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苟子・劝学》中写道:“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苏轼在《定__》词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部描写青年__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电视剧是以__的一首词中的句子冠名,为《恰同学少年》。请写出此词的下阙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用斜线/为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8.B 9.B 10.D 11.C
12.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诗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滩水里设立标记。滩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诗辩护
雪菜
诗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核。又是知识的边缘,它包容一切科学,一切科学都能溯源于诗。它是一切思想体系的根源同时又是它们的花朵;一切都由它而生。受着它的滋润缀饰;如果它遭受到害虫的摧残,它便生长不出花果,结不出种子,荒凉的世界因此而失去美丽,生命之树也不能葱郁常青。诗是上苍赋予完美事物的外表光泽,就像蔷薇一般,它平淡无奇的枝叶纹理,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和淡淡的幽香而变得分外美丽。但是,假如诗不能高扬于一切飞鸟所不敢翱翔的永恒境界,从那神圣的领域携下光明与火焰,那么它所歌唱的道义、爱情、忠诚、友谊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生存繁衍的美丽世界的景色又有何__?我们在人生此岸又能得到什么慰藉?我们对人生彼岸又怎能有所憧憬?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不可捉摸的思想和情感会突然袭来,有时睹物生情,有时见人生思,有时则自生哀乐,这些思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悦:即使这些思绪带给我们的只是忧郁与惆怅,也仍然有一丝快感相随。每当诗的精最降临,一道神圣的光亮便照射于我们的思想深处。有时诗的步履轻若拂过海面的微风,浪静风止之后,它亦消遁而去,只在满是皱纹的沙滩上留下些许印痕。这种心境,惟有感觉细敏、想象丰富的人才可以领悟,由之产生的思想将摒弃所有卑劣的欲望。
诗能使世间一切都变为美丽。原本美丽的事物会因之锦上添花,丑陋的事物可以为美所点化。它将欣喜与恐惧、快乐与忧伤、永恒与变幻融为一体;它冲破一切势不两立的对峙,用它轻柔的驾驭,使一切对立结伴而行。世间的一切都因诗的到来而变形。在它的辉煌下,同显一种神奇,成为它灵气的化身。那是一种神气的炼金术,能够将致生于死的毒液,化作可以畅饮的甘露;它撕毁世界腐朽陈的日的表象,展露出无遮无掩、宁静沉睡的美,而这种美恰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内在精神。
诗在我们的人生中为我们创造着另一种人生。它使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那个世界相较,现实的世界显得混杂纷乱。诗使我们得以重新瞩目我们生息其间的平凡曲宇宙,使我们的灵魂之眼穿透弥漫的尘雾.得以窥见人生的神奇美妙。为诗所驱使,我们便能去领悟我们的所见所遇,去思想我们的所感所识。当生命中那些琐碎的印象不断重现,使我们对宇宙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之时,诗便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5.对“诗是神圣之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在知识范畴和一切思想体系中地位重要,它肩负引导人生的神圣使命。
B.诗将丑恶的东西变为审美对象;诗撕毁世界腐朽陈旧的对象,展示人生美的本质。
C.诗引导人们去领悟、思考、重新审视平凡世界,窥见人生的神奇薨妙。
D.诗能照耀人们的心灵深处,为人们驱逐心中的欲望。
6.根据文章论述,不属于诗的特质的一项是
A.诗记录着真、善、美的灵魂的快乐瞬间。
B.诗是知识和思想的艺术表现,是完美事物的形象。
C.诗使人们回避现实世界的纷乱,而去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D.诗使人们愉悦,使人崇高。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集真善美于一身,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B.诗能调和矛盾与对立,能够化“毒液”为“甘露”。
C.诗使人们在人生此岸得到慰藉,对人生彼岸有所憧憬。
D.诗使人生之黄得到典型、完美的体现,它使美丽世界产生__力。
5.D 6.C 7.B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B:《包身工》是夏衍于1935年写成的报告文学。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明朗的天》等。 C:《感天动地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为纪念关汉卿,国歌词作者、戏剧家田汉于1958年,创作了话剧《关汉卿》。 D:“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的开头一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嗜糖的人,除严格控制糖分外,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 B:1的各种食物,如糙米、豆类、花生、瘦肉、动物肝和杨梅等。必要时还可服用维生索B.1。B.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一个除夕夜,他的未婚妻和朋友们到他家做客,可他一头钻进实验室,忘记了一切。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下脚处也没有。 D:文静秀气的文竹,配上红色的宜兴盆,另加一个雪白的水盘,就显得协调和漂亮,能更好地起到装点居室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雨果说得好,是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请以“善良”为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按高考标准给分。
下面是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格言,请仔细阅读,然后各写一句有关人生和生活话题的格言,句子里必须有“人生”或“生活”两个词,而且要运用比喻手法。(4分)
(1)人生是一把剪刀,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2)人生并不都像蜜那样甜,就跟大地并不只生长甘蔗一样。
(3)生活是一张网,打捞起来的有幸福也有痛苦。
(4)生活犹如一眼井,只有深深地开掘,才能流出甘甜的水。
①
②
【答案示例】①人生是一只航船,不可能总是泊在平静的港湾。②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应扮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③生活犹如万花筒,时时变幻着各种图案,总是那么丰富多彩。④生活就象山川相缪的路途,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4分,每句2分
请按照给定的开头和结尾对下面几个句子进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单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删词语)(3分)
①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②各国政府――无论是__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③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答: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 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马克思把各国政府――无论__政府或共和政府――对他的驱逐和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对他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地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对句子的重组既要考虑句式的和谐,又要考虑语意的连贯)3分
下面是关于海洋生物的介绍,请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海蛇尾的特点与功能。(不超过30字)(4分)
一只海星模样的动物挥舞着五条长长的手臂游过来,它看上去没有头也没有眼睛,但事实上每条手臂都遍布着“眼睛”,全身就是一只巨大的复眼。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说,他们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海蛇尾的动物时,偶然发现它身体表面由碳酸钙构成的骨板是由许多极为细小的凸透镜构成。海蛇尾没有脑子,但有神经系统。微小透镜可以把光聚焦到神经末梢上,产生视觉信号。这样,遍布全身的微小透镜就组成了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复眼,与昆虫的复眼相似,它在躲避天敌时非常有用。
海蛇尾体表遍布细小的凸透镜,组成一只巨大的复眼,用以躲避天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