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__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外表轮廓线条与人不同处何在,并不重要。最可贵的是品性的本质与心智的爱恶取舍方式。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个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

注:①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6分)

14、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

答:

15、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作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6、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4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14、答:文学创作方面:(1分)①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1分)。②求通俗与普及,且能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1分)。

文学教育方面(1分):①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1分);②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1分)。

15、答:(1)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优点: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3分)

(2)①客观真实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②先抑后扬,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做张本和铺垫。(3分)

16、答:①“这点精神”指凡事和而不同,“折衷无我”(或答“牺牲自我”)。(2分)②“这点认识”指对人对事客观,尊重和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2分)

17、参考答案:认同(1分)。作家的“常人品性”是一种“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这种质朴厚实的品性使得作家更能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贴近人的心灵,反映大众的心声。(1分)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是“真人”真性情、朴素无华,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最能反映生活、贴近民众的,因此说“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常人品性”更重要(2分)。而所谓的“英雄气质”是一些作家过于强调“小我”,以自我为中心,标榜“个性”,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1分)但也因之可能会脱离生活,脱离民众,走向极端(1分)。因此,作者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这是一道探究题,能结合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童年的萤火虫

金翠华

有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从来就没见过萤火虫。他们知道自然界还有一种昆虫叫萤火虫,是得益于“囊萤积雪”这个成语。然而,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萤火虫却悄然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我是在泽园宿舍的北山崖下看到的。野花和蔓草从山崖垂下来,夜风里依稀看见它们摇曳的倩影。月季花、迎春花、枣树、梨树、无花果树、石榴树……在山脚下簇拥着这座守望着校园的山崖,花草的清香沿着百卉路一直流溢到百卉广场,浸润着校园的每一条小路,祝福着活跃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萤火虫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祝福的源头,点燃了它那美丽的小灯。

萤火虫的小灯生气盎然,绿晶晶的萤光,闪耀在黄褐色的腹尾,柔软的翅鞘,扇动着,托着这一盏小灯,在树丛花叶间穿行。温柔的绿光照着薄薄的翅鞘,照着翅鞘扇起的颤颤波纹,像撒落在夜河里的宝石,随着水流缓缓地、忽隐忽现地闪耀着,闪耀着,真是梦幻般的美丽。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秋夕》里的名句。我年轻的母亲吟诵这句诗的时候,手里握着的是大芭蕉扇,为我赶着蚊子,教我写“萤火虫”三个字。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那时的小学生是背着黑色的石板上学的,写字用白色的石笔在石板上写,写满了可以擦去,只要不弄碎了,一块石板可以一直用下去。

买不起石板,母亲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破了的瓦盆,她用石头把破碎的棱角砸去,磨成了一个大瓦盘,又从河边淘洗了一袋沙子,把沙子倒在瓦盘里,用手抹平,这就是我的“石板”了。母亲为我的瓦盘和沙子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还绣上“学习”两个字。

我很快就会写“萤火虫”三个字了,只是“虫”字写得不好看,沙子一塌,有些笔画就不清楚了,好像缺腿少脚的。可母亲还是笑着表扬我写得好。她说我写的萤火虫是提着灯笼在飞的萤火虫,不是爬在草丛里的。飞着的萤火虫你是看不清它的腿和脚的。

我遥远的童年啊,储存了母亲多少的激励和挚爱!正是这挚爱真诚的激励,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几多坎坷……

没有想到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竟然会看到我童年的萤火虫,它寻找我,在时间的隧道里飞越了几十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我。

小时候我曾问过妈妈萤火虫为什么要打着小灯笼飞?妈妈说,它在寻找那些丢失了的小孩。――我一下子钻到妈妈的怀里,哭着说:“妈妈,我不走丢,我不愿走丢。”妈妈搂着我,摩挲着我的头发,安慰我说:“小闺女不会走丢,一辈子都不会走丢。萤火虫知道小闺女不会走丢,它来看看你就放心地飞走了――你看,它打着灯笼找别的孩子了。”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迪奥金尼斯,大白天提着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满处跑。当时的雅典,经济繁荣,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会场、市集、运动场。人在物欲引诱、荣华富贵、权势财富的绵密攻击下,彻头彻尾地出卖了自己。迪奥金尼斯认为这是人生一件赔得最彻底的买卖。迪奥金尼斯是不是从萤火虫里得到启示,以至于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满街跑。有人问他找什么,“找人!我正在找人,人怎么都不见了呢?”他回答着继续满街跑着,提着他的小灯笼。

母亲曾告诉我,黑夜里走丢的孩子,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听到家人的呼喊:“你在哪里?”听到了呼喊,你要及时地回应:“我在这里!”家人顺着声音就能找到你。

“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沉下心来,我似乎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我就会信心百倍地回应:我在这里!

