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关于《史记》的常识性介绍有误的一项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B:《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C:近人康有为称赞《史记》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按司马迁所说,编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这首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乐曲声中,我们听到了极为和谐而又令人震撼的音符。 B: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感到余味无穷。 C:在语文课堂上,身为老师的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文本的解读与探究中感受大家的思想,分享大家的情怀。 D: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一个形象广告片里的话语,一时间在社会广为流传。的确,你的目标越高,你的眼界就越宽阔,你的世界就越广大。
请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其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惟一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__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3个。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机构本来紧张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2007年12月18日《公益时报》)
19.国内与国外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20.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6分)
21.举例法是新闻调查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4分)
22.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19.(4分)国内民间组织工作人员靠组织的福利保险等谋生;国外的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需把在组织工作当作饭碗。
20.(6分)一是国家保障政策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二是民间组织本身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提供待遇。三是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答出1点得2分)
21.(4分)运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2分)。具体说明民间组织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2分)。
22.(4分)①支持袁娟的观点。同国际接轨;符合民间组织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特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②支持刘培锋的观点。我国民间组织刚起步,民间组织本身应该暂时负担;有付出才有回报,回报后可以壮大自身;组织相对于个人更有力量,有责任为自己员工谋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漫步在凋零的树林
刘湛秋
(1)一个阳光如水的深秋,我在林中漫步。
(2)我为那疏朗和高远而迷惑了。盛夏所给人的那种局促感和拥挤感顿时消散,目光犹如自由飞翔的小鸟,几乎碰不到多少屏障。
(3)身边的树或曲或直伸向天空。由于抖落了许多叶子,枝儿显得更清晰了,在湖水般天空的反射下,勾勒出遒劲的线条。从这些线条织出的网纹中看过去,大自然更富有奇幻而不可捉摸的风韵。
(4)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偶尔伸出手去接一片在微风中旋转的枯黄的或暗红的落叶,体验着身心的轻快。我仔细地辨别落叶上绻曲的脉络,闻着那干涩的气味;而且,随着脚步的移动,谛听着落叶发出的声音。
(5)我望着树,树也望着我。我们没有语言的交流。也许,在这孤独和静谧中,我们之间存在着宇宙神秘的信息。
(6)那么,失去春日那么多光彩灿烂、鲜艳妩媚的绿叶,他会惆怅或悲哀吗?在飒飒的秋风中,它是否在沉湎于对往昔的回忆?
(7)我踏着沙沙响的落叶,心中犹如飘着森林上空没有被遮蔽的云,一会儿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
(8)突然,我感到从沙沙响的落叶里,从裸露的枝干上,发出那有如竖琴的柔音:
――可爱的人,你们真奇怪,干嘛为我们落叶而苦恼?
――抱歉,打扰了你、我秋天的兴致。其实我也只是一闪念。
――不,你不是为我们树而苦恼,是苦恼你自己,苦恼你们,苦恼你们的民族。
(9)我像有隐私被揭穿那样,那声音继而像单簧管:
――你们人的生性就是害怕失去,而我们从不惧怕失去!
――有死有生才是大自然!只有凋零才有新的!害怕抖落枯叶就不会滋生新芽!
(10)那声音突然消失,像音乐戛然而止。我的思维也突然中断,它需要短暂的休息。
(11)当我又漫步前行,似乎身上也凋零了许多枯叶。
(12)其实,人也是自然,怎么留恋身上的枯叶也无济无事,最后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而一个民族或历史,如果过多地偏爱那一度辉煌的绿叶,枯萎了仍旧一年年地去背负。……
(13)落叶如潮,秋风如梦。此刻,我的心完全恬静了。我感到我和树的信息已完全相通。至少,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因失去而快乐,因凋零而发出,魅力。四季就是辩证法而承认却又痛苦。
(14)我把我心中波涌出的诗句,写在一片凋零的黄叶上。
选自刘湛秋《忧郁的微笑》
19.阅读文章前五段,概括作者深秋林中漫步时周围环境的特点。(4分)(不超过10个字)
。
20.请分别说明下面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我像有隐私被揭穿那样。
(2)似乎身上也凋落了许多枯叶。
(3)我可以如此处置自己。
21.第7段“心中”“一会是晴朗的白云,轻快自如,一会儿又是阴沉的乌云,秤砣般压迫”,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4分)
。
22.请说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及特点,并结合文章的构思特点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4分)
19.疏朗、高远、奇幻、静谧。(4分)
20.作者一方面为深秋凋零的树林那特有的景致感到轻快自如,同时又为落叶飘零,韶华落尽,春光已逝感到无限的惆怅和悲哀。并由此联想到个人、大众乃至民族的类似遭际,不无感慨。(4分)
21.(1)我不是为树苦恼,而是为自己,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苦恼。这一点被树看穿。(2分)
(2)摈弃了以前的片面认识,对自然、人生、和民族有了更新的认识。(2分)
(3)我可以辩证地认识失去与拥有,凋零与再生的关系,达观地对待生命中的失去与凋零。(2分)
22.①文章脉络清晰,行动上由漫步林中到踯躅凝思再到漫步前行,情绪上由轻快自如到惆怅苦恼再到恬静释然,彼此照应,自然推进,不留斧痕。(2分)②本文化大为小,小中见大,通过对树林的凋零与再生,四季的轮回与更替等现象的观察与感悟,揭示了自然的生死代谢乃至历史民族盛衰沿革的客观规律,构思巧妙,启人心智。(2分)(以上19―22四题意思对即可)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__了两条重要的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
(每条不超过20个字)(4分)
