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发明,今天更是如此――每天都有很多发明被完成,很多专利被注册,但是大多数都如同白驹过隙,转瞬既逝,并未在物质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影响。 B:中原大地,山重水复,花草掩映,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 C:桐城派散文的文气说,苏东坡式的信马由缰,归有光式的平淡抒情,以及倪云林平远小景的构图,都使得汪曾祺的小说文体更加为所欲为。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革故鼎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同时又生活在自然中。你是否曾经为路边的一株小草停下你匆匆的脚步?你是否为枝头的一声鸟鸣投去过好奇的目光?你是否为脚下踩过的黄叶而心有所动? ......面对自然的种种,你或许有过深切的感受,或许有过独到的认识,或许有过不一般的思考。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与“感悟自然”相关的文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具体细则参照历年高考评分标准。
请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换成传统的礼貌用语(5分)
①、回到家,请代我向你的母亲( )表示问候。
②、请不必送了( ),咱们就此告别吧。
③、老先生身体硬朗嘛!请问您多大年纪( )?
④、啊,稀客!难得您来我家( ),请坐请坐!
⑤、这件事我束手无策,只好请你帮忙( )了。
答案:
①、( 令堂(大人) )表示问候。
②、请不必送了( 留步 ),咱们就此告别吧。
③、老先生身体硬朗嘛!请问您多大年纪( 贵庚、 高寿 )?
④、啊,稀客!难得您来我家(光临寒舍),请坐请坐!
⑤、这件事我束手无策,只好请你帮忙(劳驾您、劳您大驾 )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两个词语(词组)表达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生活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我们左右不了舞台,可我们能调整心态。简化生活就是要心存简单,不要总幻想着别人拥有的自己也应该拥有,别人没有的也应该拥有,终日惶惶地迷失在自己的需求中。人生苦短,幸福很多时候与穷富无关,有时为了得到想要得东西,却失去了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答:调整(心态) 简化(生活)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书目”下定义。(4分)
①书目是一种工具。
②这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指导阅读、检索图书。
③书目必须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
④书目是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
书目是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以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按照性质③、次序④、作用②顺序整合句子)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分)
①、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
②、大成殿重檐九脊,斗拱交错,为孔庙内主体建筑。
③、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十二哲”。
④、殿前露台宽敞,旧时祭孔“八佾舞于庭”即此。
⑤、东西两庑原供孔门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现辟为各种陈列室。
正确顺序:
②①④③⑤ (按名称、历史、露台、正殿、两庑之序(据《中国名胜辞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16分)
黄河意识流
洪烛
①青海的花儿,内蒙古的小调,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走西口》一类谣曲……越是接近黄河的源头和上游,歌声越是苍凉浑朴。莫非民歌也跟黄河一样,越流越混浊了,逐渐由纯粹的自然进入世俗烟火之中?
②若把黄河流域不同省份的民歌逐一收集起来(西部歌王王洛宾就做过类似的事),本身就是一部编年史般厚重而又有层次感的书!记载黄河的风声、雨声、涛声、桨声,也记载黄河之子情不自禁的感叹与倾诉。民歌,是音乐中最有人情味的。
③虽然《诗经》与汉乐府的时代已过去了,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手持木铎,在纵横阡陌间且走且歌……
④一条河流,或大或小,可以为一座村庄命名,可以为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命名。还可以为一个国家命名。从甘肃到陕西,从河南到河北,从山西到山东,诸如此类的一些地方,河流的影子无所不在。饮水思源,它使沿岸的居民多多少少拥有某种虚拟而固执的血缘关系。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是有代表性的。一条河流,甚至可以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命名。
⑤当然,它也可以为一个人命名。提到那位叫冼星海的作曲家,我首先想到黄河,想到风吼马嘶的《黄河大合唱》。他谱写这首曲子,无形中成为黄河的代言人。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他于现实的黄河之外,创造出一条听觉中的黄河,铁流滚滚;正如他那个时代的兄弟姐妹,在秦砖汉瓦的万里长城之外,又携手打造一道“血肉筑成的新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一条史诗般的河哟。流血、流汗、流泪、流火,同时留着融化的铁水般的旋律,流着钢花四溅的音符。哦,每一个音符都烫手。
⑥冼星海的黄河,可比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之流凝重得多、悲壮得多。河流的心情通过音乐得以表现,得以宣泄。听觉中的黄河,永远是愤怒的。
⑦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此言不算彻底的夸张。黄河上游海拔高达2000―4000米,下游海拔却不足100米,回头仰望,确实是滔滔洪流从天而降。黄河入海,会回头望一望吗?这是一次隆重的告别,为之付出了无数的日日夜夜。黄河的起源,大抵是冰山上融化的雪水,李白说的没错。甘肃有个地方叫天水,每听到这地名,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黄河。
