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5.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5.A(B项只涉及了“魂”,而未涉及“体”,而且对“发现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要告诫人们必须这么去做,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到了。C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支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只是“灵魂附体”之“体”,;D项是说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答非所问)

6.D(该句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7.B(A项判断太绝对,由原文“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及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推知。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 的产物。②节日的天津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店铺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③家乡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 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A:反思 川流不息 何尝 B:反思 源源不断 未尝 C:反省 源源不断 未尝 D:反省 川流不息 何尝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恶梦 山其不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影碟 美轮美奂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C:精粹 糅合 融会贯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针砭 脉搏 不胫而走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啄木鸟在一棵树的枝干上啄了个碗粗的洞营巢。这引起了燕子的批评:“哼损害树木,还叫益鸟呢。”“什么?我损害树木?”啄木乌委屈得掉下了眼泪。它大声为自己辩护:“让这棵柳树自己说吧,是谁辛劳了一冬,从它体内掏出几百条大蛀虫的?我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我啄木鸟救活了它,不过在它的身上啄一个洞做窝,难道还有什么不应该吗?”

请以“帮助和索取”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下面语言表达有错误,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4分)

①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首先__了亚洲某固打算把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国内各家媒体继而纷纷跟进报道,④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也对此大为震惊。⑤我们试想⑥端午节若为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⑦那将是国人的渎职和耻辱。

(1)语体风格不一致的是 ,拟改为

(2)句序错位的改正方法是把 调换。

(3)应删去的一个词是

(4)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应该为

(1)①将“打算把”改为“欲将”或者是“拟将”。  (2)将①和③调换(3)应删去“跟进”或”继而。 (4)⑦“渎职"改为“失职”。(4分 )   

提取或删减下面的文字,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太阳风暴”下定义。(4分)

①太阳风暴是这样一种太阳活动现象。

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

③爆炸后,在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就形成了这一现象。

④科学家形象地将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太阳风暴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从而使其表面也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或:由于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而使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叫太阳风暴。)4分,定义格式1分.顺序2分.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同答18~2l题。(16分)

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

①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时,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

②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

③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汽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膏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象.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表汪.”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

④一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拿,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

⑤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涵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

⑥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冀地承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凡,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徒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

⑦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

18.一种情感叫沉浸”,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物和旧事中?(4分)

19.阅读第③段,作者说在青衣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请结合文段内容概述作者两次不重合的思路分划是什么,这两次体验给了作者什么启示。(4分)

20.文章第④段写老城市和新城市有什么用意?请作具体分析。(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8.(1)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于:锋残毫损的毛笔、青衣江的历史联想、以前的自己、熟悉的城墙街巷、旧书旧帖、以前的纸片。4-分,写出四点即可

    19.(1)第一次作者纠结在一个简单的技巧性问题里,脱不出来,没有真正欣赏和注意青衣江。第二次作者沉浸在江名名“青衣”的一连串联想中:从青衣想到蚕丛想到少妇想到舞台青在的幽怨、哀碗、凄美。所以说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舍,(2)两次不同的体验使作者以识到回味旧事可以看到以前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改变和坚守。4分,第(1)问2分 第(2)问2分

20.老城市有独特的文化气息。熏染着人们,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  门楣、梁、匾额、居住者行为又透露和体现着老城市的情调,人和城市长久的磨合,水__融,和谐而有秩序;新城市是多元的,缺少对间的磨合和交融,空洞没有情调。将老城市和新城市进行对比,突出老城市具有新城市不具备的情调、韵味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沉浸,更好地表现主题。4分,老城市情况2分。新城市情况2分,对比及作用2分   

    21.“一个幽深的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旧纸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①纸张即便是空白的也可以承载和见证历史.②纸张是脆弱的,能够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③哪怕是白纸或撕裂的碎片。都沉重千钧,可以让人沉浸,有它的价值,可以让人展开丰富的无边的联想和想象。4分,比喻1分,下面3点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0分)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问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酌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英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扁。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体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破除“加班潜规则”,根本出路在于加火企业的违法成本。

B.在有些时候,一些潜规则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了法律的地位和影响。

C.因“超时加班”而施重罚卟跑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害无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D.工会如果发挥应有的作刚,“超时加班”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16.从全文米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17.你是如何理解“加班潜规则”的?(3分)

15.B

    16.企业出现生产旺季;企业出于牟利的需要,员工则借此赚取加班费或得到晋升机会,保存自己的职业;相关的法律手段没有得以执行:企业违法成本较低。4分

    17.加班潜规则是与法律相违背的,并且广泛存于当今的企业内部。形成这种规 则的原因是企业从中牟利,员工则从中得以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这种潜规则表面使得双方获益,从而使双方在利益上达蓟共识,但实际上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性质、原因、危害三个方面概括。) 3分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6分)

(1)①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 塞上风云接地阴。

孤舟一系故园心。

②李密在《 》中写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愿乞终养。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2)①李商隐在《 》中写道: ,无复鸡人报晓筹。

当时七夕笑牵牛。

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 ,奚惆怅而独悲?

知米者之可追。

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曹操《短歌行》)

(1)①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②陈情表  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③齐彭殇为妄作(2) ①马嵬  空闻虎旅传宵柝   此日六军同驻马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     ③鼓瑟吹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汴河①曲 汴河怀古

[唐]李益 [唐]皮日休

汴水东流无限春, 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至今千里赖通波.

行人莫上长堤望, 若元水殿龙舟③事,

风起扬花愁杀人。 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人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写了“汴河”,但写作的目的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划加以说明。(2分)

(1)李诗重在叙写汴河春色和隋言的荒废,从对照映衬中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2分)应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实则把暴虐无道的昏君与圣君并提,巧妙地对__之君的穷奢极侈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1分)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1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