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财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的滋味,不需要亿万钱财,而是你要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B: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C: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 D:由于六号和七号“神舟“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3-14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3、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夜如何、试卷、孤篷、依旧“等具体词语进行分析。(4分)

1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什么人生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分析。(4分)

13.“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字暗示出风狂雨骤的夜晚江面上唯一的船只,以及舟上坚韧独立的灵魂。“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每词1分,共4分)

14.手法:(1)借景抒情,(2)对比。(答对一个即可,但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2分)

寄寓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2)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3)包含着人与世界的对抗以及其后天人合一的安宁喜悦。(答对1点即可)(2分)

9.B   10.B   11.C  12.(1)得到一个大体相似的事物,就用喜爱的事物来命名。(而)你以名求实,是先生你错了。(3分)

(2)自己想着不能为当世出力效劳,曾有所慨叹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思想。(3分)

(3)即使居住在狭小的房屋,而常觉得像顺流行船,转瞬之间游于千里之外,那么怎么知道这小房间就不是烟艇呢?(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立夏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有一堵墙,和一个名叫婉的女人。

一个寻常的午后,我骑车去往紫竹巷。这个古老的街巷,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岁月。

住过的房子如今变成了挂满饰物的店铺,只有那堵老墙,斑驳着青苔的印记,一如往日的清幽。

我发现在这个初秋我突然变得善感,很多记忆如陈年老酒的熏香令人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我仿佛又看见婉坐在落日余晖中的剪影,听见她在那儿柔声叫:“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

我记不起当时她多大年纪,我叫她婉嬷嬷。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住在我家隔壁,儿子上高中,女儿略小些。

婉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每天黄昏时分,她便搬出竹椅坐在门口,边织毛衣边等着她的两个孩子放学,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我曾经听见过街坊四邻在议论婉的来历。这个街巷没有隐私,大家都乐于打听别人的故事,而一个女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但婉似乎将她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云烟,让风吹散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最终都无从得知她的过去。

在我的记忆中,婉穿着清雅,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她跟紫竹巷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现在想来,她身上有确实一种别样的韵味让童年的我十分着迷。

她终究和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街坊聚在一起议论:“没见过这样的娘,伢儿去上学,看她那个紧张样儿,一天到晚说什么别顺着墙根走呀。不靠墙走,难道让他们走在马路中央?”

“是呀是呀,那天我的伢儿在墙边走,她也神经兮兮地来说这话。”

“我看这女人,脑子有点搞不拎清。”

隔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和墙的故事。而那时候的我,只知道一跑到那堵老墙边玩,她便会放下手里的毛活,过来拉我:“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她眼里突然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惊慌,就像妈妈看到我摔跤时的眼神,让幼年的我无比地依恋。

那个天空暗沉的雨天,婉迈着小碎步跑到古墙边,水花在她的脚下叭嗒叭嗒四处飞溅。她对着那个贴着墙根行走的路人喊:“别顺着墙根走!”她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拉回一个迷路的孩子。

路人惊惧地退后,甩开了她的手,婉趔趄倒地。

那天,我看到一个令我陌生的婉,她坐在雨巷的水洼里,无所顾忌,像一个孩子般肆意地哭泣。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

那天婉的眼泪打湿了整个小巷,打湿了所有人的心。

其实,婉的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战火蔓延的年代,一户寻常人家在枪炮的间隙中东躲西藏,却终究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一堵在轰炸声中坍塌的墙壁,那堵沉重的墙,最终埋葬了婉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她的丈夫、她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

战争,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觉战争可以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这个宁静的午后让我感觉如此忧伤?

