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⑴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⑵归雁入胡天  长河落日圆

⑶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⑷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因为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1)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4分)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 ①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短时间相聚之乐与长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照。②句法上,不用一个动词,两句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画面,形成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答对一点2分。)

(2)①用典。②对黄几复的深切思念之情,对黄几复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而不能受到重用的怜惜和不平。(3分,手法1分,思想感情2分。)

5.(3分)A(诋,此处应解释为“指责、斥责”。)

6.(3分)C(均为连词,来。A 项:形容词尾 / 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相当于“于” / 语气词,表反问。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助词,的。)

7.(3分)B(①是写沈君以敢于直谏著称。④未涉及“内容”。⑥是写沈君诗文的影响。)

8.(3分)A(“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应为“着重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9.(10分)(1)①(沈君的诗文)逐渐传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陷害他,这样沈君的大祸就酿成了。

(3分,“稍稍”“煽构”和全句大意各1分。)

②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心惊胆战,使边塞战士跃马奋进。(或: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塞战士的战马飞奔起来。)

(3分,“寒”“跃”和全句大意各1分。)

(2)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

(4分。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错1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7处扣3分,错8处以上不给分。)

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2007年度进口片票房排行榜新鲜________,美国影片《变形金刚》以3亿元人民币夺得年度票房冠军。②“超女”活跃城市乡村,“唱响”遍布大江南北,媒体对年青一代的价值________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现状不容忽视。③在目前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势下,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重点,不是锦上添花的精英教育,________雪中送炭的普及教育。

A:出炉  趋向  就是     B:出炉  取向  而是 C:出笼  趋向  而是     D:出笼  取向  就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赵鑫珊在《人是什么》 中说:“‘现时’的经验是每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请以“把握现时”为题,结合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 800 字以上。

作文(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下面是一篇“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获奖作品,请你为这篇作品写几句评点的话。(80 字左右)(4分)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源自内心,排比的修辞以及质朴真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情感传递的力度。这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再一次证明:最灿烂的人性之光往往来自贫穷的劳动者,来自泥土一样质朴和坚实的人民。(答案可从内容、情感、语言入手,须紧密结合材料。言之成理,评价深刻,语言生动可给满分。)

从“微笑”“诚实”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并在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4 分)

阳光是一位热情的向导,不仅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例:微笑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不仅让我们拥有愉快的心情,也给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诚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不仅给我们生活的依靠,也让我们更加坚毅和刚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递进关系,文意通畅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窗是房屋的眼睛,书窗则是心灵的明眸。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8.作者说“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请概述作者的理由。(5分)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两个句子。(5分)

①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

②更无闲人读书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20.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5分)

18.①书窗玩月,心情获得飘逸。②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丰富的安静”。③拥有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④淡去功名之心,获得休闲的心态。

19.这两个句子,均采用比喻方法,把月光比作水,形象鲜明,令人回味。第一句,用明喻的方式,把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并以都市夜空中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的强烈反衬月光的暗淡,隐含着作者对受到“污染”的月光的哀怜之情。第二句中隐含着“月光如水”的比喻,强调了书窗月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对都市书窗下无人闲读,辜负一片明月的现象,含有深深的惋惜之情。

20.题目中“书窗上的”这个定语不能去掉。①“书窗上的”这个定语是对“那轮明月”的修饰,更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定。文章围绕“书窗上的”来写明月,角度小,内容集中而不宽泛。②彰显主题。“书窗上的”是题目之眼,是文章的主题。作者以书窗写现代都市人的文化品位以及内心世界。作者在对沉迷物质享受而不读书或以功利之心读书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和议论中,表达了自己的无赖与伤感,同时流露出对书窗明月闲读书的深情的向往,意在唤醒人们读书的兴趣。文章里的那轮明月是属于书窗的。没有了书窗的明月,也就没有了特殊的文化氛围,没有了读书时的闲情逸致,没有了对现实的反衬与批判。

③嘲讽现代都市人身居高楼大厦而无闲情读书,即使读书也满心功利的现实。“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即使是读书人,读书时想到的只是文凭、职称、职位,“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对话:有时会在睡梦中哭醒

邱 敏

①记者:做救助艾滋孤儿这件事,你最大动机是什么?