暑气即将消散的这个9月的晚上,我童年的萤火虫来到了校园。它美丽的小灯一往情深地闪耀着,它看到了我,我也看到了它,我在心里默念着:“我在这里,亲爱的,我在这里。我没有走丢。”它听到我的心声,它欣慰地扇动着轻柔的翅鞘,在我们的月季花前转了一圈,又悄然地飞进了黑色的夜幕。

萤火虫,我童年的萤火虫,正提着它的小灯笼在黑夜里飞翔着,寻找着。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4、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答:

15、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5分)

(1)“这是人生一件赔得最彻底的买卖”一句中“买卖”是什么意思?(2分)

答:

(2)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多处写到“我在这里”,请问,“我在这里”有什么含意?(3分)

答:

16、通观全文,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萤火虫”这一形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寓意?(5分)

答:

17、文章最后部分有两句话:“只要静下心来,就会听到家人的呼喊:‘你在哪里?’”“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沉下心来,我似乎都能听到这个声音”,你是如何理解“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的?为什么说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请你对此进行探究。(6分)

答:

14、答:①点题,(1分)含蓄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感激,表明了“我”在物欲的社会中没有迷失自我(1分)。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1分)。②呼应文章的开头(1分),同时为下文内容的叙写做了铺垫(1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15、(1)答:“买卖”指出卖了自己的尊严、自由、灵魂(1分)换取荣华富贵、权势名利(1分)。(或答:以丢失了人的本质、灵魂的代价去换取外在的物质。意思对即可)

(2)答:“我在这里”的含意是指没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出卖灵魂(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1)母亲的形象:温柔、聪慧(1分);给予子女无限的关爱和激励(1分)。

(2)“萤火虫”不仅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是作者抒情言志的依托(1分),它象征母亲的关爱和激励(1分),也象征着照亮“我”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1分)。

17、答:“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就是指在喧嚣芜杂的尘世中,不浮躁,不迷失人生的方向,耐得寂寞,超脱世俗物质层面,执着于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2分)。因为人很容易被外在的名利等所裹卷,很容易被物质所__,人也就容易迷失自己的理想追求(2分),而对理想的追求是需要一个人付出极大的毅力和努力,需要一个人的信念和意志的支撑,如果没有耐得寂寞的超脱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也就很难做出常人难于做到的成绩(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鸟巢”的抗震妙招

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于形似鸟巢,因此被人们称为“鸟巢”。“鸟巢”跨度很大,钢梁包裹着主体育场,中间悬空,共能容纳9.1万观众观赏比赛。在汶川发生8.0级地震之后,“鸟巢”的抗震性能也就备受公众的关注。但专家告诉我们,“鸟巢”能抵御8级地震。

乌鸦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但是它的鸟巢可不简单。它会采集许多粗枝,边编织,边用泥粘土加固,直到做成一个盆状巢。当然,天然的鸟巢有繁有简,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凹底,这便于鸟蛋聚集在巢中央,使鸟蛋更安全,而且在孵化是温度不易流失。更重要的是,盆状的鸟巢在抵抗风雨和树枝的晃动方面也很有效。当大风吹到弧形的边缘时,强烈的气流会顺着边缘滑过,鸟巢承受的风力大大减弱了。鸟巢往往修建在三条甚至更多的树枝分叉的位置,树枝如同钢梁一样支撑了盆状的鸟巢。所以当鸟巢所在的大树晃动时,盆状的鸟巢比其他形状更难以倾覆。

