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诀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5.B
6.C(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的是: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B原文为“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D原文为“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7.A(B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B: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C: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__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地级市之最。 D:易建联在雄鹿队客场负于山猫队后,对全队防守评价仍较为满意,他说,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全队都没有因为比分被追上来而自乱阵脚,而是靠防守把比分拿下来,缩小了与对手的差距。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武侠小说《紫灵》有这样一个情节:“……他们这些无所不能而存活在世上的残暴强盗,一个个仰面摔倒在地上,嘴里惨叫了几声,蹬了蹬两腿,结束了他们罪不容诛的一生。他们哪一个人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恶贯满盈?今天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罚不当罪,不过也算是他们死得其所。”
A:无所不能 B:罪不容诛 C:罚不当罪 D:死得其所
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也痛苦着,__________痛苦着, 却也欢乐着,_____________。(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松坚,__________________爱它无竹节,________________。 ①就因为飞之艰难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③却柔而有韧④却清新怡人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③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西方国家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政府更是采取了放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十大举措。 B:到四川九寨沟看水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波及九寨沟,但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中外旅游者望而止步。 C: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公德心,一味地牟求利润,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华源药业有限公司的被勒令停产整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D:这次资本对接会的参加者,除地处本地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等省市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也参加洽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13.“千崖暮如晓”一句最值得后人称道,它描绘出什么意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诗描写的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为何要写渔翁的活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分)写出了暮天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在诗中既明了题目中的“暮”字,又为后面写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14.(4分)隐透出“暮雪”的影响,突出大雪的弥漫和渔翁对处境的/顷应,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与纵深感,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9.C 10.D 11.A
12.(10分)(1)陈公年轻时就外出做官,到处理此事时坚决抗争,(别人)不能改变他所坚 持的主张,连年老的官吏都感到惊讶,盗贼最终得以不死。
(2)对于那有特长的人,(陈公)无不推荐扶持使其获得成功。对于那有急事、处境困难和贫寒不能自保的人,无不赈济和帮助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
――汤阴随想
徐 虹
在见到他的塑像之前,我们早已知道他的事――几千年以前的一个夜晚,也许有一点冷风,冷风里夹杂着秋天的冻雨,风里也有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者的气息。他们从前线应召回朝,中途歇息,父与子下马离镫的一瞬,马忽然没来由地嘶鸣起来,鼓起的眼泡和张大的鼻孔都呈现惊愕的表情!他们在私底下嗅到了一股不祥的气味。
随行的那十几名军士背上的兵器在月光下冒着寒光。他们的命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千年之后,人们站在他的墓前,试图理解他的灵魂、性情、信仰和抉择,是怎样经过了几百几千回的博弈和锻炼,才在十二次召回的阴险通知后,在最后的一刻,驱使他踏上赴死之路?
他的军队黑压压的一片。那些旌旗和兵器没有了统帅的命令,都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他们才是他的亲人和家园啊,他在他们中间才可以驰骋和欢悦啊。像树在森林里,像水在山泉里。脱离开他们,他的生命的蛋壳就显得薄和脆,会被一些陌生人蹂躏和糟蹋。那些人会充分利用朝廷的规则折磨他,使他难受。那些他所终生努力的事业,在君主看来,不单是无关要紧的尘土和风月,更是插在他们肉里的利刃。他是一军之帅,他难道真的不明白这一点?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空悲切。”也许在他少年的记忆中,有一种记忆被命名为忠诚――为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也为一个人。多少年了,国家是以那个被称为帝王的人为图腾和象征的。于是忠诚就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服和听任,才华、情感、韬略都不重要,命令和规则是空前的。秩序,是这里惟一的语言,它将人的血脉一切两断。而小人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
事情紧张起来。在汤阴岳王庙的草地上,风那么好,阳光那么妥善,墙壁粗糙,石凳安闲。人们不愿意想象他被折磨时的惨烈,也不能体会他当时心情的恶劣。游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衣冠冢的存放省份问题,遗址的修缮问题,空气的湿度问题等等。那些辽远的话题与他的心事无关。冤屈就是一个人虽然没有被堵上嘴,但是语言全无用处。他和他的儿子都曾经是烈兽,是猛虎,像鹰一样呼啸,像浪一样席卷和奔腾,像狼群中的头狼,威武无比,一呼百应。怎么就瞬间被剪了羽翅,屈就在一间茅草屋里。他们虽然靠信念和意志硬挺着,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们痛苦得咬碎了牙齿,唇边的血殷红了垂下的乱发。
他们此刻不能杀人。在疆场上,手起刀落,血花飞溅,曾经使他们何等快意。而现在,英雄们处于他们完全陌生的阴霾里,那是他们的不擅长――能够感觉到阴谋家们的暗中推手却看不见他们,需要对君心反复地揣摩和期待,而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进退两难,举目四野,四边全是__。
悲剧是选择决定的,选择是意识决定的,意识是命运决定的,命运是性格决定的。性格是什么决定的?是历史么,是少年时代母亲的话语么?
