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朋友们认为很有必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不同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注意得体)

(1)用激励的语气:

(2)用规劝的语气:

(3)用批评的语气:

(1)用激励的语气:不要泄气,你只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一定能够提升上去!

(2)用规劝的语气:你还是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吧,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3)用批评的语气:你成绩不好,是因为你的学习方法不当,你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凝望蔡元培

郑勇

蔡元培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仁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和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也没人称他为蔡校长。做北大校长也好、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好、教育部长也好,总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一个国家有这么一个老成人,大家总觉得兴奋一点。何以这样?因为他是蔡先生。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可惜他过去在我们战乱时期中,到现在还没有个纪念碑。这回百年寿诞,大家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是应该的。

这是林语堂在蔡元培辞世27后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的一段话。文章题目就叫“想念蔡元培先生”。

以口为碑,所以蔡先生的事业会代代相传;以心为碑,所以蔡先生的精神才更感人至深;以文为碑,所以蔡先生的功德会寿于金石而不朽。不仅林语堂先生想起蔡先生时这么心悦诚服;每一个北大人,或许在他们的心中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情;不仅北大人,每一个熟悉近代史的人,对他都会有一份敬意。

近年来经常看到文章谈论北大和清华的差异,而立论者大多借批评一方来抬高另一方。其实,如果抛开地域之见,不难看出这两所同样盛极一时的大学,曾经有过相近的办学理念。不说西南联大的水__融,以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经以清华的校风产生过深远影响,几乎相当于蔡先生之熔铸北大的梅贻琦,就曾经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么一段话: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蔡先生已经去世五年了。从这里正可见出梅先生所认同并效法的蔡先生的眼光和胸怀,也可见蔡先生的大学之道不惟以北大一校一时起作用。

既不是北大出身,和蔡先生更没有一面之缘的学人金耀基就说:“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蔡先生去世那么多年后,还有那么人如此惦记着他,这虽然未必是他生前渴望追求身后之名,但却是足以表明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这又让我想起1936年,一群自发起来的北大师生,惦念着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没一所房屋,依然两袖清风的老校长;于是用民间集资的方式,每人拿出一份微薄的数目,一起为他建造一所房屋。他们在给老校长的信中这样说:

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奉献的房屋,用做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这也可以看做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因为这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我们还希望先生的子孙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社会对于一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每次看到这一节,就忍不住掩卷叹息。那样的北大师生是难得的:北大人从来不会为强权威逼和铁腕而摧眉折腰,却不会忘记这样“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老人;更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今日的北大人还是当年的北大人,可是,像当年蔡先生那样的人今日又到哪里寻找得到呢?即使大家真的建造起那样一所房屋,作为“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又有谁可以像蔡先生一样无愧地接受?这样的惆怅,或许接近于唐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世纪到来,新旧的更替全不管世人的欢呼或拒斥。白云苍狗,世事如斯,一切都有在改变,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但总有一些东西,坚硬过于磐石、柔韧过于蒲苇的东西,还会长久地留驻在那里,不为时光所裹挟而去。在一些并不总是向前看的人看来,蔡元培这样的旧年人物,似乎就是一片让人驻足留恋的风景。
  蔡先生不是那种性格张扬的人,相反,在众多回忆文章中,他却是那种性格内敛、气色平和的人。在旗帜飘扬、激越地,喊着的人群中,你大概不会找到他。在我的想象中,他像是一颗树一样,谦卑、静默地立足于自己选择的地方,向下深深地扎着根。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他还在那里。与此同时,当年那些飘扬的旗帜或许已经褪色、破碎,那些激越的呐喊声也已经消失在空寂广袤的空气中。只有这样的树,依然坚守在原来的地方,扎根更深,树冠更大,让每一个走过树下享受到浓荫的人感念不止。鲁迅先生盛赞过“中国的脊梁”,“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蔡先生,却正当得起“脊梁”的称呼;有了蔡先生这样的脊梁,北大才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

23、在这篇文章中,蔡元培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4分)

24、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5分)

25、本文题为“凝望蔡元培”,其中“凝望”二字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6分)

23、答:①兼容并包的办学态度;②为国家为学术劳卒一生,两袖清风;③具有书生本色;④性格内敛,心气平和。

24、答:意指蔡元培培先生的品质已经深入人心,感人至深,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或改变。

25、答:①对蔡元培充满敬意。②对蔡元培给予高度的赞扬。③在崇敬蔡元培先生的同时,对现实进行审视和反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海 葬

尹全生

蔚蓝的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

──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

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

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

通风透亮的日子总荡漾着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粘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

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 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

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

“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那!”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

“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 ”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化了一个险恶的阴谋:

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

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

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 “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来,盯着阿根的脚跟。

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首先发话:“你, 往后不准再勾引我的鸽子!”