我们知道,人类修建在地面上的大型建筑,都要向地下打坚固的地基,“鸟巢”也不例外,它的地基有效支撑了地面的建筑,类似于树干和树枝对天然鸟巢的支撑作用。只是人类所打的地基更深、更结实。然而,地震专家在借鉴天然鸟巢的基础上,又在自己的建筑中加了许多鸟类巢穴所没有的抗震技术。地震专家们知道,对于大型建筑来说,那种全部连为坚固整体的建筑并不是最抗震的,反而是不同部分可以分别适度位移的建筑,能够自行消耗掉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因而更抗震。

首先,钢梁结构和包含观众席的的碗状看台是分离的,这个设计很科学,因为钢梁结构是钢铁材料,而看台是混凝土材料,在地震时的震动频率不一样,如果联成一体,由于伸缩程度不同而相互拉扯,反而容易造成难于预料的破坏。另外,从世界范围内的地震经验来看,“鸟巢”的钢梁结构异常坚固,应该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钢梁结构又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层环绕一周,起到支撑的作用,还有一层专门支撑楼道,这些设计都使地震来时,场馆钢梁结构部分安然无恙。其次,碗状看台也分为8个独立的大单元,当地震来时每个单元都独立晃动,能够有效消减地震波的冲击力。

此外,在建筑的过程中,经过对安全问题的慎重考虑,设计师们取消了原来设计方案中的可伸缩顶棚,使得体育馆的抗震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由于观众席每一层疏散通道都是独立的,没有交叉,人员疏散可以在8分钟内完成。

所以,就算遭受了强烈地震冲击,“鸟巢”体育馆仍然是非常安全的。

(选自2008年第8期《大科技》有删改)

5、根据文意,下列对“鸟巢”抗震设计的妙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鉴天然鸟巢的盆形和凹底结构,并在“鸟巢”的底部向地下打进更深更坚固的地基。

B.、把钢梁结构和观众席的碗状看台实行分离建造,而不是让“鸟巢”全部联成一个整体。

C.、钢梁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每层都有它的特定的功能。碗状的看台也分为独立的几大单元。

D.、“鸟巢”取消了原设计中的可伸缩的顶棚,观众席每一层疏散通道都是独立的,没有交叉。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然鸟巢往往建在分叉的树枝之间,再加上它的盆形结构,因此,鸟巢有很强的抵抗风雨和地震的能力。

B.、不同建筑物之间可以适度位移,这样就能够消耗掉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因而更抗震。“鸟巢”的设计体现了这一原理。

C.、“鸟巢”的钢梁结构和看台实行分离设计,因此,“鸟巢”不是以整体来承受地震,而是不同部分分别承受地震。

D.、“鸟巢”的钢梁结构异常坚固,完全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就算遭受了强烈地震冲击,“鸟巢”仍然会是安全的。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鸟巢”容纳尽可能多的观众,因此“鸟巢”采用了这种跨度很大,钢梁包裹着主体育场,中间悬空的设计。

B.、鸟类筑造的鸟巢盆形结构带给建筑师们有益的启示,再一次有力地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的必要性。

C.、不同建筑材料在地震时的震动频率不一样,因此一些大型建筑可以把不同材料构成的部分独立开来,这样会更抗震。

D.、从“鸟巢”的外形、结构、容量、建造过程等方面来看,“鸟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宏伟、最具科技含量的建筑物。

5、答:D(D项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设计的,并非“鸟巢”的抗震设计。)

6、答:C(A“抵抗……地震的能力”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说“盆状的鸟巢在抵抗风雨和树枝的晃动方面也很有效”。B、“不同建筑物之间可以适度位移”的表述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不同部分可以分别适度位移的建筑”。D、“完全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说法过于肯定。原文说“应该可以抵御大地震的袭击”)

7、答:C(A、强拉因果,前后分句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B、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观点的推断条件。D、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也推断不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省在对口支援四川松潘重建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灾区群众负责,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合理规划,科学重建。 B:近日,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深爱他的祖国,决定辞职是为了避免不使国家发生分裂。 C: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D: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全世界的好评。但你可知道,赛事的运行和服务等工作都凝结着志愿们辛勤的劳动成果。

阅读下面冰心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请联系你的认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见09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请仿照下面黄山毛峰的广告词的语言形式,给涡阳风味小吃“侠干扣面”写一段广告词。(6分)

