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
(1) ,勿施于人。(《论语》)
(2)羁鸟恋旧林,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8)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__》)
(1)己所不欲(2)池鱼思故渊(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齐彭殇为妄作
(5)楚天千里清秋(6)孤舟一系故园心(7)譬如朝露(8)何妨吟啸且徐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处处老宅
佛刘
①那年秋天,我回家探亲,正赶上村里的得海老汉去世。得海老汉八十四了,年轻时无子,老伴十几年前去世,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了这十多年。一个无子老人晚年的凄凉应该是不难描述的。我没上大学以前,每天傍晚都可以看见他一个人坐在胡同口,等你走近了,就会微微一笑。他不说什么,只是那样看着你,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可现在,人去房空,几年之后,他的老屋就会成为一处地地道道的老宅,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如果没有人愿意使用那片宅基地,就只好一直荒芜着,即便是麻雀也不愿意在那里落脚。
②父亲沉默着一直不说话,后来熄了烟,才不紧不慢地说,又多了一处老宅啊。像是对得海老汉的去世作最后的总结。
③父亲所说的老宅,是指村里那些多年没有人住而且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在我的印象里,村里最先成为老宅的是一个张姓的人家,据说是上边落实了那家老人的政策,一家人都要搬到城里去。那时我还小,不懂得离别的滋味,只是有些留恋那家人的孩子――我曾经的小伙伴。后来再路过那座房子,就看见一把大锁锁住了里面的一切。偶尔我会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可什么也看不见,一道厚厚的影壁挡住了我的视线,也挡住了我对那座房屋所有的遐想。有一年,因为下雨,那所房子的院墙坍塌了。从坍塌了的豁口小心地走进去,这才发现院子的茅草都有一人多高了,里面有几棵枣树,不知是什么原因,除了满树的叶子,竟然找不到几颗果子。那时,我才深信了父亲的话。有一次父亲跟我说,再旧的房子,只要有人住着,它就不旧;没人住的房子,就是再新,慢慢地也就成了老宅,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人气在那里聚着。父亲的话虽然没有什么根据,但事实也容不得我不相信。父亲的老屋,很有些年头了,虽然每次下雨都有几处渗漏,但它毕竟是一个温暖的所在,因为在屋里有父亲的呼吸。
④父亲的老屋,据说还是爷爷年轻时盖下的。每年的春天,父亲都要和了泥,在泥里加了麦秸,然后找一个帮手把泥提到房顶上均匀地涂开。父亲干这些活的时候很开心,天气虽然不热,却也要把膀子露出来。父亲说,每年泥一次,这房子就不怕风雨了。可我并不赞同父亲的做法。看着他弓着腰迟钝地爬上爬下,我的心会隐隐地痛。有一年我劝父亲扒掉老屋重盖,可他不同意,只幽幽地说,只要不倒就可以了,没必要浪费那个钱。
⑤前年冬天,父亲到我工作的小城看我,我劝他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不要再回去。劝了几次,父亲都摇头,说,那怎么行呢,我住在这儿,老家的房子不就荒了吗?住了几天,他就急着要赶回去。他说,我总梦见家里的房子倒了,不行,我得回去看看。说完就心急火燎地往车站赶,仿佛房子真地倒了似的。到了家,打了电话过来,说房子还好好的,是自己多心了。我哭笑不得却又不忍责怪,在父亲的身上,老屋的情结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了。
⑥在我离开老家之后,村里又陆续迁走了几家。每次和我说起这些,父亲都有种深深的落寂,好像是与某个人永诀。父亲说,村里的同辈人越来越少了,想找个一起说话的人都难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些年,正如父亲所说的,村庄是越来越大了,可人口却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跑到城里去了,不愿再回到那个闭塞的村庄去。即便有几个没出去的,也都在村外选了新址,盖了新房,谁也不再去理会那些老宅,仿佛是怕沾了里面的秽气似的。父亲常常对着那些日渐空旷的胡同长吁短叹,我知道父亲并不怕寂寞,但是他怕孤单,在那些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宅面前,很多都是可以让人遐想的。
⑦我已经没有父亲那样的老屋情结了。老屋对于我,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的住所,说不上喜欢,更说不上留恋。夜晚,睡在老屋的土炕上,我常常无法入眠。而父亲的叹息声就会在这时响起来,好像很轻,其实却很重地传入我的耳鼓。__中,他的脊背像一道土坡,隐隐地有庄稼的气息,让我恍惚。我懂得他的落寞,其实那是他的一种隐忧。有一次,他问我以后会不会卖掉老屋,迎着他的目光,我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父亲说,千万不能卖啊,就是倒了也是你的房子,因为那是你的根,上面有你的名字。
⑧我躲开了父亲的目光,因为我无法保证自己能实现这样的承诺,当一切都从我的眼前消失,当我也迈入老年时,我又有什么能力来为父亲保住这样的老宅呢?即便是老屋不倒,我又能在哪里找到我的名字?
