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太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
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伶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
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CI尺。宽25足。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使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
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象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象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__,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采。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快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女,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
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高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__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幺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7。”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采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9.作家为什么将人物对话写得如此简短,而且讲话人的神态、动作等均未涉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人物形象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内涵。
(1)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从全义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什么手法,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中,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危难之际,船长下令计“妇女先走”,“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联系本文淡淡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①紧急关头,不容冗长对话。
②人物语言简短有力,写出船长临危不惧,处事果断。
③人物对话是“__中人们听到”的,故作家不写人物神态。从语言上也可想象出人物的神情,不必赘言。
20.(1)此细节。写出船长自觉地忘我精神,已臻水到渠成的境界。
(2)在灾难面前船长从容果断,指挥若定。给他人带来镇定,他的指挥使灾难损失减少到最低。
21.本文运用了对照和铺垫的手法,小说写遇难前的阴森、__的气氛,写遇难时乘客的惊恐,为后文写船长镇静而有力的指挥做了很好的铺垫。航船遇难瞬间造成的极大混乱与在船长指挥下,一切井然有序形成对比。此写法成功刻画了船长形象。
22.(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以及几种巴尔扎克小说的中译本,我们在进大学不久便记住了北京大学高名凯教授的大名,他在1965年年初的英年早逝,特别加深了我们对他的印象。正
是高先生谢世那年的秋天,我们有《古代汉语》课,系里通知授课教师是张世禄,据传还是高名凯的老师呢。张先生是声名显赫的音韵学家,他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古韵学》和《音韵学》著述名重一时,说来惭愧,当时我们谁都懵然无知,但是藉重“高名凯的老师”,我们这帮那个时代的“追星族”预先给了张先生一份不算轻的尊敬。
中等身材,一袭藏青旧西服,自然没有领带领结,此外,一张瓦片样稍稍内凹的脸庞,颜面是青黑还是黄黑难以分辨.不太高耸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差不多随时可以滑落下来的深度眼镜。我们有些失望,多少有了些相仿鲁迅先生最初见到藤野先生时的感受。他把讲义放在讲台上.仿佛也是“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8 “我就是叫作张世禄的”。说的当然不是藤野先生的日本话,一口字正腔圆的浙江官话。
几个星期下来,我们不止惊异于张先生学识的渊博,更被他废弃满堂灌讲究基本概念的分明而叹服得目瞪口呆。每次他讲得那样少,可又结结实实,夹缠不清与他无缘,同多教大学教授的矜才炫学相去更远,全是些基本之基本,可供我们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他还拎着一只敞口人造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住处。算来是当时难得到学生宿舍辅导的教授。他也许识不得我们班上的所有人,然而我们班上几乎人人得到过他细微而精警的教诲。我们班大半是工农子弟。就当时的风气,似固然不敢怠慢,但在学问上好像从来没有迁就过,从来不敢姑息。虽说他会不时为我们的浅陋叹息皱眉,但最终不会使我们任何同学难堪得交不了差。
好像就在那个学期,陈望道校长邀请叶籁士和倪海曙来复旦讲学。叶倪两位都有不低的学术职务,荣誉在我们当时的趣味上是远胜于张世禄先生的,望老德高望重,简单的开场白过后,就端坐在讲台左侧的皮沙发上,叶倪都是板有风度的人物,很是令人肃然起敬。叶籁士是主讲,一开口便是“陈望老和福崇先生”。哪来的“福崇先生”听讲者在场内四处搜寻,终于发现张世禄先生在柬排座位上躬身而起,一脸的谦恭。随后是倪海曙回答问题,他在“尊敬的望老”之后,“我的老师张世禄教授”竟然说了两遍。我再次回过头去.;长世禄先生再一次从座位上躬身起来,依然一脸谦恭。我记得,我特别清晰地记得,那一刺,在将讲台上的陈望道校长的望之俨然、叶倪两位的飞扬神采同忝列末座的张先生的一脸谦恭相较之后,我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算是第一度酸楚地体味到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我同时也真切领略了学界优秀传统又是怎么回事,除岸然的道德原则和学术良心之外,我实在为我们的张先生骄傲。
16.下列对史中相关信息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写张世禄先生,先从高名凯先生写起,那是一种导入,也是一种正面衬托。
B.作者写陈望道、叶籁士和倪海曙,是为了跟“忝列末座的张先生”形成对比:用学术地位的高低差异的对比来反映那个时代对张先生的不公平,用叶倪两位对张先生尊敬来显示张先生学问的高深。
C.文中写了张世禄先生两处“不敢怠慢”。第一处“不敢怠慢”是就学生的身份而言的,第二处“不敢怠慢”是就他的知识分子良心而言的。
D.作者见到张世禄先生之后多少有些失望,是困为张世禄先生同多数大学教授的矜才炫学相去很远。
17.在文章的第2、3段,作者写了对张世禄先生哪几方面的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4段划线句中说“我发现自已长大了许多,算是第一度酸楚地体味到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我同时也真切领略了学界优秀传统又是怎么回事”。请你说说他体味到的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学界的优秀传统又是怎么一回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D
