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6分)
(1)① 在《定__》中写道: ,微冷, 。
②《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
③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① 在《望海潮》中写道: , ,天堑无涯。
②《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道: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1)①苏轼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②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①柳永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②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每条线1分,多、错、落字都不给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1)刘诗的三、四句与杜诗哪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2)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两诗的区别。
(1)第二联。1分 都通过打扫柴门,开门迎客表现有客来访的欣喜之情。1分 “青苔黄叶满贫家”和“花径不曾缘客扫”还写出久无人至的寂寞,反衬客至的喜悦。1 分
2.刘诗融情于景,以景结情,饶有余味。1分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1分 此题答得比较完美的加1分。
8.D(为……作传)
9.A(A.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B.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凭借。C.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D.介词,同,和;动词,给)
10.B(①突出陈驭虚医术高超 ⑤这是写诸势家对付陈驭虚的手段 ⑥写陈驭虚的愿望)
11.C(“不满”与原文不符,句子表述的因果关系文中也没有根据)
12.(1) ①众权贵心中不能忍受,可是只认为他的医术好,对他(也)无可奈何。(2分,重要词语:堪、良)②我每天救活几十上百人,如果因做官而废弃医术,这就等同于我每天杀死几十上百人啊。(3分。重要词语:活、若、以)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翻译: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5.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5.A(B项只涉及了“魂”,而未涉及“体”,而且对“发现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要告诫人们必须这么去做,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到了。C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支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只是“灵魂附体”之“体”,;D项是说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答非所问)
6.D(该句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7.B(A项判断太绝对,由原文“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及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推知。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 的产物。②节日的天津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店铺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③家乡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 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A:反思 川流不息 何尝 B:反思 源源不断 未尝 C:反省 源源不断 未尝 D:反省 川流不息 何尝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恶梦 山其不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影碟 美轮美奂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C:精粹 糅合 融会贯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针砭 脉搏 不胫而走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啄木鸟在一棵树的枝干上啄了个碗粗的洞营巢。这引起了燕子的批评:“哼损害树木,还叫益鸟呢。”“什么?我损害树木?”啄木乌委屈得掉下了眼泪。它大声为自己辩护:“让这棵柳树自己说吧,是谁辛劳了一冬,从它体内掏出几百条大蛀虫的?我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我啄木鸟救活了它,不过在它的身上啄一个洞做窝,难道还有什么不应该吗?”
请以“帮助和索取”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下面语言表达有错误,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4分)
①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首先__了亚洲某固打算把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国内各家媒体继而纷纷跟进报道,④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也对此大为震惊。⑤我们试想⑥端午节若为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⑦那将是国人的渎职和耻辱。
(1)语体风格不一致的是 ,拟改为 。
(2)句序错位的改正方法是把 和 调换。
(3)应删去的一个词是 。
(4)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应该为 。
(1)①将“打算把”改为“欲将”或者是“拟将”。 (2)将①和③调换(3)应删去“跟进”或”继而。 (4)⑦“渎职"改为“失职”。(4分 )
提取或删减下面的文字,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太阳风暴”下定义。(4分)
①太阳风暴是这样一种太阳活动现象。
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
③爆炸后,在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就形成了这一现象。
④科学家形象地将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答
太阳风暴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从而使其表面也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或:由于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而使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叫太阳风暴。)4分,定义格式1分.顺序2分.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同答18~2l题。(16分)
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
①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时,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
②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
③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汽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膏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象.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表汪.”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
④一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拿,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
⑤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涵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
⑥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冀地承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凡,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徒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
⑦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
18.一种情感叫沉浸”,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物和旧事中?(4分)
19.阅读第③段,作者说在青衣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请结合文段内容概述作者两次不重合的思路分划是什么,这两次体验给了作者什么启示。(4分)
20.文章第④段写老城市和新城市有什么用意?请作具体分析。(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18.(1)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于:锋残毫损的毛笔、青衣江的历史联想、以前的自己、熟悉的城墙街巷、旧书旧帖、以前的纸片。4-分,写出四点即可
19.(1)第一次作者纠结在一个简单的技巧性问题里,脱不出来,没有真正欣赏和注意青衣江。第二次作者沉浸在江名名“青衣”的一连串联想中:从青衣想到蚕丛想到少妇想到舞台青在的幽怨、哀碗、凄美。所以说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舍,(2)两次不同的体验使作者以识到回味旧事可以看到以前的自己.看到自己的改变和坚守。4分,第(1)问2分 第(2)问2分
20.老城市有独特的文化气息。熏染着人们,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 门楣、梁、匾额、居住者行为又透露和体现着老城市的情调,人和城市长久的磨合,水__融,和谐而有秩序;新城市是多元的,缺少对间的磨合和交融,空洞没有情调。将老城市和新城市进行对比,突出老城市具有新城市不具备的情调、韵味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沉浸,更好地表现主题。4分,老城市情况2分。新城市情况2分,对比及作用2分
21.“一个幽深的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旧纸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①纸张即便是空白的也可以承载和见证历史.②纸张是脆弱的,能够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③哪怕是白纸或撕裂的碎片。都沉重千钧,可以让人沉浸,有它的价值,可以让人展开丰富的无边的联想和想象。4分,比喻1分,下面3点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