⑨还是让老屋自己做主吧,就像所有的老宅子一样。当风沙掩盖了这里的一切,它,留给人们的只有背影,又或者,连个背影也没有。
(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有删改)
4.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⑦段最后“上面有你的名字”一句中“名字”的含意。(5分)
答:
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⑴天气虽然不热,却也要把膀子露出来。
答:
⑵父亲并不怕寂寞,但是他怕孤单。
答: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去写张姓人家“老宅”的形成。(6分)
答:
7.文章表现了“父亲”的“老屋情结”。有人说,这种老屋情结并不可取,因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老宅,“处处老宅”的出现恰恰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说,这种“老屋情结”仅仅表现一种感情的归依或寄托,表现对过去某种生活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的眷恋,没有什么不好。你的意见呢?请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 “父亲”说老屋上有“我”的名字,主要是从归属性的角度说的。(2分)意思是说,不管“我”以后走到哪里,地位有什么变化,“我”都属于这里。(2分)这从前文“千万不能卖啊,就是倒了也是你的房子,因为那是你的根”等句可以看出。(1分)
5.(6分)⑴天气虽然不热,却还要把膀子露出来,表明“父亲”在修理老屋时十分卖力,表现的是“父亲”对老屋深厚的感情。(3分)
⑵“父亲”并不怕因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而来的冷清,他是担心自己的老屋有一天也会变成无人理会的“老宅”。(3分)
6.(6分)作者用很多笔墨去写张姓人家“老宅”的形成,其目的一是形象地呈现“老宅”的景况,给人以直观的认识;(3分)更重要的目的是反衬“父亲”老屋情结的合理性。(3分)
7.(8分)①我赞成“老屋情结并不可取”的观点。(2分)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处处老宅”的出现正是一种进步。(3分)“老屋情结”是一种落后的怀旧心理,会阻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因为拆迁而上诉甚至引发冲突的事件。(3分)
②我赞成“老屋情结没有什么不好”的观点。(2分)“老屋情结”仅仅表现一种感情的归依或寄托,表现对过去某种生活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的眷恋,而不是要反对城镇化建设。(2分)对此我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只要不影响现代化建设,这种怀旧心理应该允许其存在。(2分)何况“老宅”的出现,也不全是城镇化建设的原因,比如得海老汉家和“张姓人家”“老宅”的出现。(2分)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话题,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合理赋分。下面提供几种考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的评分意见:
如考生未对“老屋情结”作直接论述,却对弃老宅而另选新址建造房屋的浪费土地的做法提出批评,也可酌情赋分,但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
如考生泛泛地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谈“处处老宅”不该出现,可以不给分,因为,并非所有的“老宅”都是文物,都需保护;倘考生能将“老宅”分成有些是文物应予保护,有些不是文物可以不保护两类来论述,最高可以给4分。
如考生论述不该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不给分。
(上述三种答案都游离了讨论“老屋情结”的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对“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的学科体系与现代学科体系在学术内涵上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现象,因为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国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体系,除了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学科的内容。
C.、文学、史学、哲学在学科分类上从属于国学,因此,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
D.、国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而且是一个学科体系,如果将其学科内容窄化,那么它在学术届的地位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 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体系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既要对它进行分析,又要以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的态度对待,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1. C
【解析】“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修饰语而非中心语。
2. D
【解析】“不但…而且”应为“不是…而是”。
3. B