杜聪: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托孤的感觉。有一次我到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哭着扑过来,苦苦哀求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年仅8岁的儿子。村外农田里的一座新坟头是属于患艾滋病而去世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我强忍泪水对那个几乎绝望的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儿子做些什么,但我要确保你的女儿能有读书的机会。

②记者:你刚刚说到,开始救助之后,你经常在失眠,在睡梦中哭醒,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怎样?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吗?

杜聪:每一次去那些村庄都会在心里积压上一层负担,一层层积起来,解不开。所以朋友说我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但我一直没有去。调适自己,不断排解,我喜欢散步。我没有zōng jiāo 信仰,但记得1997年的时候去西藏旅游,藏传fó jiāo 中有两种法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慈悲,我很受启发。

③记者:你的救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去了很多的地方,被拒绝了,碰钉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我们做的工作,__是非常支持的,但地方上有一定的阻力。

④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你想过放弃吗?

杜聪:确实有时候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做这个工。有一年我们为了赶路,坐了一个晚上的车,而且那个冬天很冷,整个晚上都在车里面颠簸,而且又是我的生日,我也想念我自己的家人,也是在赶路,很冷,又冷又饿,又是春节,我就哭起来了,觉得我那么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想起那些坚强地面对人生逆境的孩子们,我对人生亦变得更积极乐观。那些孩子真的很坚强,家里最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家之主了。

⑤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要做多久?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设想的(救助艾滋孤儿)是三年,但现在我们在做未来十年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真的很艰巨。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没能看到这一场火将烧到多严重,但我认为是很__的。

⑥记者:我们看到丛飞的例子,会遇到一些道德水平不算很高的对象,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比较灰心的情况?

杜聪:帮助的人里有素质高的,也有不高的,所谓的农村刁民。但大部分我所接触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⑦记者:你现在到处演讲,力图将社会对艾滋病的氛围有所改善,你不觉得以一人之力来面对整个社会目前现状,有一种“唐・吉诃德”的感觉?

杜聪:我经常举海星的例子,可能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被干死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把它们抛到海里去,可能对整个海滩上的海星来说,我们只帮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被我们抛回海里面的那个海星,它得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帮助,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它能活下来了。每一次讲座我都觉得是有效果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做一点点事情。

⑧记者: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你怎么看他们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怎样参与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

杜聪:中国的民间组织、慈善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吸引人才,钱和资源都比较少。目前这一些小型的民间组织很难持续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可能觉得民间组织工资太低了,其实只要每个人有点回报社会的心,可以做很多事情,小到给艾滋病孤儿们写封信。

附注:十年前,年仅29岁的杜聪已经是一位银行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哈佛的硕士,在华尔街闯荡的岁月,让这个年纪轻轻的香港人当上了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十年后的今天,杜聪总是带着一大一小两个拉杆箱,穿行于艾滋村,本来略有洁癖的他,走进一个个破败的家庭,看着村头田里的一座座新坟。“我从来没见到这么大的苦难在这么小的地方发生。”于是,他辞去年薪百万元的工作,专职救助孤儿。四年里,他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已经让4000多名艾滋孤儿回到学校,其中已有400多个考上高中,超过100个考上大学。

(选自2006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15.杜聪“有时会在梦中哭醒”。他为什么而“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16.访谈中,记者用“唐・吉诃德”比喻杜聪,有人认为这是批评,有人认为这是赞扬。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陈述自己的看法。

17.如果杜聪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请你根据访谈内容和附注,撰写一篇颁奖词。

15.杜聪为自己有种强烈的托孤感觉而哭,为自己心理上沉重的救苦救难的责任感而哭,为地方上的阻力而哭,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哭,为社会上没有良好的救助艾滋病人及其孤儿的氛围和道德水平不高而哭。杜聪的哭,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积善成德的道德风范。杜聪的哭更显示出新闻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可信性。

16.(1)我不赞成第一种“看法”,而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仅凭一个比喻,就断定记者是批评,未免太武断了。理由有三:其一,唐・吉诃德敢于单枪匹马跟整个__社会对抗,而且即使头破血流,一再碰壁挨打,也决不后退的精神令人崇敬。其二,我们的社会不是唐・吉诃德时的社会,有光明阳光的一面,杜聪的义举不是孤立无援。其三,作者用比喻发问,目的在于张扬杜聪救助艾滋孤儿的仁爱、扶弱的坚毅精神。