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

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

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

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一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去吧──”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呀──”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

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 老二、老三道:“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鸽子爷道:“我的鸽子,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风暴掩不住,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片蔚蓝的海、 蔚蓝的天。

海呀.....

20、小说开头两段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鸽子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22、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批判了渔民的迷信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20、答: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21、答: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老渔民。他收养了孤儿鸽子,对她倾注全部心血,一心只想让她过得幸福。但他又是愚昧迷信的,对于姓氏的忌讳,使他对于鸽子的恋情百般阻挠,甚至策划了一个不惜置阿根于死地的“阴谋”,然而,当面临生死关头,“爱”战胜了愚昧,他果断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原本要拆散的这对年轻人,而自己充满满足地葬身大海。可见,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的老渔民。

22、答: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歌颂人性的光辉。小说开头之所以把鸽子爷塑造成一个愚昧迷信,甚至有点可恶的老头,是为了欲扬先抑,当鸽子爷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原先所憎恨的人时,他身上的人性战胜了根深蒂固的愚昧,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在海的衬托下,三个老人的形象是高大而感人的。整篇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 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 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 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 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F.、 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1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消解文字”指的是因对丰富多彩的形式的要求而对文字内容的淡化,乃至取消。

B.、“眼花缭乱”指的是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迷失。

C.、“文化濡养”指的是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对一个人的气质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18、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的此句话的理解。

1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16、CF

解析:C项就是“典范性文本”,F项曲解原文,原文最后两行说的是要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7、BD

解析:B“眼花缭乱“指的是人们因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解读当今社会,从而形成的对社会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认识。D从“质”来看,主要应是指内容,而非形式。

18、答:对本民族文化精髓(2分)的整理继承与发扬光大(2分)。

19、答: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转移社会风气的需要;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5分,对二点得一分,对三点得四分,对四点得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 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13、这首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作分析。

14、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13、答:““然”和“暖”用得最好。“然”字写出了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两个字皆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郑鄂居住之地环境优美,抒发了作者对朋友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情。

 14、答:从“谷口”、 “涧花”、“暮雨”、“潭树”、“春云”、“ 檐峰”、“ 鹿群”、“ 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8-12题。(18分)

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及规卒时,妻年犹盛,而容色美。后董卓为相国,承其名,娉以辎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卓使傅奴侍者拨刀围之,而谓曰:“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妻知不免,乃立骂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君亲非期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后人图画,号曰“礼宗”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董卓为相国,承萁名    承:闻听

B.、跪自陈请,辞甚酸怆     辞:容貌

C.、卓使傅奴侍者悉拨刀围之   悉:全、都

D.、敢欲行非礼于尔君夫人邪   尔:你的

9、以下四句话与“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甚矣,汝之不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规的妻子擅长作文与书法。

B.、皇甫规去世时,其妻子还年轻,且容貌美丽,董卓以大量钱帛、车马、奴婢为聘礼,欲娶其为妻。

C.、面对残暴无道的董卓,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污名节,义正辞严大骂董卓,结果被董卓残暴杀害。

D.、皇甫规的妻子宁死不屈,骂贼就戮,为后世妇女树立了榜样,后人悬挂其图画,称她“礼宗”。

1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君 羌 胡 之 种 /毒害 天 下 犹 未 足 邪 /妾 之 先 人 /清 德 奕 世 /皇 甫 氏文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之成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

(2)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

8、B

9、B

10、D

11、 武 上 才/为 汉 忠 臣 /君 亲非 期 趣 使 走 吏 乎?

12、(1)译文: 我的权威政令,可以使四海随风而从,难道还不能让一个妇人听话吗? 

(2)译文:皇甫规的妻子向手里拿着刑具的人说:“为什么不打得重些,快点打死我就是对我的恩惠。”她最后被打死在车下。

5. A  6. A   7. A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关系。 ②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 ③长城的作用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 ④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 ⑤没有这一万里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A:④③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⑤① D:③①②⑤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唐代近体诗的兴起,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诗歌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近体诗的体式和技巧更臻于成熟和精致。 B: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这怎能不令人不惊叹! C: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竞技来教育人们,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D:一场辩论赛之后,他的队友不仅对他的超常发挥大加赞赏,而且就连他的对手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作文(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