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格言,请仔细阅读,然后各写一句有关人生和生活话题的格言,句子里必须有“人生”或“生活”两个词,而且要运用比喻手法。(4分)

(1)人生是一把剪刀,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2)人生并不都像蜜那样甜,就跟大地并不只生长甘蔗一样。

(3)生活是一张网,打捞起来的有幸福也有痛苦。

(4)生活犹如一眼井,只有深深地开掘,才能流出甘甜的水。

【答案示例】①人生是一只航船,不可能总是泊在平静的港湾。②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应扮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③生活犹如万花筒,时时变幻着各种图案,总是那么丰富多彩。④生活就象山川相缪的路途,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4分,每句2分

请按照给定的开头和结尾对下面几个句子进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单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删词语)(3分)

①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②各国政府――无论是__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③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答: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 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马克思把各国政府――无论__政府或共和政府――对他的驱逐和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对他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地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对句子的重组既要考虑句式的和谐,又要考虑语意的连贯)3分

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蛇尾的特点与功能。(不超过30字)(4分)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以把光聚焦到神经末梢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海蛇尾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一只巨大的复眼,用以躲避天敌。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16分)

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元洛

人生天地之间,有大漂泊与小漂泊,而“漂泊”本来从水,小漂泊和水结下的更是不解之缘。

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本来就如一叶浮萍。李白早就说过“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此为“大漂泊”。而小漂泊呢?今日之人一生尚且迁流升沉不定,何况是命运更难自己握在掌中的古人?去边塞征战,赴都会赶考,官宦迁徙,游贾四方,战争离乱,虽然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众生仍然不免自觉或被迫四处漂泊。加之古代的交通与通讯原始落后,既无汽车的四轮或火车的千轮飞转,也无现代的超音速飞机一鸟绝云,出门在外靠的是李贺的“蹇驴”,顶多是李白的“五花马”,再不然就是张继的载满夜半钟声的“客船”。古代传说中虽然已有“顺风耳”“千里眼”的想象,但电报电传与可视电话电子邮件这些现代科技,古人远远无缘和现代人一起“有福同享”。本来就漂泊无定,加之音讯不通,后会不是有期而是难期,众生的乡愁与忧思就愈加绵长,而那种不知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之感。也就愈加深重。

漂泊的旅人,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最早的身影,在先是大发展后是大动乱的唐代。也不知诞生过多少羁旅行役的诗章,何况是开国一度繁荣后来又偏安江南的宋代?宋代写漂泊生涯的词,大多表现了中国人和中国诗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愁,那种偏于地理与亲情的对故乡的怀想。例如柳永,在宋词人之中,他是萍踪浪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写乡愁最多的作者。他先世河东,后来南迁定居于崇安(今属福建),青年时期活动于汴京,复又浪游江南各地,遍历淮岸楚乡。其中他回过福建故里,在《题中峰寺》诗中有“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之句,对故乡一往情深。他有一首《八声甘州》,苏轼极为欣赏,认为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位最善于表现游子情怀的词人,在《八声甘州》这首名作中抒写他的旅人望远之怀,客子思乡之念,行役羁旅之愁,登高临远之思,就是以秋日黄昏的长江为背景,从头至尾,长江的波浪拍痛了他的乡愁也拍湿了他的诗行。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写于南宋灭亡之后的《虞美人・听雨》,自是千古传唱的于个人于时代都是丰碑式的作品,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呢?写水与漂泊,写漂泊与离愁,也是青钱万选之作: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之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词人在东飘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他在不远的家乡,和家中亲情的温馨,并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红”与“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创造翻新,让它们兼职打工成为动词,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其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许是从李煜的“樱桃落尽春归去”点化而来,但贵为帝王才子的李煜,也会要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漂泊,大约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了。在当代,海峡彼岸认同大陆尊重民族文化如割不断的脐带的众生,远在他乡异域海角天涯的炎黄子孙,他们的灵魂深处,大都不免有一种沉重的漂泊之感,他们常常在海风中西风里回首他们血脉相连的故国,所以余光中早年曾有名诗《乡愁》与《乡愁四韵》,与江水和海水相关。最近他在《母亲与外遇》一文中,又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而“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他做大陆,壮士登高叫他做九州,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而另一位台湾名诗人洛夫呢?他当年就曾借李白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床前明月光》一诗中,他就说“不是霜啊/而乡愁竟在我们的血肉中旋成年轮/,在千百次的/月落处/只要一壶金门高粱/一小碟豆子/李白便把自己横在水上/让心事/从此渡去”。当代台湾优秀诗人所写的漂泊之感,许多都与“水”相连,而且大都能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与血缘,犹如一株花开千年的老树,新花虽然已不是旧花,但植物学家仍可以为新花寻根问祖。

(节选自《书屋》)

18.阅读文章,写出“大漂泊”和“小漂泊”两个词语的含义。(4分)

(1)“大漂泊”指

(2)“小漂泊”指

19.从文章的思路上来看,作者列举两首宋词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文中“照亮照花了历代读者的眼睛”一句的含意是什么?(4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通过宋词介绍了“水”的意象所表现的“漂泊”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文人墨客们对漂泊生活的热情赞美。

B.作者认为,漂泊与水有关,因为漂泊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还认为能表现诗人们远离故乡哀情的只有水。