⑧冬天的黄河,有时会被层冰覆盖,即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一把透明的锁,把黄河锁住了。等着吧,春风会来的,那是另一把透明的钥匙。
⑨黄河解冻,一个病人在苏醒,岸边新滋长出的柳条或其他树叶,是它惺忪的睡眼所眨动的睫毛。黄河苏醒,对于守望在岸边的我来说,仍像是梦境,梦境里的梦境……冰块坼裂并且相互碰撞的声音,如同忙乱的手指滑过琴弦,无秩序地发出梦的画外音。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⑩一群刚出生不久的鸭子,摇摇摆摆冲下堤坝,去黄河里试水。脚蹼的划动中,故乡一点点远了。但它们还是体会到某种阻力。这是它们第一次看见黄河。黄河,甚至记得这一群家禽的祖先。同样的画面,每年都会上演无数遍。鸭子当然不了解黄河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河里的水,有点儿冷。赶鸭子下河的诗人,才会尾随着,发一些多余的感慨……
⑾山东的黄河和山西的黄河,有什么区别?白天的黄河和夜晚的黄河,有什么区别?早春二月的黄河和寒冬腊月的黄河,有什么区别?
⑿即使同样作为守望者,我眼中的黄河,和你眼中的黄河,有什么区别?黄河在变,变得太快了――每当眨一下眼……
⒀蜜蜂分辨出两朵花的区别,我发现黄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它的永恒,来自于无数的瞬间。我的凝视,不过使某个瞬间变得具体了。
2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2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
⑵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26、在⑦⑧两段中,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这样表达有何作用?(4分)
27、文章第⑩段中刻画的“鸭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24.(4分)这样说的原因是:(1)黄河流域的民歌记载着黄河儿女的生存状态;(2)黄河流域的民歌记载着黄河儿女的感叹与倾诉。
[思路点拔]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第二段的内容,特别是“黄河……的民歌……记载黄河的风声、雨声、涛声、浆声,也记载黄河之子情不自禁的感叹与倾诉”。
25.(4分)⑴“长城”喻指中华民族,“护城河”喻指关于黄河的歌。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黄河的歌,特别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振奋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殊死搏斗的精神。⑵苦难,是对中华民族的磨砺,在苦难中锻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思路点拔]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理解时要注意联系语境。解答第一句,要注意以下信息:“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在秦砖汉瓦德万里长城之外,又携手打造一道‘血肉筑成的长城’”。解答第二句,要联系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冰”让人想到了苦难,“黄河水”象征中华民族,“硬骨头”象征人的精神。
26.(4分)⑴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既衬托出中华文明历史久远,又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⑵引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形象说明中华民族曾历尽苦难。⑶借用名人诗句,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艺术容量,丰富作品内涵,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
[思路点拔]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引用“黄河之水天山来”的作用,要注意黄河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还要注意下句“此言不算彻底的夸张”的用意。解读引用“欲渡黄河冰塞川”的作用,要联系上句“冬天的黄河,有时会被层冰覆盖”,思考其深层含意。
27.(4分)⑴“鸭子”形象的特点:新生,勇于探索,不畏困难。⑵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是为了艺术地表达写作意图:赞美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不畏艰难,努力追求新生活的精神。
[思路点拔]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出生不久”“冲下堤坝”“去黄河里试水”“体会到某种阻力”“黄河,甚至记得这一群家禽的祖先”等语言的象征意义,同时结合文章主旨去概括即可。
补出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 ,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__笔下则是“ ,岁岁重阳, , ”(《采桑子・重阳》)。
⑵、 ,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屈原《离骚》)
,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人生易老天难老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jùn):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⑴、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⑵、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3分)
(1)(2分)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3分)答: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无限,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明・方孝孺《越车》)
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①然而因为他的家乡没有这种车,就用船装着拉回去向别人夸耀。
②认为车原来(本来)像这个样子,仿效制作车的人一个接一个。
③过了几天,晋楚的人看见便笑他们笨拙,越人认为欺骗自己,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