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__》》
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钟鸣鼎食之家 / 青雀黄龙之舳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
(2)周公吐哺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谈笑有鸿儒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栏杆拍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小学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也使他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常常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种眼神或某种举动而遭暗算了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向他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大脚趾,顿时模糊不清……
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两个大人迎面过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了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姓刘。刘老师组织了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老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
顺从,让他得到了作为奖品的一支奶油冰棒。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是得到了奖励。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冰棒,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
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
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一联系到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他要到他的班级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去。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级去,希望你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分析、点评。”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都是难以拒绝的啊!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了学校的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一年顺利升级是开放;获得第一份奖状更是心花怒放……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刘老师读他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的肃静。
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他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①。
(注)①马卡连柯(1888――1993),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
4、小说以“花儿与少年”为题,有何好处?(5分)
答:
5、“他”在准备自暴自弃的时候,遇到了刘老师,命运发生了转向,最终走上了正轨,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刘老师成功转化“他”的秘诀在哪里?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分条作答)(6分)
答:
6、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
答:
7、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8分)
答
4.(5分)(1)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刘老师让“他”观察花儿,并以此为契机,对“他”相机教诲,终于使“他”如花儿般绽放。(2)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少年如花儿,需要呵护,需要关爱。
5.(6分)要点:(1)关爱(关心、爱护);(2)尊重(平等);(3)信任。
6.(6分)妈妈、班主任与刘老师对待“他”的态度对比;人与“花儿”开放的对比;班主任的“预言”与“他”最终的成就对比。(作用略)
7.(8分)[示例] 不赞成。“他是我的友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主题的说服力;“一个温良宽厚之人”说明“他”变化之大,刘老师的教诲对“他”影响终生;“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则揭示了主旨,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赞成。虚构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应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不宜太“实”太“满”。去掉之后,不影响结构的完整、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反而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瓷的中国心
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作者:陈鹏举)
1、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
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
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2、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
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
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
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说明主旨。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
B. 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
D. 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 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
1.(3分)B(“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属于表象,且釉色并非举不胜举。)
2.(3分)A(第一句话的“外销瓷”不是外来瓷。)
3.(3分)B(“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并非是对自然的依恋。)
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大作用,以下是一些中外名校的校训,从中挑出一则,谈谈你受的启发,题目自拟,体裁为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作文。(参照 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依照下面句子形式,另写一组语句。(6分)
风是有韵味的,有时低吟浅唱,有时澎湃激昂。
是有 的,有时 ,有时 。
如:雨是有情感的有时缠绵悱恻,有时激情奔放。
四字成语中有许多只差一个字,意义就大相径庭,如“无所不能”与“无所不为”前者意思是没有什么不会的,形容人能干,后者意思是什么事都干得出,含贬义。请另举出与此相类似的两组成语。(6分)
答:
如:自食其力与自食其果;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韩愈墓前有两株柏树,这柏树历千载而不枯,忠实地守望在韩愈墓前,韩愈故里的人说:这两株柏树是韩愈永远鲜亮的双眼,是韩愈济世华章的续集。
夏夜,沐月肃立在已逾千岁的苍柏面前,禁不住一阵阵剧烈的心跳,一潮潮热血奔腾。竞惶惶不知该如何拜谒这风雕雨饰的古色古香,又该怎样洞启珍藏已久的尊崇与虔诚。
月光很透明,也很洁净。皎柔温婉的浸润漫过苍茫,在我身心之上闪出点点生动的风采。我竞别无选择似的,打点起所有情愫,拽住月之魂魄,普照苍柏,普照这活着的古老生命。它是用苍翠葱郁叠砌的华盖,这华盖力撷日月精华,广蓄风雨气势,勇夺云霞神彩,在黄河与太行的交界线上,独布一方成熟的风景。透过月脉,枝蔓间绿雾氤氲,碧烟缭绕,这种高大的垂青和世间的膜拜默契地交融出一份厚厚的倾慕,惹几多向往。苍柏的曲干无疑是一种绝景,在这里,月光总无法围出一个圆满,我急忙接上一段心绪,相牵才能合抱苍柏瞬间,胸臆里膨胀的全都是惊奇和叹喟・,仿佛拥着一个世界般的富有。曲干上苍凉的线条,凝重的色泽及掩映的艰涩和曲折,雄奇和悲壮,不经意间便能想像沧桑,想像一段历史,想像韩愈生命的节操,那种感觉和敬仰也不自觉地淌进暗垂的夜露,悄然浸渗苍柏表里。
明只最能透彻我的心思,总能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奉于我,使我有机会洞彻其全部精华。我挽月深入苍柏,那一道道清晰又真实的年轮线仿佛是一本载着千年演变的历史篇章,又好像一位千岁老人的生平传记,述说的生生死死,沉沉浮浮,曲曲折折,恩恩怨怨,一下子便把我诱入角色,使我不自禁,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怆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恍然大悟。从那一章章隽永深邃的神韵,一回回迭宕起伏的精彩之中,我始悟世人何以会独钟且神往于此,又何以会为此倾注一代代的热情,去营构繁华,塑遗荣昌,再依月顺着紧咬大地的根系深入,竟是那样辽远,所到之处无不弥漫着浓浓的土香,绵绵的骨香,悠悠的书香。这根系间似乎水远响晃着太行挺拔的节律,永远回荡着童珂激越的浪涛。韩愈身后的浩繁卷帙,已与经过这片热土的焙烧,陈列于此的石器.彩陶并称为三大瑰宝,其光彩闪耀的璀璨和水恒足以让后世一代接一代地骄傲,一代接一代地称颂,一代接一代地享用不尽。
与月历过苍柏,四周大地升腾的古香,民间的传说,明明暗暗地香烛,环绕苍柏,凝结出辉煌,锦绣着这脉山水,灿烂着这方风情。此时,月依然痴痴朗照,我依然呆呆肃立。离窍的灵魂仿佛仍在追随中神会,迟迟不肯附体。片刻,欲待收拾心旌,又忽发钦敬之幽情,遗憾未备香烛。只好借月之清辉沫浴身心,偷月之光亮点燃血色。双手顶礼倒首叩响这参天的“丰碑”。我,韩愈故乡的晚生,从这叩拜的一声声回音里收获了一个丰盈.熟透的人生!
16.第3段中,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苍柏,突出其形状和色泽方面的什么特点?描写苍柏的“曲干”,其象征意义是什么?(6分)
答:
17.第4段开头所说的“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什么?后文又说这根系“永远回荡着黄河激越的浪涛”,含义是什么?(6分)
答:
18.文章最后一句“我,韩愈故乡的晚生,从这叩拜的一声声回音里收获了一个丰盈.熟透的人生!”其含义是什么?(6分)
答:
16.状如华盖高大挺拔,苍翠葱郁;象征人世苍桑和韩愈历久弥新的生命节律。
17.韩愈传给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韩愈沉浮曲折的人世沧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迪。表明韩愈的作品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瑰宝。
18.表明我的人生信念得到充实,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原句(任选三小题)(6分)
(1)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 ,背西风,洒旗斜矗。彩舟云淡 ,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3)征帆去棹残阳里,星河鹭起。
(4)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平 乐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答: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5分)
答:
(1)拟人用破碎窗纸自语形象,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
(2)不一致,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突出诗人宽阔胸怀。
10.B(B均为代词 A就竟 C把在 D始终危险)
11.A
12.C“解除郎中”错误
13.(1)最终广泛学习经书典籍.精心研究道术能写文章。
(2)在这种情况下,郡中富裕人家也都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