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l-14题。
举世无双的珍品
【德国】威塞尔
“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珠宝商本德尔向他的顾客介绍着。
“你喜欢不喜欢这个坠子,亲爱的?”那位男顾客温情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
身着华丽服装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问我喜欢不喜欢?这颗钻石的确是精美无比,我还从没有见过……”
“这个坠子多少钱?”男顾客问。
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如此爽快的顾客他还从没有碰到过呢!“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
“那当然 。”男顾客不屑一顾地说,“多少钱?”
珠宝商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十万。”店堂里好大一会儿没有一点儿声息。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一声,睁大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看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显出什么犹豫就问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本德尔好半天没有转过神儿来,他感到太突然了,就连站在店里后面的两个女营业员也面面相觑,仿佛不相信她们刚刚听到的问话。
“怎么?”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珠宝商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当然不是。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得不对支票进行验证。你们请到会客室稍候片刻!”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了他,本德尔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签名就把它递给一个女营业员,签名是“卡尔・舒尔曼”。
十分钟之后本德尔就放下心来了!支票完全正常。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这样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这颗钻石确实价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极其考究。然而遗憾的是这颗钻石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美中不足,使宝石的身价一落千丈。好在这点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宝石专家才能发现。因此本德尔仍将它按正品出售,而且没有影响他在此价格上再如上四万马克。他知道,珠宝不遇穷人。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珠宝店里又走进了那个叫卡尔・舒尔曼的人。本德尔一眼就认出了他,顿时他的心跳加快了:难道他发现了……
卡尔・舒尔曼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本德尔:“这是我们的新地址。今天我来是为了一件事。自从我妻子从您这儿买了那个钻石坠子以后,整天话不离钻石。这倒使我犯难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够使她更高兴的礼物了。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颗一模一样的钻石,她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不过这次要是镶嵌在手镯上就更好了。价钱我不在乎。”
“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
“那就太遗憾了。”舒尔曼怅然若失,“唉,你们同行之间有没有往来,能不能跟他们联系联系?”
“有,有,先生,我们都有联系的。”本德尔先生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请跟我电话联系。”
本德尔派人四处查访,又分别给一百多家珠宝行去信联系。如今几个月过去了,仍一无所获。正在这时,被派出去的人当中有个人从远东打来了电话,说他在缅甸的仰光发现了一颗与所需钻石质量相仿的钻石。本德尔先生对着话筒发了话:“只要能弄到手,不管多少钱!”当本德尔以三十五万马克将这颗钻石弄到手之后,简直欣喜若狂,可是他总觉得与卖给舒尔曼的那颗有点相像,于是他又请来了原来那位珠宝鉴定专家。
这位专家一看见宝石就禁不住叫了起来:“咦!您这颗钻石不是已经卖掉了吗!”
“您搞错了!您讲的那颗早就卖掉了,这是另外一颗。不过这一颗也已经有人买了!” 专家仔细地看了看宝石后说:“确切的鉴定结果过两天才能出来。不过我记得那颗钻石
也是在这个部位有一点瑕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肯定是同一颖钻石!”
本德尔先生的脸刷的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但还是跑到电话机旁拔了舒尔曼的电话号码。话筒里传来了一位女性的声音:“这里是豪华大酒店……非常遗憾,舒尔曼先生和他的妻子两天前就走了,他们没有留下地址。”
11.“‘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本德尔心理变化过程,并说说这样行文的妙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说以“举世无双的珍品”为标题,有何含义?请简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说说本德尔先生能否避免上当受骗。(6分)
11.(5分)①这句话借本德尔之口点明了世上不可能有两颗相同的钻石,也为本德尔高价买下钻石以致上当受骗埋下伏笔。(3分)②点明题意,与结尾相呼应,使得小说结构紧凑。(2分)(意思对即可)
12.(8分)(1)①当本德尔面对这位爽快的男顾客时,他既喜悦又紧张;②当男顾客要当即支付支票时,他感到突然、惊讶;③当确定支票完全正常时,他窃喜、得意;④当男顾客再次光顾珠宝店,他既紧张又心虚;⑤当得知缅甸仰光有一颗质量相仿的钻石时,他欣喜若狂;⑥最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他惊慌失措。(6分) (2)作用是: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珍品”即这颗钻石,它是小说的线索,也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分)②作者借此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这颗有瑕疵的钻石,在文中出现两次,隐喻了有瑕疵的人心,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婪者。(4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答题角度:不能。本德尔的悲剧―方面是因为自身的贪欲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舒尔曼骗术高超,他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5)子曰:不愤小启,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8)悟已在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征蓬出汉塞 (2)蓝田玉暖日生烟 (3)莫道不消魂 (4)玉簪螺髻
