/ 卒 皆 亡 国 /蒙氏 秦 之 大 臣 谋 士 也/ 而 陛 下 欲 一 旦 弃 去 之/ 诛杀 忠 臣 而 立 无 节 行 之 人/ 是 内 使 群 臣 不 相 信/而外 使 斗 士 之 意 离 也。”
8.C数:责备
9.A因为,介词。B如果;却。C地方;“所”字结构的用法。D 物主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件事。
10.B 除去③⑥
11 B 赵高不是站在李斯的角度替他着想的,而是一种游说的策略。
12. ①您在才能、谋略、功劳、口碑以及长子扶苏对您的信任这五个方面,与蒙恬相比谁更有优势呢?(4分。考虑“材”、短语“孰与”)②我现在统领着30多万军队,虽然被关押,但我的威势足够可以反叛(朝廷)。(3分。考虑“倍畔”、“虽”以及被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当前,煤体对生物燃料的负面报道很多,罪名有“与人争粮”“人道危机”“粮食危机的元凶”“破坏生态”等等,好像面目狰狞的魔鬼。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和相互关联性。面对复杂的现实,更需要人们的冷静与客观。
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发出警讯后,石油进口国就开始寻思“替代”了 巴西和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甘蔗和玉米生产乙醇替代石油。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市对9种燃料车进行了十多年的替代化石燃料试验,最后选择了沼气和乙醇两种生物燃料。美国年消费石油9.5亿吨,净进口6.4亿吨,石油对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三四十年寻觅才找到能使美国绝处逢生的生物燃料,故不惜顶住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倾其20%以至40%(2015年)的玉米及技术突破后的非食物性原料。替代30%(2030年)甚至50%(2050年)的石油运输燃料。为减少与粮食供应的冲突,2006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要求6年内(到2012年)使纤维素乙醇的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并以l.6亿美元建3个纤维素乙醇示范厂和投入21亿美元用于新技术开发,全面部署了由玉米乙醇向非粮二代生物燃料的战略过渡。预计到2020年前后,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2亿吨,约相当于现在世界石油生产量的5%。
过去,人们也曾进行过煤变油、煤转化为甲醇和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的试验。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据该集团网站称,转化成1吨燃油需要消耗4吨煤炭和用水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的7――10倍。而按能量投入产出比。得到l份能量的甲醇燃油,需要投入4―6份能量的煤,生产1吨煤基甲醇要排放8.25吨二氧化碳,还有腐蚀机械、储存困难、影响人体健康等诸多问题尚难解决,美欧经多年试验均已宣布失败。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都只适合于转化为物理态的电能和热能,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合转化成的化学态能量,最适合转化为液态燃料。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非粮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生物质原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一类是现在就可供使用的薯类、甜高梁、甘蔗、木本油料、畜禽粪便及农产品加工产生的有机废水废渣废糖蜜;另一类是尚待技术突破后方能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纤维素原料。此两类原料的年产当量燃料乙醇潜力分别为1.52亿吨和2.80亿吨,二者可替代石油2.7亿吨,是现进口量的1.5倍。1公顷甜高梁或薯类一般可转化燃料乙醇3―5吨,高者可达l0吨.而我,国耕地中有非粮低产田5024万公顷可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此外,还有734万公顷的宜垦后备土地。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质原料资源”的一项是
A.沼气 乙醇 B.玉米 甘蔗
C.薯类 甜高粱 D.作物秸秆 林业剩余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负面报道把生物燃料描述成面目狰狞的魔鬼,给它加上“与人争粮”“粮食危机的元凶”等罪名,其实都是毫无事实依据的凭空指责。
B.为解决严重的石油危机,美国不仅作出了用生物燃料来部分替代石油的具体及远景规划,而且投入了巨额资金,以谋求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C.以煤为原料来生产石油的替代产品,不仅要耗费大量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而且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难题,国内国外的试验都未取得成功。
D.我国的生物燃料资源丰富度显著高于美国,中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生物燃料的非粮原则,使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在发展生物燃料问题上立场坚定,他们的计划如能付诸实施,用生物燃料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将指日可待。
B.在石油资源渐趋枯竭的今天,人类主要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同时尝试使用其他各种能源。
C.用生物燃料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巨大的经济和政策支持。
D.中国拥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不可能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5.A沼气和乙醇是生物燃料成品,而非“生物质原料资源”。
6.B(A项,原文说“凡事都有它的多面性核相互关联性”,并未说人们对生物燃料德批评“毫无事实依据”;C项,错在“国内国外的实验都未取得成功”,因为“中国神华集团2007年已经在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煤变油的试生产”;D项错在“我国的非粮作物种植规模走在了世界前列”,文中讲的是发展潜力,而非今天的现实)
7.C(A项“完全替代”与“指日可待”说的过于绝对。B项,“今天”人们还做不到“主要使用生物燃料”,而是在主要使用化石能源,D项,仅有“足量的种植非粮作物的适耕宜垦土地”,缺少其他方面的保证,还无法肯定不“出现‘生物燃料’与人争粮争地的局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B:当学校宣布我们的课外科研小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很难形容的。 C: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独立建成以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回收为主的航天工程体系的能力。 D: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下列一句话中标点必须修改的一项是 神七的成功发射激发了国人的科普热情①,人们对科技馆里的“科技大餐”非常重视②,报告显示③,国庆期间④,与⑤“科技馆⑥”相关的关键词的检索量上涨了近4倍⑦,而且网民多搜索当地的科技馆的“地址”“路线等关键词。
A: ③⑦ B: ②⑦ C:⑤⑥ D: ①②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目前,一种新型环保电脑在一片热捧声中 ,消费者却对此反应冷淡,问津者寥寥无几。 ②有关法规对 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③文化传统观念 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④是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地体验一下生活好呢。
A: 面市 日渐 既然/从而 浮光掠影 B: 面市 日见 如果/从而 走马观花 C: 面世 日渐 既然/因而 浮光掠影 D: 面世 日见 如果/从而 走马观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