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13.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15.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12.D E(承光殿的松柏疏密有致,与附近的建筑高低相称,但“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文中没有依据。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5分,对一项不给分。)
13.A(没有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3分)
14.不对。理由:①划线句具体介绍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假山,它们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②划线句紧承上文,用来说明“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③“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并非全段的中心句,只是为了引出郭熙关于画山的见解,所以它和划线句不是观点和论据的关系。(以上三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若答“对”,不给分。)
15.①参照绘画工笔细描的特点,在园林中的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方面精雕细刻,注重细节的完善。②参照山水画的画稿,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③参照中国画长卷的构图艺术,把园中的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游园观景时,景物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④参照绘画的构图艺术,使用对比、衬托等手法,使园林中的各种景物有宾有主,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相得益彰。⑤参照绘画的设色艺术,注重山石花木和建筑物的色彩相映相衬,以及景物本身色彩的调配,令人赏心悦目。(以上5点,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机械地照抄原句,答案与题目的角度不一致,即使四点全部覆盖到,只给2分。答案第1点依据第6段的一个相关句,第2点依据第7段的一个相关句,第3点依据第8段的一个相关句,第4点依据第7、8、9段的若干相关句,第5点依据第9段和第11段的若干相关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②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六则)
④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⑤舞榭歌台,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荀子《劝学》)
①惟见江心秋月白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草色入帘青 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分,每句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⑵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5.D(抛弃)
6.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却/于是;B.如果/像;D.因为/来。)
7.B(“土”,名词做状语。A项的“异”,C项的“善”,D项的“洁”,都是意动用法。)
8.A(“委以重任”错,洹水尉是很小的官,这是遭到李敬玄毁谤的结果。)
9.⑴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错1―2处扣1分,3―4处扣2分,5―6处扣3分,7―8处扣4分。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申”“商”之间断,不算错。)
⑵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振”“责”各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既”“改”各1分,全句大意1分。)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 。
A: 尽可能地减少各游览点的排队人数 B: 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现场表演,以增加利润 C: 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 D: 尽可能多地招徕顾客,希望他们再次来公园游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B: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世界留下耐人寻味的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的从“10”到“1”的倒计时数字,将给世人再一次留下不可思议的神话。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文学中,借屈原之名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家为数不少,提及屈原这位令人充满同情的诗人,往往使作家在身处坎坷之时顿将失意、挫折、忧愁幽思都涣然冰释了。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张家界的神仙池满布箭竹,景观兼有九寨沟和黄龙寺的特点,其中的金银滩更是奇特有趣。全滩一半呈金黄色,一半呈乳白色,平分秋色,互不相干。 D:为庆祝戏曲网的创办,我给网友展示一下我多年来对戏曲音像的一些收藏。或许这些东西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堆充满粉尘气息的过时之物,但我却认为烂船也有三斤铁,它们是我心中的财富。
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朋友们认为很有必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不同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注意得体)
(1)用激励的语气:
(2)用规劝的语气:
(3)用批评的语气:
(1)用激励的语气:不要泄气,你只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一定能够提升上去!