17.(1)最初的印象:衣着、脸型、脸色、口音等;(2)后来的印象:教学方法的独特,工作的敬业, 对学生的关心,等等。
18.作者体味到学术地位的不同,显示了人所受到的尊崇的差异,即使人实际上很有学问,也只得以谦恭的姿态对待比自己学术地位高的人。学界的优秀传统是:即使你学术地位很高,但也应当非常尊敬那些学术地位虽低而确有真才实学的人,尤其应当尊敬自己的老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苟子・劝学》中写道:“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苏轼在《定__》词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部描写青年__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电视剧是以__的一首词中的句子冠名,为《恰同学少年》。请写出此词的下阙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用斜线/为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能使不陷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8.B 9.B 10.D 11.C
12.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诗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滩水里设立标记。滩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诗辩护
雪菜
诗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核。又是知识的边缘,它包容一切科学,一切科学都能溯源于诗。它是一切思想体系的根源同时又是它们的花朵;一切都由它而生。受着它的滋润缀饰;如果它遭受到害虫的摧残,它便生长不出花果,结不出种子,荒凉的世界因此而失去美丽,生命之树也不能葱郁常青。诗是上苍赋予完美事物的外表光泽,就像蔷薇一般,它平淡无奇的枝叶纹理,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和淡淡的幽香而变得分外美丽。但是,假如诗不能高扬于一切飞鸟所不敢翱翔的永恒境界,从那神圣的领域携下光明与火焰,那么它所歌唱的道义、爱情、忠诚、友谊又有什么意义?我们生存繁衍的美丽世界的景色又有何__?我们在人生此岸又能得到什么慰藉?我们对人生彼岸又怎能有所憧憬?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不可捉摸的思想和情感会突然袭来,有时睹物生情,有时见人生思,有时则自生哀乐,这些思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悦:即使这些思绪带给我们的只是忧郁与惆怅,也仍然有一丝快感相随。每当诗的精最降临,一道神圣的光亮便照射于我们的思想深处。有时诗的步履轻若拂过海面的微风,浪静风止之后,它亦消遁而去,只在满是皱纹的沙滩上留下些许印痕。这种心境,惟有感觉细敏、想象丰富的人才可以领悟,由之产生的思想将摒弃所有卑劣的欲望。
诗能使世间一切都变为美丽。原本美丽的事物会因之锦上添花,丑陋的事物可以为美所点化。它将欣喜与恐惧、快乐与忧伤、永恒与变幻融为一体;它冲破一切势不两立的对峙,用它轻柔的驾驭,使一切对立结伴而行。世间的一切都因诗的到来而变形。在它的辉煌下,同显一种神奇,成为它灵气的化身。那是一种神气的炼金术,能够将致生于死的毒液,化作可以畅饮的甘露;它撕毁世界腐朽陈的日的表象,展露出无遮无掩、宁静沉睡的美,而这种美恰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内在精神。
诗在我们的人生中为我们创造着另一种人生。它使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与那个世界相较,现实的世界显得混杂纷乱。诗使我们得以重新瞩目我们生息其间的平凡曲宇宙,使我们的灵魂之眼穿透弥漫的尘雾.得以窥见人生的神奇美妙。为诗所驱使,我们便能去领悟我们的所见所遇,去思想我们的所感所识。当生命中那些琐碎的印象不断重现,使我们对宇宙的观感变得支离破碎之时,诗便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5.对“诗是神圣之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在知识范畴和一切思想体系中地位重要,它肩负引导人生的神圣使命。
B.诗将丑恶的东西变为审美对象;诗撕毁世界腐朽陈旧的对象,展示人生美的本质。
C.诗引导人们去领悟、思考、重新审视平凡世界,窥见人生的神奇薨妙。
D.诗能照耀人们的心灵深处,为人们驱逐心中的欲望。
6.根据文章论述,不属于诗的特质的一项是
A.诗记录着真、善、美的灵魂的快乐瞬间。
B.诗是知识和思想的艺术表现,是完美事物的形象。
C.诗使人们回避现实世界的纷乱,而去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D.诗使人们愉悦,使人崇高。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集真善美于一身,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B.诗能调和矛盾与对立,能够化“毒液”为“甘露”。
C.诗使人们在人生此岸得到慰藉,对人生彼岸有所憧憬。
D.诗使人生之黄得到典型、完美的体现,它使美丽世界产生__力。
5.D 6.C 7.B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B:《包身工》是夏衍于1935年写成的报告文学。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明朗的天》等。 C:《感天动地窦娥冤》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为纪念关汉卿,国歌词作者、戏剧家田汉于1958年,创作了话剧《关汉卿》。 D:“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的开头一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嗜糖的人,除严格控制糖分外,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 B:1的各种食物,如糙米、豆类、花生、瘦肉、动物肝和杨梅等。必要时还可服用维生索B.1。B.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一个除夕夜,他的未婚妻和朋友们到他家做客,可他一头钻进实验室,忘记了一切。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下脚处也没有。 D:文静秀气的文竹,配上红色的宜兴盆,另加一个雪白的水盘,就显得协调和漂亮,能更好地起到装点居室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雨果说得好,是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请以“善良”为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按高考标准给分。
下面是有关人生和生活的格言,请仔细阅读,然后各写一句有关人生和生活话题的格言,句子里必须有“人生”或“生活”两个词,而且要运用比喻手法。(4分)
(1)人生是一把剪刀,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2)人生并不都像蜜那样甜,就跟大地并不只生长甘蔗一样。
(3)生活是一张网,打捞起来的有幸福也有痛苦。
(4)生活犹如一眼井,只有深深地开掘,才能流出甘甜的水。
①
②
【答案示例】①人生是一只航船,不可能总是泊在平静的港湾。②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应扮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③生活犹如万花筒,时时变幻着各种图案,总是那么丰富多彩。④生活就象山川相缪的路途,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4分,每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