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分)
(1)工欲善其事, 。 (《论语・卫灵公》)
(2)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有教无类》)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 《孟子》)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5) 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7)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8)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1)必先利其器 (2)学而不思则罔 (3) 威武不能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5) 芙蓉泣露香兰笑 (6)春光融融 (7 ) 问渠那得清如许 (8)杨柳岸,晓风残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① 丹阳湖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这首词作于1162年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三年,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1)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作者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来扑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2)下阕词人由景入情,直抒胸中的深沉感慨。仕途升沉的遭遇,使他深谙人情世故,也习惯了世路的艰辛,因此心态也淡泊平和许多,从而面对令人陶醉的美丽如画的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欣喜,进而抒发了作者尽情地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
8、B(“枉”应解释为“屈尊”。)
9、A(④指刺客的特点;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10、D(“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
11、(10分)(1)一位贤者,因为别人瞪他一眼而气愤不堪,从而来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
(2)于是谢绝子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
我们在地球科学中把现在或者说最近这一个时代看作环境问题的时代,作为一个单独的有其特殊含义和内容的地质时代来研究,那就是“人类世”。“人类世”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的视角,也是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走向和实践的新的途径。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被人们称为人类对环境的新的觉醒。这本书的出版,在促进环境、人文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前进。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在空间范畴表现为从治理三废扩大到保护区域环境,而今到考虑全球性的全球变化的研究;在时间范畴表现为对现代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分析,进而企图对人类和这个星球的未来有所预见,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环境演化及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驱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举一个例子来说,当人们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当中的时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例如水资源的问题。我们知道生产1吨小麦要1000吨水,生产1吨玉米要1200吨水,而生产1吨稻米则要2000吨水。我国西北地区人均水的占有量仅是1781吨,与全国人均占有的2200吨还差很多。所以水资源不足影响农业生产是很严重的,再加上自然灾害,那就更厉害了。这样的情况又造成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以荒漠化的面积在我们国家有很大的扩展,现在有267.4万平方公里土地已经荒漠化,占国土面积的27.9%,在西部地区更多。对于荒漠化的治理,过去3年,国家投资了110亿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温度上升带来的影响:据统计,如果气温上升1摄氏度,海平面要升高10厘米,而全球3/4的大城市和占40%的人口都集中在离海岸不过60公里以内的地区。至于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说森林的砍伐,大家很难估计生态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有人说,生态环境的价值可以估算。印度一位学者提出来,一棵50年的大树所产生的氧气、吸收的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作用、增加土地肥沃的作用、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以及为鸟类和兽类提供繁殖场所的六项作用加起来,得出来的生态效益是19.6美元。在我国神农架保护区,50年以上的树有50万株,按这样来算的话,神农架这个地区就自然资源来说,生态效益可以大于1百亿美元,赶上2003年整个上海市GDP总值。可是现在该地区仍然比较贫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注意。
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确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现在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也就是“人类世”。
之所以提出“人类世”这个名词和概念,是希望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人能够对它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世”。“人类世”是地质学上的名词,我们说250万年以来到10万年前,这叫做“更新世”;10万年以来是“更新世”的晚期;到了1万年前,我们叫做“全新世”。而现在提出来的“人类世”,就是从1万里边,我们再提出来一个新的地质时期。我们需要研究“人类世”,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地、历史、人民更有条件为科学做出更大贡献,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达到科学地发展。
“人类世”这个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地质学上又一次飞跃。大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科学史的革命,而为解读自然科学问题提出的“从类世”,将可能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的革命
5.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类世”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从“全新世”后提出来的研究地球环境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
B.、指从地球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寻求自然科学走向的地质时代。
C.、指对地球环境问题从新的角度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的地质研究。
D.、指对地球环境进行科学研究以达到生态平衡的地质学一门学问。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我们一直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作为自豪,然而我们又为此付出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荒漠化的沉重代价。
B.、生态效益常常被我们大家忘记,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效益。
C.、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因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解决好环境问题的根本保证。
D.、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更新观念,从“人类世”的角度加以研究, 可能是地质学的一次自然人文科学史的革命。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的土地、历史、人民更有条件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地质环境问题有可能取得地质学的重大突破。
B.、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后果极为严重,今后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C.、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神农架地区目前仍然很贫困,如果它们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以早日脱贫致富。