C.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描述了台湾与大陆以水相隔,台湾的思乡诗都与江水、海水有关,进一步表现了漂泊与水有紧密的联系。

D.文中的文人墨客将这种漂泊的乡愁和忧思付诸文字,我们今天从中仍能领略到那种彻底忘记归宿、无所凭依的悲凉与悲怆。

E.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1)人的生命很短暂,在无尽时空中如一次漂泊。(2)众生自觉或被迫地四处流浪。(4分,每点2分)

19.作者在前文中说宋代写漂泊的词大多表现乡愁,并且偏重于地理和亲情,然后写表现这种乡愁的词都与长江有关,证明漂泊是与水有关的。(4分,每点2分)

20.蒋捷的这首词写得特别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特别是“红”“绿”二字用法巧妙,形容词用作动词,营造出很美的意境。(14分)

21.C  E(4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15―17题。(10分)

新华网成都5月23日电(记者 李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____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地震发生当天赴四川时,__就要求当地干部“好好地照顾孩子们”。地震已经发生10多天了,孩子们的情况如何?复学情况怎样?23日上午,__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和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看望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鼓励同学们在大灾后更加努力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在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尤为惨重,成了一片废墟。地震发生第二天,__就来到了这里,要求救援队伍加紧营救废墟下的孩子;22日,__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__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草地上错落有致排列着的一顶顶绿色帐篷,是同学们的临时教室。上午近9时,数百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同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一面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

__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__目光炯炯,注视着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__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草坪上,同学们凝神静听。忽然,掌声一齐响了起来。

随后,__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黑板上写着“历史: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关专题”等字样,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__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__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不少同学的眼眶,在不知不觉之间湿润了。

__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__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青少年们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你们,就看到震区的希望,看到了国家的希望。”__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老师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同学们,加油!努力!”

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__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__就曾经来到九洲体育馆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__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__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__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戴着红领巾的__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

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唰唰地举起了小手……

当地干部向__汇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作为重灾区的绵阳市建立了10多所帐篷学校和临时学校,安置了4500多名来自重灾区的中小学生。

下午,__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__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15.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不属于__对同学们提出希望的一项是 。(3分)

A.懂得感恩,在以后的生活中报答、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懂得生活,慵得面对生活的坎坷和困难。

B.要坚强,懂得奋斗,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C.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

D.好好地照顾自己,记住北川,记住这场大地震。

16.文中画线句子是__针对学生什么问题而言的?并请简要赏析这句话。(3分)

答:

17.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中国式__,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__形象的理解。(4分)

答:

15.D 3分

16.__针对地震灾难过后,复课的学生的精神状态而言的。(1分)__希望同学们在灾难面前保持镇定,坚定信心,鼓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凝聚力量,去建设美好的家园。(1分)整个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排比修辞格的使用,很有气势,富有鼓动性。(1分)

17.认可。我们的__身上有很多独特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其他国家政要难以效仿的。(1分)①为灾区事务不辞辛劳的公仆形象。②具有民生思想,关注民生,关注灾区学生,与人民心心相印的领导人的形象。③坦诚、自信,灾难面前,从容指挥,坚定同学们的信心的__的形象。④亲切,和善,诚恳,充满深情、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温爷爷”的形象。⑤借助现实问题,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感恩等思想教育的“好教师”形象。⑥乐观,坚定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4分)(6条中答对2条得1分,答对3条得2分)

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6分)

(1)① 在《定__》中写道: ,微冷,

②《烛之武退秦师》中写道: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

③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① 在《望海潮》中写道: ,天堑无涯。

②《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道: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1)①苏轼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②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①柳永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②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每条线1分,多、错、落字都不给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 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 青苔黄叶满贫家。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1)刘诗的三、四句与杜诗哪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2)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两诗的区别。

(1)第二联。1分  都通过打扫柴门,开门迎客表现有客来访的欣喜之情。1分 “青苔黄叶满贫家”和“花径不曾缘客扫”还写出久无人至的寂寞,反衬客至的喜悦。1 分

2.刘诗融情于景,以景结情,饶有余味。1分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1分 此题答得比较完美的加1分。 

8.D(为……作传)

9.A(A.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B.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凭借。C.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D.介词,同,和;动词,给)

10.B(①突出陈驭虚医术高超  ⑤这是写诸势家对付陈驭虚的手段  ⑥写陈驭虚的愿望)

11.C(“不满”与原文不符,句子表述的因果关系文中也没有根据)

12.(1) ①众权贵心中不能忍受,可是只认为他的医术好,对他(也)无可奈何。(2分,重要词语:堪、良)②我每天救活几十上百人,如果因做官而废弃医术,这就等同于我每天杀死几十上百人啊。(3分。重要词语:活、若、以)

(2)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在至者。(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翻译: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介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5.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6.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这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5.A(B项只涉及了“魂”,而未涉及“体”,而且对“发现了”理解错误,原文是要告诫人们必须这么去做,而不是我们已经做到了。C项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支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只是“灵魂附体”之“体”,;D项是说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答非所问)

6.D(该句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7.B(A项判断太绝对,由原文“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及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推知。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于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 的产物。②节日的天津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店铺张灯结彩,街上行人和车辆 ,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③家乡一直令我魂牵梦绕,我 不想回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A:反思 川流不息 何尝 B:反思 源源不断 未尝 C:反省 源源不断 未尝 D:反省 川流不息 何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