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的确依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文学,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地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他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__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和窘迫。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麽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不仅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6、为什么说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们容易受流行趋势的影响。

B.易于满足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C.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关注重心。

D.文学中有对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的表现。

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但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8、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6.D(文学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是“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的前提和条件,并不是选择文学的困难所在)   

7.A(前后句硬凑因果,违背了它们在原文中的意义联系。见第2段)

8.B(“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原文明确肯定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得益于中国廉价商品及食品的丰富供应,中俄边境的居民的生活水平到今天为止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__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__,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社会文明。 D:北京奥运会上,刘翔落寞转身,离开了赛场。如果按照尊重人性的原则,那么理解刘翔则是必然。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标 坐无虚席 制高点 进退维谷 B:雀跃 声名鹊起 莫须有 振聋发聩 C:涵盖 含英咀华 暴冷门 匪夷所思 D:历练 厉行公事 炒鱿鱼 不揣冒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两万元钱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觉了一只跑丢的很可爱的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大街上张贴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乞丐还是乞丐。

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东西不是无缘得到,而是我们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刚接近一个目标时,又会突然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欲望是一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害人伤己。”你觉得怎样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评分标准参见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①总要夹上  ②却是白字  ③更应该    ④但某些人  ⑤随着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7.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2分)

答:

18.(1)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2分)

答:

(2)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2分)

答:

19.“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20.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答:

17.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答案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一方面1分,共2分。)

18. (1)“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1点1分,共2分。)

    (2)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共2分。)

19.(1)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只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带有功利色彩)。 (2)现代人缺少闲情逸致,视读书为苦事。(3)现代人只在休闲时读书。(1点2分,共6分)

20.(1)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2)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意思对即可,1点3分,共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扈江离与辟芷兮, 。 (屈原《离骚》)

(6)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序八州而朝同列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纫秋兰以为佩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4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4分)

11.A  解析:“过”为“到访、造访”之意。

12.B  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庭坚学问文章”句是说他在文学上天赋高,“幼”句说他聪明,“母”句体现他很有孝心,“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3.B  解析:A项中“绍圣初”应为“熙宁初”;C项中“教唆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教唆指使;D项中“诗成就超过了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超过杜甫。

14.(1)(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4分)

(2)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3分)

(3)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摘自2008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建光。

8.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10.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计算机模拟表明,当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而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存空间的极度膨胀。

B.1992年就已出台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其实在颁布后的十年内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和效果。

C.“蓝图”计划实施以来,已采取积极相应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效果十分显著。

D.我国与TNC联合出资启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将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8.D  解析: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数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9.B  解析:A项原文的表述“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仅是一种假设;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主要原因;D项属于以偏概全,文中说“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10.D  解析:A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主要原因;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蓝图”计划取得的成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