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西湖:此指安徽颖州的西湖。

13.本词首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全词分析“好”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全词表达的感情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首句是全词的纲领。上片,“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表现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下片,首先写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感觉获得宁静的畅适。接着,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4分)

14.对颍州西湖的热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眷恋之情。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别具一格。(4分)

9. D  【解析】次:驻扎,这里是住宿的意思。《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10. B  【解析】B项:两个“也”都是表判断的句末语助词。A项:前“以”是“凭借”的意思;后“以”是“把”的意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说,到燕太子丹把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这就招致了灭国的祸患;都是介词。C项:前“因”是“因为”的意思,后“因”是“通过”的意思,都是介词。D项:前“而”表并列,后“而”表递进,都是连词。

11.A  【解析】B项:说“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错,原文“妻刘恚曰”;C项:说“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马亮)”错,是乡闾人一起杀了“亡命卒”;D项: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不是王均任命,而是在平定王均叛乱时朝廷任命。

12.⑴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灭了一个王均,又出现一个王均啊。

【评分】注意“贷”“反侧之人”“唱”的翻译。

⑵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

【评分】注意“濒江”“籴”“转粟”和倒装句式的翻译。

⑶盐户拖欠赋税,(官府)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就)把他们全部放回家。

【评分】注意“逋课”“质”“悉”的翻译。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

(1) ,勿施于人。(《论语》)

(2)羁鸟恋旧林,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8)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__》)

(1)己所不欲(2)池鱼思故渊(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齐彭殇为妄作

(5)楚天千里清秋(6)孤舟一系故园心(7)譬如朝露(8)何妨吟啸且徐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处处老宅

佛刘

①那年秋天,我回家探亲,正赶上村里的得海老汉去世。得海老汉八十四了,年轻时无子,老伴十几年前去世,留下他一个人生活了这十多年。一个无子老人晚年的凄凉应该是不难描述的。我没上大学以前,每天傍晚都可以看见他一个人坐在胡同口,等你走近了,就会微微一笑。他不说什么,只是那样看着你,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可现在,人去房空,几年之后,他的老屋就会成为一处地地道道的老宅,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如果没有人愿意使用那片宅基地,就只好一直荒芜着,即便是麻雀也不愿意在那里落脚。

②父亲沉默着一直不说话,后来熄了烟,才不紧不慢地说,又多了一处老宅啊。像是对得海老汉的去世作最后的总结。

③父亲所说的老宅,是指村里那些多年没有人住而且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在我的印象里,村里最先成为老宅的是一个张姓的人家,据说是上边落实了那家老人的政策,一家人都要搬到城里去。那时我还小,不懂得离别的滋味,只是有些留恋那家人的孩子――我曾经的小伙伴。后来再路过那座房子,就看见一把大锁锁住了里面的一切。偶尔我会从门缝向里面张望,可什么也看不见,一道厚厚的影壁挡住了我的视线,也挡住了我对那座房屋所有的遐想。有一年,因为下雨,那所房子的院墙坍塌了。从坍塌了的豁口小心地走进去,这才发现院子的茅草都有一人多高了,里面有几棵枣树,不知是什么原因,除了满树的叶子,竟然找不到几颗果子。那时,我才深信了父亲的话。有一次父亲跟我说,再旧的房子,只要有人住着,它就不旧;没人住的房子,就是再新,慢慢地也就成了老宅,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人气在那里聚着。父亲的话虽然没有什么根据,但事实也容不得我不相信。父亲的老屋,很有些年头了,虽然每次下雨都有几处渗漏,但它毕竟是一个温暖的所在,因为在屋里有父亲的呼吸。

④父亲的老屋,据说还是爷爷年轻时盖下的。每年的春天,父亲都要和了泥,在泥里加了麦秸,然后找一个帮手把泥提到房顶上均匀地涂开。父亲干这些活的时候很开心,天气虽然不热,却也要把膀子露出来。父亲说,每年泥一次,这房子就不怕风雨了。可我并不赞同父亲的做法。看着他弓着腰迟钝地爬上爬下,我的心会隐隐地痛。有一年我劝父亲扒掉老屋重盖,可他不同意,只幽幽地说,只要不倒就可以了,没必要浪费那个钱。

⑤前年冬天,父亲到我工作的小城看我,我劝他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不要再回去。劝了几次,父亲都摇头,说,那怎么行呢,我住在这儿,老家的房子不就荒了吗?住了几天,他就急着要赶回去。他说,我总梦见家里的房子倒了,不行,我得回去看看。说完就心急火燎地往车站赶,仿佛房子真地倒了似的。到了家,打了电话过来,说房子还好好的,是自己多心了。我哭笑不得却又不忍责怪,在父亲的身上,老屋的情结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了。

⑥在我离开老家之后,村里又陆续迁走了几家。每次和我说起这些,父亲都有种深深的落寂,好像是与某个人永诀。父亲说,村里的同辈人越来越少了,想找个一起说话的人都难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些年,正如父亲所说的,村庄是越来越大了,可人口却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跑到城里去了,不愿再回到那个闭塞的村庄去。即便有几个没出去的,也都在村外选了新址,盖了新房,谁也不再去理会那些老宅,仿佛是怕沾了里面的秽气似的。父亲常常对着那些日渐空旷的胡同长吁短叹,我知道父亲并不怕寂寞,但是他怕孤单,在那些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宅面前,很多都是可以让人遐想的。

⑦我已经没有父亲那样的老屋情结了。老屋对于我,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的住所,说不上喜欢,更说不上留恋。夜晚,睡在老屋的土炕上,我常常无法入眠。而父亲的叹息声就会在这时响起来,好像很轻,其实却很重地传入我的耳鼓。__中,他的脊背像一道土坡,隐隐地有庄稼的气息,让我恍惚。我懂得他的落寞,其实那是他的一种隐忧。有一次,他问我以后会不会卖掉老屋,迎着他的目光,我犹豫片刻还是摇了摇头。父亲说,千万不能卖啊,就是倒了也是你的房子,因为那是你的根,上面有你的名字。

⑧我躲开了父亲的目光,因为我无法保证自己能实现这样的承诺,当一切都从我的眼前消失,当我也迈入老年时,我又有什么能力来为父亲保住这样的老宅呢?即便是老屋不倒,我又能在哪里找到我的名字?