【解析】知识系统体系完整形成的时间是清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男孩养了只小乌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男孩想给乌龟喂食,可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乌龟就是不肯探出头来。他试着用手去拍打它,用棍子去敲击它……但任凭他怎么拍怎么敲乌龟就是一动也不动,气得他整天嘟着小嘴,埋怨乌龟不知好歹。他的祖父知道了这件事,笑了一笑,把那只乌龟放到一个暖炉的上面;过了一会儿,乌龟便囚温暖而渐渐地把头、四肢和尾巴伸出了壳外。男孩见此开心地笑了,他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他的祖父对他说:“当你想完成一件事或者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改变时,需要用心考虑该怎么做,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男孩听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批阅参考2008 年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也痛苦着,__________痛苦着, 却也欢乐着,_____________。(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松坚,__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竹节,________________。①就因为飞之艰难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③却柔而有韧④却清新怡人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③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西方国家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政府更是采取了放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十大举措。 B:到四川九寨沟看水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波及九寨沟,但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中外旅游者望而止步。 C: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公德心,一味地牟求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华源药业有限公司的被勒令停产整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D:这次资本对接会的参加者,除地处本地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省市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也参加洽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3.“千崖暮如晓”一句最值得后人称道,它描绘出什么意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在诗中既明了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14 .(4分)隐透出“暮雪”的影响,突出大雪的弥漫和渔翁对处境的/顷应,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与纵深感,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9.C 10.D 11.A
12.(1)陈公年轻时就外出做官,到处理此事时坚决抗争,(别人)不能改变他所坚 持的主张,连年老的官吏都感到惊讶,盗贼最终得以不死。
(2)对于那有特长的人,(陈公)无不推荐扶持使其获得成功。对于那有急事、处境困难和贫寒不能自保的人,无不赈济和帮助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
――汤阴随想
徐 虹
在见到他的塑像之前,我们早已知道他的事――几千年以前的一个夜晚,也许有一点冷风,冷风里夹杂着秋天的冻雨,风里也有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者的气息。他们从前线应召回朝,中途歇息,父与子下马离镫的一瞬,马忽然没来由地嘶鸣起来,鼓起的眼泡和张大的鼻孔都呈现惊愕的表情!他们在私底下嗅到了一股不祥的气味。
随行的那十几名军士背上的兵器在月光下冒着寒光。他们的命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千年之后,人们站在他的墓前,试图理解他的灵魂、性情、信仰和抉择,是怎样经过了几百几千回的博弈和锻炼,才在十二次召回的阴险通知后,在最后的一刻,驱使他踏上赴死之路?
他的军队黑压压的一片。那些旌旗和兵器没有了统帅的命令,都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他们才是他的亲人和家园啊,他在他们中间才可以驰骋和欢悦啊。像树在森林里,像水在山泉里。脱离开他们,他的生命的蛋壳就显得薄和脆,会被一些陌生人蹂躏和糟蹋。那些人会充分利用朝廷的规则折磨他,使他难受。那些他所终生努力的事业,在君主看来,不单是无关要紧的尘土和风月,更是插在他们肉里的利刃。他是一军之帅,他难道真的不明白这一点?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空悲切。”也许在他少年的记忆中,有一种记忆被命名为忠诚――为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也为一个人。多少年了,国家是以那个被称为帝王的人为图腾和象征的。于是忠诚就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服和听任,才华、情感、韬略都不重要,命令和规则是空前的。秩序,是这里惟一的语言,它将人的血脉一切两断。而小人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
事情紧张起来。在汤阴岳王庙的草地上,风那么好,阳光那么妥善,墙壁粗糙,石凳安闲。人们不愿意想象他被折磨时的惨烈,也不能体会他当时心情的恶劣。游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衣冠冢的存放省份问题,遗址的修缮问题,空气的湿度问题等等。那些辽远的话题与他的心事无关。冤屈就是一个人虽然没有被堵上嘴,但是语言全无用处。他和他的儿子都曾经是烈兽,是猛虎,像鹰一样呼啸,像浪一样席卷和奔腾,像狼群中的头狼,威武无比,一呼百应。怎么就瞬间被剪了羽翅,屈就在一间茅草屋里。他们虽然靠信念和意志硬挺着,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们痛苦得咬碎了牙齿,唇边的血殷红了垂下的乱发。
他们此刻不能杀人。在疆场上,手起刀落,血花飞溅,曾经使他们何等快意。而现在,英雄们处于他们完全陌生的阴霾里,那是他们的不擅长――能够感觉到阴谋家们的暗中推手却看不见他们,需要对君心反复地揣摩和期待,而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进退两难,举目四野,四边全是__。
悲剧是选择决定的,选择是意识决定的,意识是命运决定的,命运是性格决定的。性格是什么决定的?是历史么,是少年时代母亲的话语么?
