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5―17题。(10分)
新华网成都5月23日电(记者 李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____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地震发生当天赴四川时,__就要求当地干部“好好地照顾孩子们”。地震已经发生10多天了,孩子们的情况如何?复学情况怎样?23日上午,__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和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看望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鼓励同学们在大灾后更加努力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在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尤为惨重,成了一片废墟。地震发生第二天,__就来到了这里,要求救援队伍加紧营救废墟下的孩子;22日,__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__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草地上错落有致排列着的一顶顶绿色帐篷,是同学们的临时教室。上午近9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同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面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__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__目光炯炯,注视着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__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草坪上,同学们凝神静听。忽然,掌声一齐响了起来。
随后,__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黑板上写着“历史: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关专题”等字样,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__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__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不少同学的眼眶,在不知不觉之间湿润了。
__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__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青少年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你们,就看到震区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希望。”__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同学们,加油!努力!”
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__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__就曾经来到九洲体育馆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__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__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__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戴着红领巾的__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
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唰唰地举起了小手……
当地干部向__汇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作为重灾区的绵阳市建立了10多所帐篷学校和临时学校,安置了4500多名来自重灾区的中小学生。
下午,__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__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15.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不属于__对同学们提出希望的一项是 。(3分)
A.懂得感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报答、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懂得生活,慵得面对生活的坎坷和困难。
B.要坚强,懂得奋斗,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C.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
D.好好地照顾自己,记住北川,记住这场大地震。
16.文中画线句子是__针对学生什么问题而言的?并请简要赏析这句话。(3分)
答:
17.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中国式__,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__形象的理解。(4分)
答:
15.D 3分
16.__针对地震灾难过后,复课的学生的精神状态而言的。(1分)__希望同学们在灾难面前保持镇定,坚定信心,鼓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凝聚力量,去建设美好的家园。(1分)整个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排比修辞格的使用,很有气势,富有鼓动性。(1分)
17.认可。我们的__身上有很多独特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其他国家政要难以效仿的。(1分)①为灾区事务不辞辛劳的公仆形象。②具有民生思想,关注民生,关注灾区学生,与人民心心相印的领导人的形象。③坦诚、自信,灾难面前,从容指挥,坚定同学们的信心的__的形象。④亲切,和善,诚恳,充满深情、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温爷爷”的形象。⑤借助现实问题,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感恩等思想教育的“好教师”形象。⑥乐观,坚定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4分)(6条中答对2条得1分,答对3条得2分)
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6分)
(1)① 在《定__》中写道: ,微冷, 。
②《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
③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① 在《望海潮》中写道: , ,天堑无涯。
②《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道: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1)①苏轼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②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①柳永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②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每条线1分,多、错、落字都不给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1)刘诗的三、四句与杜诗哪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2)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两诗的区别。
(1)第二联。1分 都通过打扫柴门,开门迎客表现有客来访的欣喜之情。1分 “青苔黄叶满贫家”和“花径不曾缘客扫”还写出久无人至的寂寞,反衬客至的喜悦。1 分
2.刘诗融情于景,以景结情,饶有余味。1分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1分 此题答得比较完美的加1分。

8.D(为……作传)
9.A(A.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B.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凭借。C.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D.介词,同,和;动词,给)
10.B(①突出陈驭虚医术高超 ⑤这是写诸势家对付陈驭虚的手段 ⑥写陈驭虚的愿望)
11.C(“不满”与原文不符,句子表述的因果关系文中也没有根据)
12.(1) ①众权贵心中不能忍受,可是只认为他的医术好,对他(也)无可奈何。(2分,重要词语:堪、良)②我每天救活几十上百人,如果因做官而废弃医术,这就等同于我每天杀死几十上百人啊。(3分。重要词语:活、若、以)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翻译: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5.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5.A(B项只涉及了“魂”,而未涉及“体”,而且对“发现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要告诫人们必须这么去做,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到了。C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支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只是“灵魂附体”之“体”,;D项是说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答非所问)
6.D(该句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7.B(A项判断太绝对,由原文“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及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推知。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 的产物。②节日的天津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店铺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③家乡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 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A:反思 川流不息 何尝 B:反思 源源不断 未尝 C:反省 源源不断 未尝 D:反省 川流不息 何尝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恶梦 山其不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B:坐落 影碟 美轮美奂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C:精粹 糅合 融会贯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针砭 脉搏 不胫而走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天,啄木鸟在一棵树的枝干上啄了个碗粗的洞营巢。这引起了燕子的批评:“哼损害树木,还叫益鸟呢。”“什么?我损害树木?”啄木乌委屈得掉下了眼泪。它大声为自己辩护:“让这棵柳树自己说吧,是谁辛劳了一冬,从它体内掏出几百条大蛀虫的?我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我啄木鸟救活了它,不过在它的身上啄一个洞做窝,难道还有什么不应该吗?”
请以“帮助和索取”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下面语言表达有错误,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4分)
①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首先__了亚洲某固打算把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消息,②这一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③国内各家媒体继而纷纷跟进报道,④作为端午节由来地的岳阳市也对此大为震惊。⑤我们试想⑥端午节若为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⑦那将是国人的渎职和耻辱。
(1)语体风格不一致的是 ,拟改为 。
(2)句序错位的改正方法是把 和 调换。
(3)应删去的一个词是 。
(4)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应该为 。
(1)①将“打算把”改为“欲将”或者是“拟将”。 (2)将①和③调换(3)应删去“跟进”或”继而。 (4)⑦“渎职"改为“失职”。(4分 )
提取或删减下面的文字,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太阳风暴”下定义。(4分)
①太阳风暴是这样一种太阳活动现象。
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
③爆炸后,在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就形成了这一现象。
④科学家形象地将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答
太阳风暴是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从而使其表面也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或:由于太阳大气中产生局部爆炸.而使太阳表面出现耀斑和黑子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叫太阳风暴。)4分,定义格式1分.顺序2分.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