   (2)我同意第一种“看法”。作者批评杜聪救助艾滋孤儿如同唐・吉诃德一样,充满冒险精神、太理想化了;同时,救助的方式不能单枪匹马,一开始就应该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17.开放式答案,酌情给分。①要突出人物特点:舍弃优渥,选择艰难;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执着坚定,感动国人。②文辞优美,富有激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海底: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垃圾场”

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极场”。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他指出,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具备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物理条件: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而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处于这种__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即会很快液化。而液态的二氧化碳密度高于水,因而不会上浮,自然也不会自储藏处逸出。他还强调,为排除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二氧化碳废气还应该被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因为该处还可能是海底底层产生汽水化合物的地方,而注入深海地底的二氧化碳与其接触后,就会产生固态结晶体。假若史拉格的理论能够成立,那么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就被全数排除了。这是因为:这种二氧化碳“垃圾场”不仅具有 300米厚且充满孔隙的海底岩石的保护,而且在“垃圾场”顶端还将自行产生犹如密封圈的固体水化物.这也就为二氧化碳废气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提供了双重保障。

尽管史拉格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但他断定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他解释说,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层数千米以下。此外,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如美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全国所有火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深深掩埋在200海里宽的领海水域的深海沉积层中。虽说此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按照史拉格的说法,在最近数十年内,人类“必须”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深埋于海底,不然地球环境就可能发生“灾难性”污染,此外原有的掩埋废气、废油的垃圾场也早已不敷使用。

至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他也提出了两种设想:一是铺设一条自海岸通向深海底层的导管,将二氧化碳从陆地抽吸至海底;二是将废气装入油轮,再从船上将之注入深海沉积层(油轮将石油自中东运往美国后的返程中,就可顺带将二氧化碳废气装船,再运往深海“垃圾场” ) 。

史拉格透露,他已计划与英国 BP 石油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作,不久之后就要展开第一次的海底现场实验,地点定在墨西哥湾。二氧化碳废气将首次被注入海底沉积层,届时地质学家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安分”地呆在深海海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迄今为止,史拉格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上,但德国“欧洲大瀑布能源公司”已表示:争取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在海底处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的“绿色火力发电厂”。

(选自光明网2008 年 01月 11 日)

11.下列与“二氧化碳废气”有关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废气是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B.只有找到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合适的“垃圾场”,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才能被根除,温室效应才不会出现。

C.美国科学家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但目前还没有进行有关的实验。

D.如果二氧化碳废气没有一定的物理条件使它液化的话,那么它在水中就会浮出,也就不可能被掩埋在“垃圾场”里。

12.对“双重保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海底的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能使二氧化碳液化。

B.密度高于水的液态二氧化碳不会上浮,同时也不会从储藏处气化逸出污染环境。

C.二氧化碳废气必须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必须使其成为固态结晶体。

D.“垃圾场”有300米厚的海底岩石的保护,其顶端还将自行产生固体水化物。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相符的一项

A.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层数千米以下,这表明将二氧化碳废气掩埋到海底的设想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

B.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所以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空间。

C.如果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不深埋于海底,地球环境就会发生“灾难性”污染.

D.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可以用导管抽吸至海底或从船上注入深海沉积层。

14.联系全文,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研究怎样消除环境污染,使地球更清洁的任务越来越重。

B.按照史拉格的理论,如果将二氧化碳废气埋入海底不到300米深度,二氧化碳就有重新气化的危险。

C.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也许海底才是掩埋二氧化碳废气的最佳场所,这是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

D.史拉格与英国BP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做实验时,地质学家也将参与检验实验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11.B (“才能”“才会”“根除”说法太绝对。 前一个分句只是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应该还有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其他污染源。)

12.D (筛选关键语句,提炼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文中说“这种二氧化碳垃圾场不仅具有 300 米厚且充满孔隙的海底岩石的保护,而且在垃圾场顶端还将自行产生犹如密封圈的固体水化物。这也就为二氧化碳废气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提供了双重保障。”)

13.C (变或然为必然了,原文为“可能发生”。 )

14.C (夸大事实,“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共识”与原文不符合,科学家们应是 “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