我不能够看见那些猛虎被人圈养在动物园里的惨景,也不能看见孩子被父亲痛打而无力还手的眼神。我不能够看见那些无辜的难过和没来由的伤痕。文明,应该就是以规则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尊严的权利,就是对恶的限制和对善的哄护。
这一座叫做汤阴的城,存留着一个英雄的遗迹,流传着他的故事。许多人看他念他思考他钦佩他,许多人忘记他,回到自己生活的洪流和漩涡中去。如果关于他的传说,能在人们抉择善恶的时候演化为一个砝码,影响了今天,增加一些厚道和良善,减少一些奸佞和阴谋,他也不枉一死,人也不枉一悲。审美只有在发挥作用之后才显示出力量。
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在火车的呼啸声中越来越远的时候,黄昏渐冷,请珍重加衣。
4.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完成下列两题:
(1)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说“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分析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突出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道“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对此作者并没有明确回答。你认为岳飞的母亲会怎样做?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1)佞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利用所谓的朝廷规则,让忠臣生活在“夜晚’’中,以“莫须有”的罪名殒命,两相对照,引人深思。
(2)把岳飞定为诗人,既写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也写出岳飞作为一个诗人的__
5.(8分)(1)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安定祥和以及游人心境的平和,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 沉重和压抑,在此特定的地点,也有提醒今天的人们要不忘历史悲剧,避免悲剧重演的意义。
(2)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对朝廷并无二心,承认有罪是违背客观事实,自然是错误的;不承认自己有罪,违背了封建君王的旨意,对于封建社会的臣子来说,自然也是错误。
6.(5分)作者以凭吊汤阴岳王庙为线索,巧用想象,将岳飞当年屈死的历史重现,揣摩历 史人物当时的心理,给人以震撼、愤溉和反思;将历史与现实穿插,虚写与实写相 间,描写与议论结合。
7.(8分) (1)岳飞的母亲会鼓励他。因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等级森严,君命大于一切,亲不会让自己的儿子蒙上不忠的罪名;岳飞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与母亲自小的谆谆教诲分不开;老人家也绝对不会想到朝廷会如此腐败昏庸,奸佞小人会如此卑劣和残暴。
(2)岳飞的母亲会劝阻他。因为南宋朝廷腐败昏庸,偏安于临安,不思北伐;秦桧等奸 佞小人当道,主降已经成为朝廷的主流意识;岳家父子虽然驰骋战场,但不能得到朝廷重用,且随时有性命之忧。以上这些作为一个明理的饱经忧患与风霜的老人不会不知道,忠义固然重要,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子孙的性命更加重要,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不能脱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的层次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视觉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体“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的部分。当人们对汉字构造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器物”、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的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这简单而又抽象的线条如何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毛笔的使用是首要因素。毛笔的特点是软,“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随着遣毫之时的提、按、顿、挫、疾、徐、迅、缓,产生出极尽变化的线条造型,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块面,营造出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为中国书法所采用的书写载体,也规定着它能够具备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汉字的书写载体历经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多种变迁,韧性强、质柔软的安徽宣纸最终成为理想的书写载体,笔墨挥洒其上,交融渗化、黑白浓淡之间情趣并出。所以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种丈化形态的价值和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涵着经济、政治、zōng jiāo 、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的世界”。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集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问上苍“此受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均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层的体现可能有所忽视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节选自《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1.下列关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书写出来的汉字的笔法、字法、章法与材料质地、色调等因素有机融合中显示其美的内涵。
B.中国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作线条的艺术,是因为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构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素。
C.中国的书法艺术,其丰富的表现力与采用安徽宣纸这种理想的书写材料作为载体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D.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书为心画”就是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以及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和怀抱的展示。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既包括文字本身又包括显示文字的“器物”等物质材料。
B.汉字符号的视觉审美效果是通过汉字构造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字体形态得以显现出来。
C.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对其表层结构和丰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
D.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体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体现了书者的思想、意识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书法文化结构的观察中,必须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等四个文化层次进行才能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
B.中国书法的心态文化层面既展示书者个体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蕴涵着经济、政治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的世界”。
C.中国书法的心态文化层面是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部分,决定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本体”性质和内涵。
D.拙朴的甲骨文、端严的金文和中正均衡的秦刻石,无不折射出中国书法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态文化层”。
1. D 2.A 3.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