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海 葬
尹全生
蔚蓝的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
──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
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
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
通风透亮的日子总荡漾着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粘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
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 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
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
“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那!”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
“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 ”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化了一个险恶的阴谋:
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
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
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 “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来,盯着阿根的脚跟。
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首先发话:“你, 往后不准再勾引我的鸽子!”
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
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
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
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一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去吧──”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呀──”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
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 老二、老三道:“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鸽子爷道:“我的鸽子,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风暴掩不住,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片蔚蓝的海、 蔚蓝的天。
海呀.....
20、小说开头两段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鸽子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22、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批判了渔民的迷信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20、答: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21、答: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老渔民。他收养了孤儿鸽子,对她倾注全部心血,一心只想让她过得幸福。但他又是愚昧迷信的,对于姓氏的忌讳,使他对于鸽子的恋情百般阻挠,甚至策划了一个不惜置阿根于死地的“阴谋”,然而,当面临生死关头,“爱”战胜了愚昧,他果断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原本要拆散的这对年轻人,而自己充满满足地葬身大海。可见,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的老渔民。
22、答: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歌颂人性的光辉。小说开头之所以把鸽子爷塑造成一个愚昧迷信,甚至有点可恶的老头,是为了欲扬先抑,当鸽子爷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原先所憎恨的人时,他身上的人性战胜了根深蒂固的愚昧,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在海的衬托下,三个老人的形象是高大而感人的。整篇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 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 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 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 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F.、 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1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养”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18、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的此句话的理解。
1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16、CF
解析:C项就是“典范性文本”,F项曲解原文,原文最后两行说的是要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7、BD
解析:B“眼花缭乱“指的是人们因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解读当今社会,从而形成的对社会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认识。D从“质”来看,主要应是指内容,而非形式。
18、答:对本民族文化精髓(2分)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2分)。
19、答: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5分,对二点得一分,对三点得四分,对四点得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 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13、这首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作分析。
14、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13、答:““然”和“暖”用得最好。“然”字写出了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两个字皆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郑鄂居住之地环境优美,抒发了作者对朋友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情。
14、答:从“谷口”、 “涧花”、“暮雨”、“潭树”、“春云”、“ 檐峰”、“ 鹿群”、“ 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
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拨刀围之,而谓曰:“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期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董卓为相国,承萁名 承:闻听
B.、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辞:容貌
C.、卓使傅奴侍者悉拨刀围之 悉:全、都
D.、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 尔:你的
9、以下四句话与“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甚矣,汝之不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规的妻子擅长作文与书法。
B.、皇甫规去世时,其妻子还年轻,且容貌美丽,董卓以大量钱帛、车马、奴婢为聘礼,欲娶其为妻。
C.、面对残暴无道的董卓,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义正辞严大骂董卓,结果被董卓残暴杀害。
D.、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屈,骂贼就戮,为后世妇女树立了榜样,后人悬挂其图画,称她“礼宗”。
1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君 羌 胡 之 种 /毒害 天 下 犹 未 足 邪 /妾 之 先 人 /清 德 奕 世 /皇 甫 氏文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
(2)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
8、B
9、B
10、D
11、 武 上 才/为 汉 忠 臣 /君 亲非 期 趣 使 走 吏 乎?
12、(1)译文: 我的权威政令,可以使四海随风而从,难道还不能让一个妇人听话吗?
(2)译文:皇甫规的妻子向手里拿着刑具的人说:“为什么不打得重些,快点打死我就是对我的恩惠。”她最后被打死在车下。
5. A 6. A 7. A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关系。 ②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 ③长城的作用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 ④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 ⑤没有这一万里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A:④③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⑤① D:③①②⑤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唐代近体诗的兴起,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诗歌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近体诗的体式和技巧更臻于成熟和精致。 B: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这怎能不令人不惊叹! C: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竞技来教育人们,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D:一场辩论赛之后,他的队友不仅对他的超常发挥大加赞赏,而且就连他的对手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作文(略)
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要求不少于40字。 (6分)
【鲜明生动】 (6分)
示例:我们期待,飘荡在世界上空的,不是硝烟,而是祥和的瑞云;我们祈盼,飞翔在白云蓝天上的,不是战斗机,而是自由的和平鸽。
〔6分。鲜明表达期盼3分;生动3分。少于40字,酌情扣1~2分。〕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汊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 1年初乘船到羡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 《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千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节选自《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19.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 (4分)
20.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5分)
21.在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谈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19.【特征分析】 (4分)
①表达作者对《摩登时代》社会价值的评价;
②表达作者对传主艺术追求和人格的充分肯定与赞许。
〔4分。 “对《摩登时代》评价”2分, “肯定与赞许传主”2分。〕
20.【手法分析】 (5分)
叙述电影梗概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夏尔洛形象及其变化。
摘引来信是为了交代夏尔洛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揭示卓别林电影艺术能够获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5分。叙述电影梗概2分,其中“了解形象”1分,“形象变化”1分;摘引来信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1.【价值探究】 (6分)
①他将一个原本仅取悦于一般观众的没有灵魂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大胆直击美国社会现,实、反映大众情绪的形象。
②在塑造夏尔洛形象过程中,他没有被已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而是虚心接受观众的批
评,执着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
③他具有优异的艺术天赋,无论扮相,还是幽默的举止,都蠃得了观众的喜爱。
〔6分。第①点3分,其中“仅取悦于观众”或“没有灵魂”1分。 “直击社会现实”或“反映大众情绪”2分:第②点2分,其中“没有冲昏头脑”或“虚心接受批评”1分,“执着追求”1分;第③点“艺术天赋”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