黄山毛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该名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入杯冲泡后,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真可谓“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漕溪雨露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侠子干扣面,涡阳风味小吃之一。该小吃柔条劲道,狗肉鲜美,清汤可口,独具风味;调以辣椒油,口感香辣滑腻,色泽红艳娇美。真可谓“辣出浊汗一身爽,口留余味三月香”。

刘先生与王小姐即将结婚,请你给证婚人写一段证婚词。

参考答案: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受新郎新娘双方的重托担任证婚人,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我将同大家共同见证这对新人的婚礼。

各位来宾,新郎刘XX现在XX单位工作,英俊潇洒,为人忠厚诚实,工作上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新娘王XX,现在XX单位工作。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美丽大方。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

各位来宾,让我们共同见证: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他们二人都会用一生的爱去保护对方,呵护对方,不离不弃。最后,让我们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美满幸福。

下面这句话太长,不适合播音,请把它改成符合广播语言特点的一段话。(4分)

一座缩短了从福州市区到金山开发区路程的横跨闽江的钢结构斜拉索大桥今天上午在省委领导同志的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要求:①保留原意;②分成四个短句;③语言连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一座钢结构斜拉索大桥,它横跨闽江并缩短了福州市区到金山开发区的路程,该桥今天上午正式通车,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通车典礼。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亮丽的乐章。 B:竞聘考核上岗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的确会感到压力很大。 C: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D:许多相声迷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表演的热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严 凤 英

   佚 名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卒于1968年,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__。__中,倍受“__”__,她被诬陷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__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年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她回忆道:“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着老前辈在台上的一举一动,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正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严凤英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__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思想变化更大,“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__、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观众步入剧场的心态既是“看”戏,更是“听”戏,在相同腔调和其他演员演唱的比照之下,他们审听着眼前演员的演唱是否动人,技巧是否高超,希冀自己被征服。因此,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也不例外,她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新。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严凤英唱腔初探》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既遵从传统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标准,更追求“啭”、“润”的效果。比如《天仙配》“满工对唱”这段唱腔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准确把握字音声调基础上,大量运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挂的效果,并且按字调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既明快又抒情,既纯直又圆润,令人品味不尽。此外,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

11. 文中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严凤英的,请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具体说明严凤英艺术道路的三个阶段。(6分)

答: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文章,理解李渔的“唱曲宜有曲情”这句话的含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的经历都是坎坷的。或被流放,或被罢官;或受排挤,或被诬陷……但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名著,请结合本文,结合实例,谈一下你对“名人之不幸,艺术之大幸”的理解。(8分)(注意:此题为探究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1)艺术风格    (2)艺术道路   (3)唱腔艺术

12.(6分)

(1)第一阶段:入门阶段。从小酷爱唱戏,十几岁拜师学艺。

(2)第二阶段:发展提高阶段。虚心求教,认真揣摩,丰富提高。

(3)第三阶段:辉煌阶段。吸收新文艺艺术营养,勇于创新,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13.(8分)

演员要想把戏唱好,就必须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要善于把握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唱腔里要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从而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14.(8分)参考答案:

严凤英,时乖命蹇,屡遭__,但她却以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成就了黄梅戏艺术的辉煌。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的经历都是坎坷的。但他们的不幸却带来了艺术之大幸。例如:

(1)白居易被贬江洲做司马,这是他的不幸,但他却写出《琵琶行》这样的千古绝句。

(2)苏东坡被贬到黄洲做团练副使,这是他个人的不幸,但他却创作“三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柳宗元被贬到永洲做司马,这也是他的不幸,但他创作了“永洲八记”、《捕蛇者说》。

(4)另外:左丘明双目虽然失明,但他编写了《国语》;

 吕不韦虽被贬谪到蜀地,但他撰写了《吕氏春秋》;

       孙膑虽被挖去膝盖骨,但他创作了《兵法》;

屈原两次被放逐,但留下不朽名篇《离骚》。

(说明:结合严凤英来谈,并举出上述任意三个例子即可给满分。脱离了文本去谈,扣2分;只举例子,但没有反映出“不幸与大幸”,扣3分;句子不通顺,扣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