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将近)

6.C.(却,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因为,连词  B.到,动词;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D.那里的,冀州的,指示代词;他,王粲,人称代词)

7.C(表现王粲“多识”和有政治见识,表现的是“识”)

8.A(B.袁绍“不能用”,刘表“不懂用” C.“默识”是暗中记忆能力,“识”通“志”,记,记忆力  D.没有转折关系,这里是肯定王粲“大致通晓道理”)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2处1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3分)

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

(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2分:胄,婚,见,焉)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分)

(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让他)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3分:属文,所,宿构,复,覃,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 B:在这一次抢险救灾中,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C: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与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教练员需要不断摸索,中国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理想的配合。 D:国家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行业准入门槛,将网上五花八门的视频节目纳入更加严格的监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节奏越来越快,“速成”、“速递”、“快餐”、“快车”等等触目皆是。日前,更有报道称广州人的步速之快为世界第四。求“快”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此相反,大洋彼岸的一位学者教授曾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口号:比慢。这个口号颇值得玩味,“慢”是否意味着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①可以谈“快”――“快”之时代要求;“快”之时代弊病。

②可以谈“慢”――“慢”之踏实、务实;“慢”之落伍、误事。

③可以谈“快”与“慢”之辩证关系。

神奇的极光 曹冲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 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19.试概述极光形成的原理。(4分)

20.简要分析下面两个语句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5分)

(1)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

(2)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21.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6分)

19.①分布在地球周围的磁场(磁层)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②汇聚成电子束,③聚焦到地磁的极区大气层,④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便产生了极光。

[4分。共四个得分点,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4分。]

20.(1)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2)运用口语和比喻,通俗、形象地介绍了极光色彩的丰富和变幻,并流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5分。(1)2分,其中“比喻”1分,“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1分。(2)3分,其中“口语、比喻”1分,“色彩的丰富和变幻”1分,“赞叹之情”1分。]

21.①极光在中外文化中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古代被蒙上神秘的色彩;②我们所看见的极光,常常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且变幻莫测的;③极光的来龙去脉长期

以来众说纷纭,直至今天,极光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

想讨一本书 许申高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求一位姓申的小姐。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所――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家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方先生一下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这天送走申小姐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做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过来,将支票递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楞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你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你:本书店没有一本专做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6.书店经理为什么不接方先生的生意?(4分)

17.作品写方先生经历了“惊奇”“羞愧”“窘迫”的心理历程。试分析评价方先生的“羞愧”。(5分)

18.作品中多次写到方先生的“想不到”,这几次“想不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这几次“想不到”,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16.因为书是有灵魂的生命,应该属于那些有灵魂的人们。而方先生只是一个物质丰富而失却灵魂的人,他买书仅仅为了摆设。

[4分。“书是有灵魂……应属于……”2分,“方先生失却灵魂……为了摆设”2分。]

17.方先生的羞愧是因为身为“大款”却无法满足一个乞丐的简单要求,让他在申小姐面前丢脸。而真正应该让他羞愧的金钱观和精神贫乏,却一点也自觉。因此,这“羞愧”更反映了方先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精神贫乏的人)。

[5分。“羞愧是因为……”2分,“而真正应该……”2分,“反映了……”1分。]

18.[想不到]①想不到乞丐不想讨吃的;②想不到乞丐不想讨钱而要讨书;③想不到自己竟然不能满足乞丐“讨书”的要求;④想不到自己有钱却买不到书(想不到书店经理不肯卖书给他)。

[人物形象]是一个以财傲物,视金钱为万能,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大款。

[6分。“想不到”4分,每点1分;“形象”2分,“以财傲物,视金钱为万能”1分,“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zōng jiāo 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承担了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的

重任,《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势之猛,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猝不及防。它造成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文化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背景下获得通过的,它确认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两重属性。公约生效后,各国自主制定和保护文化表达方式多样性政策有了保障,在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内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有了保障,它尤其为支持弱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这项行动,教科文组织的绝大多数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12.对“文化基因”流失造成的后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造成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

B.致使文化产品具有物质性和商品性

C.因为物种的退化而影响人类的续存

D.导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失去了动力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的意思是: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有时文明先于文化,有时则文化先于文明。

B.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说,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是能够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文明,没有优劣高下的区分;不同的文化同样也没有优劣高下的区分,但它们却有强势与弱势的分别。

D.《文化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E.“9.11”事件引发了各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

14.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15.根据第二、三段的内容,概述支持本文观点的两个主要论据。(6分)

12.D(见文章末段。A.“文化产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是“文化基因”流失的原因,而非结果。B.文化产品的“物质性和商品性”是自身具有的,与“文化基因”流失无关。C.“文化基因”的流失会影响“文化”的续存,而非“人类”的续存)

  [3分。答对得3分,答案超过一项不得分]

13.AB(A.“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意思是:各种文明和文化,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差别。B.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

14.尊重文化多样性(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3分]

15.①文化多样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或: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②经济强国的文化扩张正导致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或:经济强国的文化扩张正导致弱势文化的萎缩、消失)

  [6分。答对一个得3分,答对两个得6分。]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 《琵琶行》)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4)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找出最能体现本词思想感情的两个意象。(3分)

(2)分析这两个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4分)

【古诗鉴赏】(7分)

(1)月夜  杜鹃 [3分。答对1个得1分,答对2个得3分。]

(2)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常常有思乡怀人的寓意;而“杜宇”,由于它的鸣叫凄凉,又酷似“不如归去”,因此也常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思归之情。本词借助这两个意象,并通过“人静”“灯暗”“连江风雨”的环境描写,抒发了词人一种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或:抒发了一种半世飘零的悲凉之情)

[4分。“月”的寓意,1分;“杜鹃”的寓意,1分;“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或“半世飘零的悲凉之情”2分。]

5.C(谋划,筹划)

6.C(来,连词/拿、用,介词。A.就,副词。B.和、同,介词。D.替,给,介词。)

7.B(众人)

8.B(A.应是周瑜认为鲁肃是奇才,才与鲁肃结下深厚情谊。C.鲁肃认为在投降后仍可做到州郡长官的是他自己,并非孙权。D.鲁肃是佯装自打以激励孙权图谋天下,不是“恃功自大”。)

9.【断句与翻译】(10分)

⑴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答“如将军不可也”也对。)

[3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⑵ ①将军您迎接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

[3分。大意1分,“迎”1分,“安所归”1分。]

②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4分。大意1分,“业”1分,“书”1分,“落笔于地”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