(2)用规劝的语气:你还是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吧,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
(3)用批评的语气:你成绩不好,是因为你的学习方法不当,你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凝望蔡元培
郑勇
蔡元培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北大同仁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和尊敬,也似乎说天下没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也没人称他为蔡校长。做北大校长也好、中央研究院院长也好、教育部长也好,总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一个国家有这么一个老成人,大家总觉得兴奋一点。何以这样?因为他是蔡先生。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可惜他过去在我们战乱时期中,到现在还没有个纪念碑。这回百年寿诞,大家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是应该的。
这是林语堂在蔡元培辞世27后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的一段话。文章题目就叫“想念蔡元培先生”。
以口为碑,所以蔡先生的事业会代代相传;以心为碑,所以蔡先生的精神才更感人至深;以文为碑,所以蔡先生的功德会寿于金石而不朽。不仅林语堂先生想起蔡先生时这么心悦诚服;每一个北大人,或许在他们的心中都会有这样类似的感情;不仅北大人,每一个熟悉近代史的人,对他都会有一份敬意。
近年来经常看到文章谈论北大和清华的差异,而立论者大多借批评一方来抬高另一方。其实,如果抛开地域之见,不难看出这两所同样盛极一时的大学,曾经有过相近的办学理念。不说西南联大的水__融,以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曾经以清华的校风产生过深远影响,几乎相当于蔡先生之熔铸北大的梅贻琦,就曾经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么一段话: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蔡先生已经去世五年了。从这里正可见出梅先生所认同并效法的蔡先生的眼光和胸怀,也可见蔡先生的大学之道不惟以北大一校一时起作用。
既不是北大出身,和蔡先生更没有一面之缘的学人金耀基就说:“蔡先生实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个学术界文化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与敬意。”
蔡先生去世那么多年后,还有那么人如此惦记着他,这虽然未必是他生前渴望追求身后之名,但却是足以表明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这又让我想起1936年,一群自发起来的北大师生,惦念着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没一所房屋,依然两袖清风的老校长;于是用民间集资的方式,每人拿出一份微薄的数目,一起为他建造一所房屋。他们在给老校长的信中这样说:
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奉献的房屋,用做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这也可以看做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因为这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我们还希望先生的子孙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社会对于一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每次看到这一节,就忍不住掩卷叹息。那样的北大师生是难得的:北大人从来不会为强权威逼和铁腕而摧眉折腰,却不会忘记这样“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老人;更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今日的北大人还是当年的北大人,可是,像当年蔡先生那样的人今日又到哪里寻找得到呢?即使大家真的建造起那样一所房屋,作为“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又有谁可以像蔡先生一样无愧地接受?这样的惆怅,或许接近于唐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世纪到来,新旧的更替全不管世人的欢呼或拒斥。白云苍狗,世事如斯,一切都有在改变,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但总有一些东西,坚硬过于磐石、柔韧过于蒲苇的东西,还会长久地留驻在那里,不为时光所裹挟而去。在一些并不总是向前看的人看来,蔡元培这样的旧年人物,似乎就是一片让人驻足留恋的风景。
蔡先生不是那种性格张扬的人,相反,在众多回忆文章中,他却是那种性格内敛、气色平和的人。在旗帜飘扬、激越地,喊着的人群中,你大概不会找到他。在我的想象中,他像是一颗树一样,谦卑、静默地立足于自己选择的地方,向下深深地扎着根。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他还在那里。与此同时,当年那些飘扬的旗帜或许已经褪色、破碎,那些激越的呐喊声也已经消失在空寂广袤的空气中。只有这样的树,依然坚守在原来的地方,扎根更深,树冠更大,让每一个走过树下享受到浓荫的人感念不止。鲁迅先生盛赞过“中国的脊梁”,“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蔡先生,却正当得起“脊梁”的称呼;有了蔡先生这样的脊梁,北大才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
23、在这篇文章中,蔡元培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大家“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4分)
24、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5分)
25、本文题为“凝望蔡元培”,其中“凝望”二字蕴含了作者哪些感情?(6分)
23、答:①兼容并包的办学态度;②为国家为学术劳卒一生,两袖清风;③具有书生本色;④性格内敛,心气平和。
24、答:意指蔡元培培先生的品质已经深入人心,感人至深,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或改变。
25、答:①对蔡元培充满敬意。②对蔡元培给予高度的赞扬。③在崇敬蔡元培先生的同时,对现实进行审视和反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海 葬
尹全生
蔚蓝的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和天的尽头,耸立着白得发亮的云山;白得发亮的云山下面,泊着一叶蓝灰色的帆。
是该撒网的水域了。海沉默着,船上的五个人也都沉默着。三个年迈的渔夫铁青着脸,在船舱里无声地抽烟;阿根和鸽子坐在船板上,互相用眼睛传递着惶惑。
──这次出海本来就不是打鱼,而是一场阴谋。
主谋是鸽子爷。鸽子是他五十岁那年捡来的。捡来了鸽子就没了鳏夫的孤独,却也捡来了数不清的艰辛。他用老渔夫多咸味儿的血汗养育他的心肝。为了鸽子少一声啼哭多一个笑脸加一件新衣,他曾被雷电的金鞭抽下大海,曾被黑鲨的尾鳍砍断肋骨......