(5)不悱不发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陟罚臧否 (8)知来者之可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杨柳词
白屠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注】此诗约作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诗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8.一二两句诗人从哪角度来描写杨柳?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分)首句写杨柳之形,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1分)次句写杨柳的颜色和质感。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2分)(意思对即可)
9.(5分)对比:一二两句写柳之繁茂、柔嫩多姿与后两句中杨柳的荒凉处境、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 对比。(2分)托物言志:借杨柳抒发了对永丰柳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3分)(意思对即可)
4.(3分)A (视:比,比照)
5.(3分)D (定语后置的标志)
6.(3分)C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有误。)
7.(10分)
(1)(4分)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每处1分)
(2)(6分)①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治久安社会的老百姓。(“乐”“治平既久”各1分,共2分)
②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颠踣”1分,“比比”1分,主谓倒置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当文坛充斥“笔盈盈”
许朝军
近年来,中国文坛频频发生抄袭事件,自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之后,又陆续揭露出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抄袭易中天的《读城记》,河南省原作协__张宇的小说《蚂蚁》抄袭夏泊的《离散的音符》……曾推出薇薇比《寻找前世之旅》的博弈中天老总孙业钦接受采访时提到,据他估计,国内80%的网络作家都有抄袭的现象。
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目前读者已经发明出一个形容抄袭的新词“笔盈盈”。据悉,“笔盈盈”是网友们在搜索薇薇比的抄袭证据时,无意中发现在一篇中学生的作文里,错将“笑盈盟地竞相怒放”打成了“笔盈盈地竞相怒放”,此后,这句话竟被许多的人照抄了。网友查证发现,在《女娲神石》、《琴怡馆》等至少8部作品中均有“笔盈盈地竞相怒放”这样的字句,至此,“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用来讽刺那些抄袭者在拷贝之后,连错别字也一并拷贝进作品中而不动一点脑筋的行为。
本应是最能体现创作力和生产力的文坛,竟然大量充斥类似“笔盈盈”这样的抄袭现象,这不能不让喜欢文化和文学作品的人大倒胃口。一旦文坛上“笔盈盈”泛滥开来,其恶劣的后果就是文学创作和创新不再被重视,而抄袭和吃现成的则成为一种流行恶习。与创作的呕心沥血和殚精竭虑相比,这种信手拿来再加上不怎么费心思的“创作”行为,不仅不用付出应有的心血和汗水,而且在经济和名誉等方面能够得到大收获。文坛“笔盈盈”的抄袭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倘若这种畸变发展成为一种风气,对于那些辛勤创作者而言,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那么最终毁掉的则是文坛的科学繁荣,毁掉的将是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坛充斥“笔盈盈”抄袭现象,很大程度与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分不开。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即便是创作者这边有确凿的证据,但“剽客”那边却与出版方一起互相推卸责任,甚而采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所顾忌态度。倘若维权进入司法程序,又遭遇举证难、花费精力多、维权成本高、诉讼对象难以确定、审理过程复杂等难题,也常常使维权者望而却步。特别是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却没有对出版者连带责任的追究机制,因此,抄袭者即便被揭发也仅付出较小的经济代价,这更让抄袭者肆无忌惮。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必然是独创占据主流的文坛,一个繁荣的文化市场必然是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的市场;而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标志,也往往是创作的精品而不是那些畸形的“笔盈盈”。所以,面对文坛充斥“笔盈盈”抄袭现象,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
(节选自2009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笔盈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人将“笑盈盈”一词误写成“笔盈盈”,那些不动脑筋的抄袭者就原封不动 地将错别字一并拷贝进作品中。
B.“笔盈盈地竞相怒放”一句被许多人照抄后,“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
C.针对文坛频发的抄袭现象,读者发明出一个新词――“笔盈盈”,用来讽刺那些“剽客”的不正当行为。