我不能够看见那些猛虎被人圈养在动物园里的惨景,也不能看见孩子被父亲痛打而无力还手的眼神。我不能够看见那些无辜的难过和没来由的伤痕。文明,应该就是以规则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尊严的权利,就是对恶的限制和对善的哄护。
这一座叫做汤阴的城,存留着一个英雄的遗迹,流传着他的故事。许多人看他念他思考他钦佩他,许多人忘记他,回到自己生活的洪流和漩涡中去。如果关于他的传说,能在人们抉择善恶的时候演化为一个砝码,影响了今天,增加一些厚道和良善,减少一些奸佞和阴谋,他也不枉一死,人也不枉一悲。审美只有在发挥作用之后才显示出力量。
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在火车的呼啸声中越来越远的时候,黄昏渐冷,请珍重加衣。
4.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完成下列两题:
(1)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说“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分析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突出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写道“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对此作者并没有明确回答。你认为岳飞的母亲会怎样做?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1)佞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利用所谓的朝廷规则,让忠臣生活在“夜晚’’中,以“莫须有”的罪名殒命,两相对照,引人深思。
(2)把岳飞定为诗人,既写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也写出岳飞作为一个诗人的__
5.(8分)(1)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安定祥和以及游人心境的平和,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 沉重和压抑,在此特定的地点,也有提醒今天的人们要不忘历史悲剧,避免悲剧重演的意义。
(2)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对朝廷并无二心,承认有罪是违背客观事实,自然是错误的;不承认自己有罪,违背了封建君王的旨意,对于封建社会的臣子来说,自然也是错误。
6.(5分)作者以凭吊汤阴岳王庙为线索,巧用想象,将岳飞当年屈死的历史重现,揣摩历 史人物当时的心理,给人以震撼、愤溉和反思;将历史与现实穿插,虚写与实写相间,描写与议论结合。
7.(8分) (1)岳飞的母亲会鼓励他。因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等级森严,君命大于一切,亲不会让自己的儿子蒙上不忠的罪名;岳飞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与母亲自小的谆谆教诲分不开;老人家也绝对不会想到朝廷会如此腐败昏庸,奸佞小人会如此卑劣和残暴。
(2)岳飞的母亲会劝阻他。因为南宋朝廷腐败昏庸,偏安于临安,不思北伐;秦桧等奸 佞小人当道,主降已经成为朝廷的主流意识;岳家父子虽然驰骋战场,但不能得到朝廷重用,且随时有性命之忧。以上这些作为一个明理的饱经忧患与风霜的老人不会不知道,忠义固然重要,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子孙的性命更加重要,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不能脱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的层次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视觉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体“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的部分。当人们对汉字构造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器物”、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的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这简单而又抽象的线条如何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呢?毛笔的使用是首要因素。毛笔的特点是软,“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随着遣毫之时的提、按、顿、挫、疾、徐、迅、缓,产生出极尽变化的线条造型,分割出大小兼存的块面,营造出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为中国书法所采用的书写载体,也规定着它能够具备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汉字的书写载体历经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多种变迁,韧性强、质柔软的安徽宣纸最终成为理想的书写载体,笔墨挥洒其上,交融渗化、黑白浓淡之间情趣并出。所以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种丈化形态的价值和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涵着经济、政治、zōng jiāo 、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的世界”。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集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问上苍“此受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均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层的体现可能有所忽视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节选自《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1.下列关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书写出来的汉字的笔法、字法、章法与材料质地、色调等因素有机融合中显示其美的内涵。
B.中国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作线条的艺术,是因为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构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因素。
C.中国的书法艺术,其丰富的表现力与采用安徽宣纸这种理想的书写材料作为载体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D.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书为心画”就是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以及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和怀抱的展示。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既包括文字本身又包括显示文字的“器物”等物质材料。
B.汉字符号的视觉审美效果是通过汉字构造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字体形态得以显现出来。
C.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对其表层结构和丰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
D.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体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体现了书者的思想、意识等。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书法文化结构的观察中,必须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等四个文化层次进行才能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
B.中国书法的心态文化层面既展示书者个体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蕴涵着经济、政治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的世界”。
C.中国书法的心态文化层面是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部分,决定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本体”性质和内涵。
D.拙朴的甲骨文、端严的金文和中正均衡的秦刻石,无不折射出中国书法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态文化层”。
1. D 2.A 3.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