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引起记者的注意。 B: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 蹉跎岁月 耿耿于怀 裨官野史 B:篡位 __ 光风霁月 饥肠辘辘 C:谲诈 目不遐接 怪诞孤傲 风声鹤唳 D:憧憬 朝花夕拾 妍媸毕露 出类拔粹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现代汉语词典》)。据了解,在生物界,动物不同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走(飞翔)的空间和速度。

请以“视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但必须按一种规范文体写作;不得另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见广东省08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面对诺奖 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

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倒是自今年度诺奖颁布以来已有3名科学家享受殊荣的日本,显得内敛。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借此机会扭转社会上对理工科敬而远之的风气,给基础科学研究注入活力。(《新京报》10月9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个诺奖,皆因一年一度总与中国人无缘,总是让中国公众和传媒感到莫名的忧伤。国人摘掉有色眼睛,终于发现,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需以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为铺垫,综合科研能力作依托。所以,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

这下好了,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上榜了。不说此前,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并将钱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钱永健的名字免了,国籍更不在话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事实上,两个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许多年来就没有少为中国人争来荣光,这下终于来了个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奔走告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气。今年,除了下村修获化学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新华网10月7日)。南部阳一郎亦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国籍。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过去也是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但《读卖新闻》8日发表社论却指出,日本国内近年来出现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的现象,政府和大学应该着手改革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以增加日本年轻人对科学的梦想和期待。《每日新闻》社论也直言,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政府把科技当作活跃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应用。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反观我们自己的亢奋,就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乃至于神经质。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因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就在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假如钱永健从小生活在中国会如何?在应试教育的__下,恐怕他的小小爱好和创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别说家庭宽容不得,我们的大学也未必容得下身体不健康的学生。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语不佳,在唯英语是崇的中国当下,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说到底是教育的差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也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中国青年报》10月9日)这种反思,无疑是切中时弊的。问题在于,这不仅是高校的错,也不仅是大学校长们的错,而且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不足。 (2008-10-10 中国青年报 有改动)

附:钱永健教授出生在纽约,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9年始任职至今。父亲钱学榘是中国宇宙开发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的堂弟(同一祖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电话记者招待会上,来自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采访接连不断。“您是中国人吗?您会说中文吗?”钱教授用英语答说“不太会说”。再进一步被问到“先生的成就对于一个中国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时,钱教授说“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说到与主导中国宇宙开发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的亲属关系,他说“其实连面也不曾见过,当然,我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科学家。”

19.对钱永健获诺奖中国为何莫名亢奋?中国的“亢奋”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4分)

20.新闻讲究真实性,怎样看待“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这一新闻标题的真实性?(5分)

21.“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6分)

19.原因: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1分)钱永健获奖,虽然他不是中国科学家,但他是中国人(尽管他只是美籍华人),部分满足国人的虚荣心。(1分)

“亢奋”的具体表现:

(1)宣布前的预测。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1分)

(2)宣布当日(9日)多家媒体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1分)

20. (1).这则新闻的标题是真实的。标题传达出两个信息:获奖人是钱学森的堂侄,奖项是世界顶级大奖诺贝尔奖,这两个信息都是真实的。(1分 )

(2).这种真实是一种有选择的、有倾向的真实。标题强调获奖人的血统(家族遗传优势)并暗示获奖人是中国人,能增强其新闻性与亲和度。(2分 )

(3).这种有倾向的真实是媒体基于对受众(读者)阅读心理的分析和阅读期待的把握,反映了媒体的媚俗和庸俗。以此为噱头大约符合传播的规律,迎合了人们的某种好奇,满足了人们的某种期待。但是,这么理解代表人类伟大智慧的科学成就,未免有不甚合适的地方。换而言之,始终强调其钱学森堂侄的身份固然能增强其新闻性与亲和度,但多少让人觉得削弱了钱永健获得“诺奖”本身的意义。(2分)

21.赞成。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入手,强调媒体的对现状的理性认识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注。

反对。从媒体的经济效益和媒体的亲和度入手。强调媒体必须满足媒体所有者的经济需求(有经济效益)和满足受众的需求(阅读需要)。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古 渡  

朱以撒  

⑴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⑵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款款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⑶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⑷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⑸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⑹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⑺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⑻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⑼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6.文章第⑺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4分)  

17.作者在第⑵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8.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关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和“向前”的看法。(6分)  

16.古渡:传统的纯朴生活。(或者“劳累苦涩,温饱自足,快乐交流的纯真生活”)。长桥:现代的快捷生活(或者“沧桑变迁,欣赏生活,表明社会生活的进步”)。(每个2分)

17.辛勤的农家人在古渡候船的场景,摆渡女人们渡河赶墟的场景,洪峰中古渡和渡船惊险、慌乱的情景。(3分)铺垫、衬托作用。(2分) 

18.答案示例。(一)怀旧是继承,向前是发展。过去的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真诚坦率,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我们都要继承。同时我们还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勇于接受新事物,敏锐观察,大胆发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二)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前是年轻人的资本。我们不能老是抱着旧的东西不放,过去的东西再好,也已成为过去。时过境迁,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适合现在的条件。时代的发展要靠向前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靠怀旧的幽幽情思。(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E.“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F.“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文人“入世”追求和自我解脱的矛盾统一。

13.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

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

14.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4分)

15.中国的一些文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是什么?

12.C E 特殊情结是指“桃花源”情结;三个不都是传说,且不与“尚红”有关

13.D 除以上条件外,还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14.出于”尚红”礼俗,桃花被人们当作吉祥喜庆活动的主角;用桃花命名的人名地名不胜枚举;有关桃树桃花桃实的美好象征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生活)的美好愿望。)

15.原因:第一,“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第二,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实得意,就身体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寻桃花源就体现了对人生积极入世的追求;现实失意,寄情山水,“桃花源”又是精神栖息之所,探寻人生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成为人生的归宿;第三,探寻桃花源,还是人的自然观的反映。寻找桃花,把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体现了探寻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氓》)

(3)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1)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  (2)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3) 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蝉 蝉

虞世南① 李商隐

垂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③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虞世南,唐太宗时的秘书监,为人沉静寡欲,议论持正,极为唐太宗所倚重。②,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在此暗示显宦身份。③梗,桃枝做的木偶。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蝉的什么特征?从整体看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3分)

(2)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意蕴。(4分)

(1)栖高树,饮清露,长鸣 (2分,答出两种即可)    托物寓情(或象征)(1分)

(2)虞诗中的蝉“饮清露”“流响”“自远”,状蝉声于高处传响,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从而表现作者不凭显宦之身份,不借外在的力量而立身高洁的品格。(2分)

李诗中的蝉高处“难饱”、 “徒劳”恨声、由疏而断、无人理解,从而表现作者薄宦漂泊中无人识的清苦、不得志的凄苦牢骚情绪。(2分)

5.D(将近)

6.C.(却,转折连词)(A.因为,介词;因为,连词  B.到,动词;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D.那里的,冀州的,指示代词;他,王粲,人称代词)

7.C(表现王粲“多识”和有政治见识,表现的是“识”)

8.A(B.袁绍“不能用”,刘表“不懂用” C.“默识”是暗中记忆能力,“识”通“志”,记,记忆力  D.没有转折关系,这里是肯定王粲“大致通晓道理”)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2处1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3分)

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

(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2分:胄,婚,见,焉)

②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4分)

(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让他)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

(给分点:符合大意1分,关键字3分:属文,所,宿构,复,覃,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⑤③④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