D.有人估计,国内大部分网络作家都有“笔盈盈”现象,长此以往,将毁掉文坛 的科学繁荣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2.对文中第五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拥有富有生命力的文坛和繁荣的文化市场的主要因素是:独创占据主流,正气战胜抄袭等不正之风。
B.如果出现繁荣的文化市场,那么一定是正气占据了市场;如果是不正之风占据了市场,那么文化市场将可能不健康。
C.文坛“笔盈盈”的抄袋行为是对创作者个人权益的恶意践踏和对别人创作成果的巧取豪夺,直接导致文坛缺少生命力,文化得不到健康发展。
D.我们有必要高擎打假大旗,向“笔盈盈”恶劣行为开刀,绝不能让它占据文坛主流,威胁文化市场。
3.下列选项不属于“笔盈盈”抄袭现象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国内文坛普遍存在一种维权难的问题,又遭遇各种法律上的困惑,使得维权者望而却步。
B.不少作家的作品刚一面世,就被一些“剽客”瞄上,“剽客”与出版方抱着无所顾忌的态度。
C.那些抄袭者肆无忌惮地抄袭,对于辛勤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刺激性的腐蚀剂,并带给创作者深深的伤害。
D.目前有关法律对抄袭、剽窃者一般只采取道歉、赔偿、停止销售作品等处罚措施,惩罚力度不够。
1. B (B选项与原文不相符,原文说网友在查证之后,“笔盈盈”一词才迅速传播。)
2. C (C选项属于强加因果,过于绝对。)
3. C (C选项强调的不是原因而是“笔盈盈”抄袭现象的结果。)
愧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惭愧不安。愧疚,可以让我们“三省吾身”,净化自己的灵魂;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份良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美好。冯骥才说:“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
请以“愧疚”为话,自拟题目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提出了“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写生活、写人生,理应成为作文考查的主要内容。“愧疚”这一话题,正体现了高考作文的训练重点。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短信文化的流行原因
短信这种民俗文化,可以看作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__。
社会个体对现代程式化社会的不满催生了短信文化的流行。现代社会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逐渐被异化。在这样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欲望受到了压抑。流水性作业、科层制结构都使得生活越发无趣。于是人们从短信中寻找到了乐趣。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些恶的念头,幽默(整人)短信便应运而生,甚至人的丰富的情感也是通过短信来得到表达。短信是以人为本的,是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
短信文化与模仿时尚和时尚形成的从众压力分不开。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具有特殊情趣的全新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短信文化还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短信文化盛行取代了传统沟通媒介成为新的沟通媒介,它整合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短信文化契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的本质。短信永远比铃声大作的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在收到短信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短信比电话更为善解人意,更符合东方文化的本质。
短信文化可以说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中国人很讲究面子,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譬如说一些情话或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短信文化在语言形式上也更适宜东方文化。汉字表达具有多意性,没有单词的间隔,显得更为紧凑,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特点。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手机短信的收发方便、快捷。手机是随身携带的,因此收发短信随时都可进行;一个短信笑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给成千上万的手机用户。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与网络沟通相比,短信沟通无疑具有技术优势。
短信沟通比其他沟通方式更为便宜。尽管目前手机用户数已有大幅上升,但高昂的手机花费却让许多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尤其是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
短信沟通还有一个技术优势,即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通话沟通。
15.文中将“短信沟通”与“电话(含手机通话)沟通”进行了多次对比,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短信沟通优势的一项是
A.电话显得过于直白和直接,而短信则给了对方很大的回旋余地与思考空间。
B.一些在电话里不便说的话,通过短信来传达,能兼顾收发双方人的“面子”。
C.手机是随身携带的,收发短信可随时进行,这比通话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D.不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会到达对方,其“到达的无限制性”,通话沟通不具备。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短信在当今是一种时尚,也造成了一种“从众压力”效应。
B.只要加入了短信沟通行列,就不会落伍和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C.短信在语言形式上短小精悍,在内容上有画面中的意境。
D.手机用户打不起手机,所以“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打电话。
17.为什么说,短信文化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又一次__(6分)
