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6―9小题。
跨入二十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日益发展,民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增长。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一千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一千万人背后,至少还有两千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其中如北京的了耽学堂,天津的明德国学馆等普及儒学的民间团体,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身体力行,颇爱好评。这些被称为草根性的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文化界,素被人为以坚持意识形态优先而著称的人民大学,在二OO二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此后大学的儒学中心遍地开花,《论语》等儒家经典的令人角说,更是俯拾皆是。据估计,二OO七年将有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印刷量将创历史纪录。企业界的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以来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由企业界人士出资创办的非盈利性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的学堂和书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目前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体现出的人们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这种空间要求得到弥补,特别是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为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
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这一波中国文化热的巨大推动力量,它的出现和规模,完全超出了知识精英的预期,其力量也远不是学院知识分子可以相比的。其中虽然有些盲目的成分,但无可怀疑地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从而,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民间大众最少洋教条、土教条的束缚,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经验,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在文化民主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应当看到,国民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会是短暂的,将持久的,可惜我们还缺少这一文化现象的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
今天,“孔子学院”已经把孔子的符号带往世界各地。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被恢复了他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这标志着,在后“__”时代以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程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看起来对于儒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也更是一个挑战。我在这里指的还不是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动机而利用这种变化,而是指,近几十年来为了__对它的不合理的批判,儒家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在文化上的自我辩护。而今天,当不再需要把主要力量置于文化的自我辩护的时候,儒家的社会实践,除了坚持其一贯在文化教育、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努力之外,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包括扩大民主、社会正义和公共福利等)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能不成为新的考验。
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都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
B.一些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因为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所以受到了社会的积极关注。
C.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者身体力行,颇受好评。
D.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也就是儒学普及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促进“传统文化普及”的因素
A.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
B.新的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博客的出现。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D.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
8.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由于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企业界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
B.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
C.今天,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得到了恢复。
D.作者认为随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行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儒家学者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他们的研究重点也要作相应改变。
9.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波国学热的兴起将决定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B.在推动这一波中国文化热方面,民间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学院知识分子的力量。
C.对国民心理变化这一文化现象作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D.在近几十年来,儒家学者在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方面较少研究。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13:14:38
免费下载:《2010年洞口一中第六次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6―9小题。
跨入二十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普及日益发展,民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增长。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一千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一千万人背后,至少还有两千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其中如北京的了耽学堂,天津的明德国学馆等普及儒学的民间团体,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身体力行,颇爱好评。这些被称为草根性的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文化界,素被人为以坚持意识形态优先而著称的人民大学,在二OO二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此后大学的儒学中心遍地开花,《论语》等儒家经典的令人角说,更是俯拾皆是。据估计,二OO七年将有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印刷量将创历史纪录。企业界的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以来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了由企业界人士出资创办的非盈利性的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的学堂和书院。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目前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所有这些,无疑都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所体现出的人们精神的迫切需求,根源于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这种空间要求得到弥补,特别是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成为社会公众的强烈需求。
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热情成为这一波中国文化热的巨大推动力量,它的出现和规模,完全超出了知识精英的预期,其力量也远不是学院知识分子可以相比的。其中虽然有些盲目的成分,但无可怀疑地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从而,社会和民间的文化价值取向将成为知识精英必须重视的因素。民间大众最少洋教条、土教条的束缚,他们根据自己的社会文化经验,表达他们自己的文化偏好,在文化民主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应当看到,国民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会是短暂的,将持久的,可惜我们还缺少这一文化现象的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
今天,“孔子学院”已经把孔子的符号带往世界各地。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被恢复了他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这标志着,在后“__”时代以来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程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看起来对于儒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也更是一个挑战。我在这里指的还不是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动机而利用这种变化,而是指,近几十年来为了__对它的不合理的批判,儒家学者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在文化上的自我辩护。而今天,当不再需要把主要力量置于文化的自我辩护的时候,儒家的社会实践,除了坚持其一贯在文化教育、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努力之外,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包括扩大民主、社会正义和公共福利等)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能不成为新的考验。
6.下列关于“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都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
B.一些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因为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所以受到了社会的积极关注。
C.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以“公益性”为宗旨,组织志愿者身体力行,颇受好评。
D.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也就是儒学普及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促进“传统文化普及”的因素
A.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
B.新的传播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博客的出现。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民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D.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的隐退所造成的巨大虚空。
8.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由于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企业界精英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表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
B.民间的草根性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显示出“文化场”不再是学者的一统天下。
C.今天,孔子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得到了恢复。
D.作者认为随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__进行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儒家学者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他们的研究重点也要作相应改变。
9.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波国学热的兴起将决定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B.在推动这一波中国文化热方面,民间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学院知识分子的力量。
C.对国民心理变化这一文化现象作有深度的社会学研究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D.在近几十年来,儒家学者在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处境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方面较少研究。
本题关键词: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文字传播,文化传播功能,民族传统,水文情势变化,外来建筑文化,文化,传统药,传统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