“后来呢?”我望着面前这个女子。

“后来她收留了我和哥哥,再后来我们就搬到了紫竹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妈让我走之前来跟你告别一声。妈一直都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是个很乖巧的娃娃。”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紫竹巷,看看那堵老墙,看看那条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童年岁月的古老街巷。

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

4、当婉被陌生人“甩”倒哭泣时,我听见妈妈叹息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这句话中的“一辈子的委屈”指什么?(6分)

5、小说主要写的是名叫婉的女人,为什么以“墙”为题?(6分)

6、说说划线段落“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在文中的作用。(5分)

7、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文本探究小说主人公婉的形象特点。(8分)

4.(1)指婉被“墙”(战争)夺走了她引以为豪的丈夫、幼子和全部的生活希望。

(2)指她的善良举动不被人理解,她被人伤害。(每点3分)

5.(1)“墙”是构成小说的线索。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墙;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墙”有密切关系。“墙”把文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连接起来。(3分)(2)暗示社会环境,是“墙”(战争)造成了婉家破人亡。她和紫竹巷的人们之间好像也有一道无形的墙,“墙“造成了婉的悲剧。(3分)

6.环境描写(1分),描写眼前生活环境的安静和平,生活幸福美好,和婉生活的战争环境形成对照(2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表达“我“对婉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

7.(1)命运悲苦:战争夺取了她的丈夫、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靠她一个女人抚养两个孩子,紫竹巷的人又不理解她;(2)聪明勤劳: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3)清雅善良: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收留了两个孩子,对他们特别好,她怕紫竹巷的人像她一样受到伤害,总是嘱咐每个在墙边走的人。(答对1点2分,2点5分,3点8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恩、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1.下列说法,不能证明王维《相思》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的一项是

A.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B.一些唐代诗词能用王维红豆相思之典,其中相思特指爱情。

C.相思、爱情是红豆形象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是红豆意象的本意。

D.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的《相思》诗所汲取。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是“相思”、“爱 情”和“故国之思”。

B.王维用红豆表达相思,其“相思双方之间被阻隔”的潜在内涵在以后的唐代诗词中获得显性化表现。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演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相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好表现主题相关。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要从意象的本义去品味、评价。

1.C   2.B   3.D 

仔细观察右边这幅题作“豁然开朗”的漫画,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不得超出漫画内容或寓意的范围;②题目自定;③文体不限。

参考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下面一段话有四处语病,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①近年来,安徽黄山区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着手整合品牌、打造名牌,进一步推广茶业产业化进程。②2008年黄山区被授予 “中国名茶之乡”,太平猴魁有机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③围绕打造“中国极品名茶之乡”的总体目标,黄山区以茶叶基地建设、品牌塑造、品质提升、龙头企业培育等作为着力点,④大力实施茶业富民工程,茶业经济快速取得发展。

第一处错误是 句 改正:

第二处错误是 句 改正:

第三处错误是 句 改正:

第四处错误是 句 改正:

第一处:“推广”改为“推进”;

第二处:在“中国名茶之乡”之后加称号;

第三处:将“以……作为”改为“以……为”或“把……作为”;

第四处:将“快速取得发展”改为“取得快速发展”。(改出一处给一分)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某媒体在网上就大学生实习问题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①您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

工作经验

实习鉴定

正式工作机会

其它

69%

7%

21%

3%

②您最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哪方面的能力?

专业技能

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

其它

21%

26%

51%

2%

请整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

(1)结论: (2分)

(2)建议: (2分)

结论:实习成为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最主要渠道,大学生们期待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建议:高校应在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2分)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的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3-14题。

蝶恋花①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②如环,昔昔都成③。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①这首《蝶恋花》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的悼亡词。②昔:同“夕”③:有缺口的环形佩玉。

13.细读开头划线句解答以下三个问题(5分)

⑴突出的修辞方法是:

⑵词人“怜”的是:

⑶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

14.有人说纳兰性德词善于设色点染,就这首《蝶恋花》中选取的意象赏析其绘色。(3分)

答:

13.⑴比喻(或拟人)

⑵一昔如环,昔昔都成(或用自己话表述对应词句的意思)

⑶表达了词人与妻子聚少分多的怅惘追悔之情。

14.这首词先以素淡之色为主,只见清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即令悼亡,也不尽是寒素之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