D.、从治理三废到保护区域环境和考虑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的研究,将会彻底改变地球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状况。
5. D (“达到生态平衡”与原文内容无关。)
6. C (“障碍之一”应是“主要障碍”,“解决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7. A (B项“转变观念”意思不明;C项文中并未说明神农架是牺牲生态效益发展经济的;D项前后缺乏因果关系且绝对化了。)
9.(3分) A(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B项,“乃”,①副词,才;②连词,就。C项,“之”,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项,“也”,D助词,表判断;②助词,表感叹)
10.(3分)B(A项,①非孝非勇,②孝;B项,①孝,②勇;C项,①孝,②仁;D项,①仁,②仁)
11.(3分)A(何蕃“无成功”是指不被录用,而不是指在礼部任职)
12.(10分)
(1)忧虑双亲年老而不能克制自己(的心情),一天行礼告别诸生要回到和州供养父母。(“闵”、“揖”各1分,整体意思1分)
(2)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居”“字”各1分,倒装句1分,整体意思正确1分)
(3)所以凡是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蕃啊!(“立”、“独……欤”,各1分,整体意思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 。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__》》
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钟鸣鼎食之家 / 青雀黄龙之舳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
(2)周公吐哺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谈笑有鸿儒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栏杆拍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小学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也使他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常常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种眼神或某种举动而遭暗算了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向他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大脚趾,顿时模糊不清……
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两个大人迎面过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了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姓刘。刘老师组织了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老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
顺从,让他得到了作为奖品的一支奶油冰棒。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是得到了奖励。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冰棒,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
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
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一联系到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他要到他的班级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去。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级去,希望你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分析、点评。”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都是难以拒绝的啊!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了学校的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一年顺利升级是开放;获得第一份奖状更是心花怒放……他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刘老师读他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的肃静。
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他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①。
(注)①马卡连柯(1888――1993),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
4、小说以“花儿与少年”为题,有何好处?(5分)
答:
5、“他”在准备自暴自弃的时候,遇到了刘老师,命运发生了转向,最终走上了正轨,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刘老师成功转化“他”的秘诀在哪里?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分条作答)(6分)
答:
6、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
答:
7、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8分)
答
4.(5分)(1)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刘老师让“他”观察花儿,并以此为契机,对“他”相机教诲,终于使“他”如花儿般绽放。(2)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少年如花儿,需要呵护,需要关爱。
5.(6分)要点:(1)关爱(关心、爱护);(2)尊重(平等);(3)信任。
6.(6分)妈妈、班主任与刘老师对待“他”的态度对比;人与“花儿”开放的对比;班主任的“预言”与“他”最终的成就对比。(作用略)
7.(8分)[示例] 不赞成。“他是我的友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主题的说服力;“一个温良宽厚之人”说明“他”变化之大,刘老师的教诲对“他”影响终生;“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则揭示了主旨,旗帜鲜明的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赞成。虚构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应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不宜太“实”太“满”。去掉之后,不影响结构的完整、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反而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瓷的中国心
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作者:陈鹏举)
1、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
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
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2、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
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
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
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说明主旨。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
B. 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
D. 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 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
1.(3分)B(“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属于表象,且釉色并非举不胜举。)
2.(3分)A(第一句话的“外销瓷”不是外来瓷。)
3.(3分)B(“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并非是对自然的依恋。)
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大作用,以下是一些中外名校的校训,从中挑出一则,谈谈你受的启发,题目自拟,体裁为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作文。(参照 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依照下面句子形式,另写一组语句。(6分)
风是有韵味的,有时低吟浅唱,有时澎湃激昂。
是有 的,有时 ,有时 。
如:雨是有情感的有时缠绵悱恻,有时激情奔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