答:
18.文中列举的短信文化流行原因,可概括为几个层面或视角?(6分)
答:
15.(3分)C (手机通话要比短信沟通更方便快捷,只是价格比短信沟通贵)
16.(3分)A (B:条件联系错,原文为“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落伍,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C:是指“中文文字”而不是指“短信内容”有“画面中的意境”;D:文中指“许多手机用户”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17.(6分)①现代社会中,人性被逐步异化,人们通过短信张扬个性,宣泄欲望,表达情感,这是对社会理性化趋势的一种反动。②短信文化,整合了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人际交往圈。③短信收发方便快捷,比其他沟通方式更经济实惠,且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因此更适合“大众”需求。(每点2分,意到给分)
18.(6分)9个原因3个层面:①社会心理层面,②社会文化层面,③技术功能层面。(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0分)
江上风清
杜 鸿
①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
②张飞庙就是一种。
③张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粗人。既然是粗人,丢三拉四,缺乏细腻,有的只是莽撞和勇猛,有的只是破坏地建设,有的只是转不过弯的心肠和脑子。我心里很奇怪,怎么竟给张飞建了一座庙。而且建在江边上,还刻写着“江上风清”如此清秀的字眼。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
④英雄多悲风,张飞也不例外。明代文人陈文烛写的“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葬此,可知肝胆更谁怜!”给人绝对是一种悲怆感。古木、悬崖与暮烟,何曾不是那种怜悯到了历史深处的悲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再来审视张飞,我觉得张飞性格有着深刻细腻的一面,而且是那种产生文化凝聚力的细腻。回想起来,张飞的细腻在一部《三国演义》里,有着很多的细节。而这种性格,在民间传说和人们对张飞文化的推崇中,可以见到许多亮丽的斑点。张飞庙的助风阁又是一证。
⑤张飞庙的主要建筑有正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这里翠竹绿棕,古藤攀崖,横添的山泉滴悬,与庙前大江的功利和浮躁相映成趣。一静一动一寂一喧之间,让人体味到冷暖阴阳人仙的界限,倒使整个庙宇落得一派幽静安详之态。
⑥助风阁据说是埋葬张飞头颅的地方。有一天,心归蜀地的张飞的灵魂长出了一双大脚,站在庙台上,看着急流直下,帆影点点,全是靠人肩贴地而行地拉纤。细腻的张飞灵魂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他暗暗吹动顺风,助那艰难的船,一行三十里,使船夫免除了拉纤的重力之苦。船工们很感激张飞,便凑钱修了这助风阁,以便他助风助累了的时候,得以歇息。这是一种生人与死人在爱的精神领域里的沟通。其实,中国人最容易与死去的人沟通,而且每个生人,都会把他最爱的死人当成他生命中的神进行祈祷和供奉,即使他在与死者生时并一定很亲密。这种心灵的挨靠感是绝无仅有的,更何况张飞这种人物。这就是两片爱心,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人们心里何止装了一个张飞,而是装着整个一部三国,甚至是一部三国演义。因为这种盛装,便生了风,生了助阁的灵魂,生了江上的风清。
⑦与张飞庙对应的,是庙侧的江心那块黑色的龙脊石。它形如游龙,头朝东尾朝西,脊梁露在水面。白天它在波浪里时隐时现,变幻无常。夜里,黑色的江涛在巨石上,哗哗作响,彻夜不停,形成动人心魂的龙脊夜涛。夜涛的风味,想必就是那真正的千堆雪。“沙滩石甲分鳞次,水激龙头听夜吟。”人们常常春游龙脊,以鸡卜岁凶,并在龙脊上饮酒高歌,吟诗作赋,聊发狂放情怀。“讲武愧无良将略,题诗谁是谪仙才?石间歌舞难为罢,习习和风到酒杯”就是当时的豪放情景。现在,龙脊石上仍有北宋元佑三年以来的石刻题记100多处,古人的狂放无意成了今人研究文化与水文的珍贵资料。
⑧和古人比,今人的身影是不是太拘谨了一点呢?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11.阅读文章的①-③段,简要概括“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中一根很粗的枝叶”这句话的含义。
。(4分)
12文章一开篇就写张飞是个粗人,这有何用意?(4分)
13.文章③段中问道:“张飞从哪里弄来人们做庙供奉他的魅力呢?”请你结合全篇分条回答张飞“魅力”之所在。(6分)
。
14.谈谈本文以“江上风清”为题的好处。(6分)
。
11. (4分)①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三国文化是三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2.(4分)作者欲扬先抑,通过这里的“粗”引出下文中张飞的“细”,为文章的展开作铺垫。
13. (6分)①张飞是英雄,他的不幸遭际给读者一种悲怆感,使人产生怜悯; ②人们从《三国演义》里,读到了张飞性格中有一种能产生文化凝聚力的深刻细腻; ③张飞同情船夫的拉纤之苦,他暗暗吹动顺风,帮助船夫行船。
14. (6分)①交代张飞庙所处的地理环境;②切合于庙宇的幽静安详之态;③暗示了人物除了莽撞和勇猛之外,还有深刻细腻的性格特征。
(1)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无题》)
(2)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3)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4)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5)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
⑴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2)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⑶濯清涟而不妖(4)起舞弄清影(5)岂因祸福避趋之(6)文质彬彬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闽 中 秋 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从“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
(1)(4分)全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籍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2)(4分)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