⑨还是让老屋自己做主吧,就像所有的老宅子一样。当风沙掩盖了这里的一切,它,留给人们的只有背影,又或者,连个背影也没有。

(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有删改)

4.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⑦段最后“上面有你的名字”一句中“名字”的含意。(5分)

答:

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⑴天气虽然不热,却也要把膀子露出来。

答:

⑵父亲并不怕寂寞,但是他怕孤单。

答: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去写张姓人家“老宅”的形成。(6分)

答:

7.文章表现了“父亲”的“老屋情结”。有人说,这种老屋情结并不可取,因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老宅,“处处老宅”的出现恰恰是一种进步。也有人说,这种“老屋情结”仅仅表现一种感情的归依或寄托,表现对过去某种生活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的眷恋,没有什么不好。你的意见呢?请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 “父亲”说老屋上有“我”的名字,主要是从归属性的角度说的。(2分)意思是说,不管“我”以后走到哪里,地位有什么变化,“我”都属于这里。(2分)这从前文“千万不能卖啊,就是倒了也是你的房子,因为那是你的根”等句可以看出。(1分)

5.(6分)⑴天气虽然不热,却还要把膀子露出来,表明“父亲”在修理老屋时十分卖力,表现的是“父亲”对老屋深厚的感情。(3分)

⑵“父亲”并不怕因村里人口越来越少而来的冷清,他是担心自己的老屋有一天也会变成无人理会的“老宅”。(3分)

6.(6分)作者用很多笔墨去写张姓人家“老宅”的形成,其目的一是形象地呈现“老宅”的景况,给人以直观的认识;(3分)更重要的目的是反衬“父亲”老屋情结的合理性。(3分)

7.(8分)①我赞成“老屋情结并不可取”的观点。(2分)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处处老宅”的出现正是一种进步。(3分)“老屋情结”是一种落后的怀旧心理,会阻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因为拆迁而上诉甚至引发冲突的事件。(3分)

②我赞成“老屋情结没有什么不好”的观点。(2分)“老屋情结”仅仅表现一种感情的归依或寄托,表现对过去某种生活和与之相联系的环境的眷恋,而不是要反对城镇化建设。(2分)对此我们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只要不影响现代化建设,这种怀旧心理应该允许其存在。(2分)何况“老宅”的出现,也不全是城镇化建设的原因,比如得海老汉家和“张姓人家”“老宅”的出现。(2分)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话题,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合理赋分。下面提供几种考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的评分意见:

如考生未对“老屋情结”作直接论述,却对弃老宅而另选新址建造房屋的浪费土地的做法提出批评,也可酌情赋分,但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

如考生泛泛地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谈“处处老宅”不该出现,可以不给分,因为,并非所有的“老宅”都是文物,都需保护;倘考生能将“老宅”分成有些是文物应予保护,有些不是文物可以不保护两类来论述,最高可以给4分。

如考生论述不该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不给分。

(上述三种答案都游离了讨论“老屋情结”的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对“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的学科体系与现代学科体系在学术内涵上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现象,因为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国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体系,除了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学科的内容。

C.、文学、史学、哲学在学科分类上从属于国学,因此,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

D.、国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而且是一个学科体系,如果将其学科内容窄化,那么它在学术届的地位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 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体系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既要对它进行分析,又要以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的态度对待,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1. C

【解析】“西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修饰语而非中心语。

2. D

【解析】“不但…而且”应为“不是…而是”。

3. B

【解析】知识系统体系完整形成的时间是清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男孩养了只小乌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男孩想给乌龟喂食,可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乌龟就是不肯探出头来。他试着用手去拍打它,用棍子去敲击它……但任凭他怎么拍怎么敲乌龟就是一动也不动,气得他整天嘟着小嘴,埋怨乌龟不知好歹。他的祖父知道了这件事,笑了一笑,把那只乌龟放到一个暖炉的上面;过了一会儿,乌龟便囚温暖而渐渐地把头、四肢和尾巴伸出了壳外。男孩见此开心地笑了,他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他的祖父对他说:“当你想完成一件事或者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思去改变时,需要用心考虑该怎么做,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男孩听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批阅参考2008 年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也痛苦着,__________痛苦着, 却也欢乐着,_____________。(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松坚,__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竹节,________________。①就因为飞之艰难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③却柔而有韧④却清新怡人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③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西方国家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政府更是采取了放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十大举措。 B:到四川九寨沟看水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波及九寨沟,但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中外旅游者望而止步。 C: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公德心,一味地牟求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华源药业有限公司的被勒令停产整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D:这次资本对接会的参加者,除地处本地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省市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也参加洽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3.“千崖暮如晓”一句最值得后人称道,它描绘出什么意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在诗中既明了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14 .(4分)隐透出“暮雪”的影响,突出大雪的弥漫和渔翁对处境的/顷应,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与纵深感,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9.C  10.D  11.A

12.(1)陈公年轻时就外出做官,到处理此事时坚决抗争,(别人)不能改变他所坚   持的主张,连年老的官吏都感到惊讶,盗贼最终得以不死。

(2)对于那有特长的人,(陈公)无不推荐扶持使其获得成功。对于那有急事、处境困难和贫寒不能自保的人,无不赈济和帮助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