据介绍,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在共同拟定有关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办法,但有偿使用理论上并不会给消费者增加新的费用负担。因为现在商场和超市的塑料袋收费实际上已经计入商品的成本里面去了,如果把它变隐性的为显性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消费者来付这个费用。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近1.5%。限制超薄塑料袋生产使用以后,塑料袋使用总量将会大大减少。
①有偿使用塑料袋不会给消费者增加费用负担。 ②限制超薄塑料袋生产使用可以节约能源。(每点2分,超字扣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苏洵《六国论》)
②不以规矩, 。 (《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④此去经年, 。 (柳永《雨霖铃》)
梅须逊雪三分白, 。 (卢梅坡《雪梅》)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无以成方圆 小学而大遗
③用之所趋异也 凌万顷之茫然
④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写出这首诗中对仗工整的两句并揭示其含义。(4分)
(2)诗的开头写五月的“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2分)这两句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2分)
(2)开头写 “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4分)
9.D(疾:疾病)
10.D(A前“以”介词,因;后“以”介词,凭借。B前“为”介词,表被动;后“为”介词,替。C项前“乃”副词“才”,后“乃”副词,“竟然”,D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却 ”)
11.A(②说明桥玄不事权贵,⑤是阳球等人做的事)
12.C(奏请皇帝免盖升职是在桥玄任尚书令时)
13.(1)周景钦佩他的意志,就任命他担任此职并派他到陈国去。(2分,应注意“壮”“署” 两词的翻译)
(2)桥玄认为国家正弱,自己考虑个人的能力无处所用,就称病给皇帝上奏章,引国家出现的许多灾祸弹劾自己。(4分,每一分句1分)
(3)凡有劫持人质的,都一同杀掉,不得用财宝赎回人质,开启奸贼犯罪之路。(4分,每一分句1分,注意对“不得赎以财宝”这一倒装句的翻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金庸的权力观
金庸曾在《三十三剑客图》中说过,“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书中写到,正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隆背叛了六和塔上的盟约,践踏了海宁潮前兄弟击掌、互不伤害的誓言。美丽的香香公主最后留下血写的遗言“不要相信皇帝”,撕破了乾隆道貌岸然的面具,用鲜血刻画出了他的阴险、毒辣和狡诈。《碧血剑》对李自成杀进北京以后迅速腐化、堕落的描述,也见证了“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趋向绝对腐败”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不具备做“政治领袖”的条件,却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在人性的尺度之下,小说中的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却显得暗淡无光,美丽的周芷若也一点都不可爱。就是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不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从宫廷到江湖,都是如此。东方不败因掌握大权而腐化,任我行也免不了同样的结局,那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岳不群、左冷禅掌了权也一样如此,他们都野心勃勃,将无限的权力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中国社会被数千年__政治所毒化而出现的畸形现象。与写作武侠小说几乎同步,自1959年创立《明报》以来,金庸执笔写社评,特别是他的早期社评也贯穿着自己对权力的批判、否定。他在《笑傲江湖》后记中得出了“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
如果不是《鹿鼎记》的出现,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世界对权力的否定几乎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不幸的是,他还是以最后的《鹿鼎记》完成了对权力的肯定。《鹿鼎记》的真正主角不是韦小宝,而是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其主旨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侠之大者”都比不上一个开明的当权者,世间的一切最终靠康熙这样的英明君主。
既然“侠以武犯禁”,与依靠好皇上实现一切人生社会理想的白日梦不和谐,那么,到这一步,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写不下去了。在这一意义上,二月河大肆吹捧康熙、雍正、乾隆之类创造“盛世”的好皇上不过是延续了金庸的这一思路罢了。
l994年,金庸访问台湾时亲口说:“在中国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了外国的学问。”从否定权力到回归权力,金庸的权力观的演变表明他最终未能走出传统士大夫式的观念。也就是说,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曾是中国读书人几千年的梦。
6.对“金庸的权力观”的认知过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金庸通过武侠小说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
B.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C.权力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D.从对权力的否定回归到了对权力的肯定。
7.下面有关《鹿鼎记》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庸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对权力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B.《鹿鼎记》的出现体现了金庸对权力的终极否定,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不下去的内在原因。
C.出于对“思想开明”、“很好学”的康熙的景仰,金庸在《鹿鼎记》中着重刻画了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
D.如韦小宝般的“侠之大者”终究比不上一个英明君主,因此他们只能是《鹿鼎记》中的配角。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暗淡无光是因为他是他是张无忌的部下。
B.“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不仅对岳不群、左冷禅等人物作出了评价,而且还表明了金庸对权力的批判和否定。
C.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同的是,二月河回避了“以武犯禁”的侠气而着力于吹捧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创造“盛世”的好皇上。
D.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一直深藏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观念中。
6.D 7.B 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