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句)。

(1)子曰: “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出师表》)

(3)月明星稀,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赤壁赋》)

(4)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6)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7)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1) 见贤思齐焉  (2)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乌鹊南飞  (4) 春风秋月等闲度 

(5)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无案牍之劳形 (7) 孤舟一系故园心 (8) 薄雾浓云愁永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军 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他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含泪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孑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4.小说以“军刀”为题有何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是怎样塑造侯万山烈士的形象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对宋哲元将军的心里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试对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加以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1)军刀是小说的线索。(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侯万山):背刀出征\挥刀杀敌----(雕塑家):创作军刀\赠“我”“军刀”(2)军刀烘托了人物形象。军刀的刚毅、冷峻烘托了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3)军刀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军刀表现了将士们对家庭亲人和国家民族的赤子之爱的精神。
5.(1)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质朴。
 (2)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刚强坚毅。
 (3)行为描写: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之际,舍小家而为大家,有血有肉,深明大义。
 (4)侧面描写:表现他英勇无畏。 
 (5)烘托手法:用军刀烘托其形象。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6. (1)对日寇侵华的有力控诉。(2)表现了宋元哲将军的矛盾心里、复杂情感,既有对士兵为国赴难大义凛然的自豪;又有对年轻生命生死难料的无比痛惜。(3)表现了宋元哲将军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答对2点即得满分)
7. 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意图二,小说以我和雕塑家的对话引出军刀的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

意图三,“我”与雕塑家喝酒谈“刀”的描写是铺垫,突出故事的悲壮或为故事烘托悲壮的气氛;
 意图四,这样安排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博主回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线”是人们对外界最早又最朴素的表达方式,遍及世界各处的原始壁画、岩画,其生动质朴的线条,无论经历多少年,都会让观者心动不已,因为那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在中国,历经数千年文化的浸染,“线”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了,这个变化,少不了工具材料的因素,例如毛笔的使用。宋代苏东坡曾说“笔软则奇妙生焉”,同朝的米芾强调笔的“八面出锋”,想来毛笔使线之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而注入“线”中的文化又是“线”内涵丰富的关键。
  原始岩画的“线”如何代代演化成后来的“线”的各种形态,现在已不得而知;但有了文字的明确记录以后,“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理出一条粗略的脉络的。

孔子入周都看到周的明堂,感叹曰“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名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想来孔子看到的壁画同一千多年以后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功臣图》《历代帝王图》多少有些联系吧。虽然现在已无从猜测孔子当年在周的明堂所看到的壁画的模样,但我们从敦煌及其它各地保存的壁画中不难看出“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只是“线”在各朝各代的壁画中所赋予的气质是大相径庭的。两汉的是朴拙雄浑,魏晋的是风流飘逸,唐朝的是雍容大度,宋朝的是形态多样,元朝的是风格粗犷、气势恢宏;到了清,“线”渐入机巧。

壁画如此,而落在纸、绢本上的“线”则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如果说从“曹衣出水”中能窥出中国的“线”有西域印度的踪影,那么“吴带当风”则全然是“线”在中国本土自然长出的花。正是渊源多种,才有顾恺之线的行云流水,曹仲达线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线的“吴带当风”,阎立本线的大家风范;有张萱、周舫线的宫苑风范,有周文矩线的“战笔”,也有顾闳中线的绵劲,李公麟线的典雅,当然,还有陈老莲线的凝练等等。总之,纸、绢本上的“线”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的风格的。

“线”之所以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上表现得多姿多彩,是因为这里有历史的一脉相承,有国外的风格影响,有zōng jiāo 的滋养,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画家的天份秉性的不同,也有中国书法的影响。本来在世界各地先民中皆有运用的线,在中国开出的花最茂、结出的果最盛,这应是不争之实。

当然后来有好事者,把中国浩繁多样的线总结出“十八描”来,这也未尝不可;但要仅认为线之形态就是这十八种样式就大错特错了。而要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也断然不能仅仅只靠“十八描”。如同中国的十八般兵器,真正解决对手的也许是锄头、也许是绳子,当然有枪更好使。“十八描”的境况也该如此。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画者之心也是时代气质、时代情境的缩影,明人再有大度的心料也难画出唐人那样恢宏大度的线,当然唐人虽恢宏却也无法画出晋人的风流。一言以蔽之,能画出真性情,画出真自我,也就能画出时代之魂。装腔作势,只能徒劳而已。而画出真性情真自我的“线”也绝非易事,其中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在悟,在读,在行,在思,在心里,也在手中。

(束新水《游走与游离》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壁画、岩画上生动质朴的线条,表达出了祖先的环境、祖先的世界、祖先的生活,这就是线之最初的强大表现力。

B.在中国,“线”的形态有了无穷变化的可能,甚至变得越来越深不可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毛笔”其制作材料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C.原始岩画的“线”如何演化成后来的各种形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但据文字记载,“线”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内涵变化,我们还是能约略知道的。

D.“线”是历代壁画的核心语言,但是各朝各代的壁画中的“线”,其气质却是大相径庭的;不仅如此,纸、绢本上的“线”更是形态万千,神采多样。

2、下列对“传统‘线’的瑰丽之花,其美不只在线之形态还在画者之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的朴拙雄浑,魏晋的风流飘逸,唐朝的雍容大度……”都是线条形态发展的结果。

B.“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不仅体现了线条的美态,而且浓缩了时代气质情境。

C.“十八描”是“线”的十八种形态,可以描绘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的万千世界。

D.传统“线”的美,不仅美在“线”的外在形态,还美在它能画出真性情、真自我,能画出时代之魂。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作为人们对外界最早又最朴素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为原始壁画、岩画以及后来发展的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

B.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凌烟阁功臣图》《历代帝王图》与一千多年前孔子所看到的壁画应该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C.“线”能在中国开出最茂的花,结出最盛的果,是与历史的传承、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书法的影响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域外画风的影响和zōng jiāo 的滋养。

D.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比如明人很难画出唐人那样恢宏大度的线,唐人也难画出晋人的风流。

1.B    2.D   3.C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年大马哈鱼经过日日夜夜的长途跋涉,经历了千辛万苦,溯河洄游重返故乡,养儿育女,在故乡甘美的水中走完了生命的旅程,慢慢地死去。人回溯历史,可以知兴替,明晓历史规律,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回溯过往经历,可以检省得失,坚定信念,憧憬未来。

请以“回溯”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是一个命题作文,似乎有点像老题目“回忆”“路”;但 “回溯”可以带有某种寻根的味道,可以是寻找个人精神家园之旅的点滴感悟,可以是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段难忘的足迹;可以是对耳闻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之人生得失的咀嚼和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中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和“回溯”本身的词义都表明,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地无关痛痒的回忆一件事。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6分)

示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答案示例:机遇对于天才是一双翅膀,对于强者是一把火种,对于弱者是一堆灰烬。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现成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①总要 夹上  ②却是 白字  ③更 应该  ④但 某些人 ⑤随着 中国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 ,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无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②④③①⑤⑥

现代文大阅读(22分)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6分)

15.(4分) A C

16.(4分)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7.(6分)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8.(6分)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名句名篇背诵默写(5分)

(1)子曰:“岁寒, 。”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3)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子曰:“ ,则远怨矣!”

(5)子在川上曰:“ !”

(1)然后知松柏之后也(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不得志独行其道(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