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jùn):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⑴、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⑵、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3分)

(1)(2分)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3分)答: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无限,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明・方孝孺《越车》)

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①然而因为他的家乡没有这种车,就用船装着拉回去向别人夸耀。

②认为车原来(本来)像这个样子,仿效制作车的人一个接一个。

③过了几天,晋楚的人看见便笑他们笨拙,越人认为欺骗自己,不理睬。

17、A      18、B.      l9.C      20、A

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再造小麦

作为全球3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小麦这种作物正面临危机。除非人类采取重大行动,气候变化、疾病和干旱将令它遭遇浩劫。

幸运的是,一种挽救小麦的策略正在浮出水面。它既不需要基因工程,也不需要改变种植技术。相反,科学家正在从零开始重新创造这种作物。这些“人工合成”小麦的试种已令人们看到希望:它们将有很强的适应性,直到下世纪末仍能继续为数十亿人提供食物。

约3万年前,两种并无亲缘关系的野草――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时隔约2万年,二粒小麦又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从而诞生了今天的普通小麦。机缘巧合使小麦成为六倍体植物。但这也是它现在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植物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如此一来,引入抗盐、抗旱等新特性几乎不可能。基因渗入法可以将近缘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导入小麦,但它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植入人员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不断挑选产量越来越高的新变种。

但现在,就连这有限的操作空间也即将用完。小麦天然的基因可变性逐渐耗尽,而这种作物面临着迅速改变的环境。新的真菌病正在出现;而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遭受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正为避免灾难而加倍努力。他们在15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墨西哥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让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的办法,其结果就是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它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繁殖后代)。但这种三倍体植物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之后,染色体会加倍,从而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科学家已用这种技术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基因资源项目的负责人乔纳森•克劳奇说:“这些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它们的价值已开始显现。去年12月,克劳奇在英国剑桥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墨西哥的旱灾地区,一种人工合成小麦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0;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试种地区,它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至40。研究人员在递交给《试验生物学杂志》的论文中说,这是因为这种人工合成小麦的根异常之深,能在地下深处找到水分。

另一种试种的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极度耐炎热的特性,有些品种在墨西哥索诺拉沙漠高达40℃的环境中也生长良好。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这样的耐热品种将意义重大。克劳奇说,在印度巴基斯坦等气候温暖的国家,气温升高2℃可能导致小麦减产15,有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科学家还开发出了对一系列新出现的作物疾病具有抗性的人工合成小麦。此外,新品种的小麦还可能有其他许多优良特性,例如矿物质的含量更高。上个月,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与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签订了共同开发小麦新品种的合同。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选自《参考消息》2006.2.27第七版)

14、下面关于“人工合成小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

B.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培养出一种三倍体植物。

C.利用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

D.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普通小麦是由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诞生的二粒小麦,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后诞生的。

B.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在与传统小麦杂交后,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C.今天的普通小麦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因而缺乏抗盐、抗旱等特性。

D.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后诞生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在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后,就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16、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普通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小麦产量即将达到极限。

B.“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使人类直到下世纪末对粮食问题可以无忧。

C.“人工合成”小麦完全可以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D.如果没有“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社会和经济动荡将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14.C(A为“自然杂交”非“人工合成”;B是“培养出不育的三倍体”,非“人工合成”;D缺乏“化学物质秋水仙碱”的合成条件。)

15.B(“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的是“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

16.C(“完全可以成为”错。)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__成瘾和上网成瘾的道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1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1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1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11、 C(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原文说“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似乎”不等于“就能”;此外,文章结尾“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一句也表明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是从其“负面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也是正确的。

12、 D(A、B和C三项都是围绕“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来论述的。D项是说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时的局限性,而不是论述“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选D)

13、D(第3节中说“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表明了作者对采用技术产生幸福感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疑问,而非肯定或否定。所以D项不正确。A项和B项是对原文主旨的不同角度的概括,B项的对应语句是:“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C项的对应语句是第3节中 “二是……”后的相关句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利用这个机会,参观访问了伦敦、华盛顿、东京……等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和工厂,并同科技界的同行就这个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B:“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的时候,赶忙问。 C:“不许这么没礼貌!”爸爸打断我的话,严厉地说:“他是你的长辈,即使有不对的地方,也轮不到你这样盛气凌人的指责。” D:要在城西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方便。 B:由于本市对擅自夸大疗效、严重欺骗消费者的药品采取了暂停在兰销售的强制措施,使本市去年药品严重违法广告率下降了5% C: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都出自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情爱故事。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装潢 必竟 毕恭毕敬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B:宣泻 简朴 精兵减政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荟萃 表帅 率性而为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D:针砭 蜜饯 槁项黄馘 以其昏昏,使其昭昭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生活屡受挫折的人去见哲人,说:“我这一辈子真是太不幸运了,我开始学行船,船翻了。我又去开车,车又翻了,我弃了车去经商,结果又连连赔本……看来命运是要把我赶尽杀绝,我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哲人说:“很好办。要么还去行船,要么继续去开车,要么坚持经商……从每一个失败的地方走过去都会有新的收获。”

  有志无恒一事无成,不要认为经受了磨砺就会得到报偿,“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对不辍进取的人来说的,对浅尝辄止者来说,失败只能是失败。

  全面理解这则寓言,但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或层面,写一篇文章,可以定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看法等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作文按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介绍《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准备时透露,将出台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配套法规,以有助于消除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保证就业公平。比如,明确什么样的岗位确实是不适合妇女的,像在水下、矿山、井下、高空作业等,其他岗位就必须招收妇女。

  针对明确“女性不宜”的工作岗位,许多网民在论坛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你从“赞成”和“反对”两个角度,分别定一则论坛留言。各不超过20字。

(1)赞成:                                 

(2)反对:                                  

(1)立法规定“女性不宜”有助于消除就业歧视。(或:尊重发性就业权,细化规定就是好。)

(2)关怀之余还要尊重妇女的选择。(或:仅靠此举消除女性就业歧视是远远不够的。)(每问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