鸽子十九岁了,是条美人鱼呢!
通风透亮的日子总荡漾着苍老的欢笑。可是,他渐渐发现鸽子再不像只小猫,整天围着他撒娇,却与阿根那小子粘乎上了!鸽子的变化使他目眩使他恐慌。十九年了,
他还从没想到过鸽子是会飞的。鸽子要是飞了,日子还叫什么日子? 而且,他眼里的阿根哪点能同鸽子比呢?而且,阿根又姓魏!
为此,他告诫,他劝说,他恳求......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鸽子总是羞红着脸说:“爷爷,这事您别管。”
阿根这狗崽子,真把我鸽子的心勾去了!这哪儿成这哪儿成!鸽子爷终于请来了老二、老三合计对策。在荒僻渔村的古老的小屋里,掩起门窗,点起蜡烛,倒上大碗烈酒,喝得眼睛血红。
“那狗崽子,要掏我的心那!”鸽子爷抹去两行浊泪。
“咱姓于,任他们成了,不是‘喂鱼’么? ”老二眼里燃着愤怒和恐慌。
“拆!”老三一拳砸在桌子上。
三个同胞兄弟捧着酒碗策化了一个险恶的阴谋:
让阿根相帮出海捕鱼,到深海逼他中断与鸽子的往来;他若是不从就朝海里推了,喂鱼!如果一旦事发蹲监砍头──三个老兄弟一同摔碎酒碗一同低吼:“值!”
宁静的海天,静穆的云帆。
鸽子爷长长喷出一口浓烟,那烟仿佛是从正生火的炉灶里涌出来的: “阿根,你小子下来。”
阿根仓皇不安地走进船舱,盯着鸽子爷的脚尖;鸽子轻手轻脚地跟进来,盯着阿根的脚跟。
海上骤然风起,船晃起来。鸽子爷首先发话:“你, 往后不准再勾引我的鸽子!”
阿根脸一红:“可我们......”
鸽子脚尖磨着脚尖:“......合得来。”
“你们姓氏相克!”
阿根、鸽子异口同声说:“我们不信命。”
涛起云涌,满海烧起了黑色的火焰,满天烧起了黑色的火焰。船被浪烧急了,窜上云端,又被云烧怕了,缩进浪谷。鸽子爷稳住身子,只冲阿根道:“你休想!”
仍是异口同声:“我们铁了心!”
老二、老三一拍大腿喝:“铁了心也得散!”
船猛地一栽,像要翻跟头。阿根一把抱住就要跌倒的鸽子。老渔夫们的眼被烤红了,跃身挺起,齐发一声喊:“喂鱼!”
骤雨嚎着泼着倾过来,雷电咆着闪着抽过来,海天啸着旋着碾过来!帆经不住威吓,勾结风暴,背叛了渔人,
把腰一弓,船尾便插进海里,船首便翘进云里......一排浪奸笑着撞进船舱。
老渔夫们中断了已近尾声的胁迫,一齐扑出船舱,用斧头、牙齿和老命折断了桅杆。而木质船体上被砸被撞被碾裂的道道口子,却是不能堵塞了。
阿根舍命从船舷上抢到仅剩的两个救生圈,一个塞给鸽子,一个递向鸽子爷。鸽子爷鼻子里喷出声恶气,夺过救生圈,递向老二、老三;老二、老三却推回来,风浪中喊:“哥呀,带鸽子──去吧──”
鸽子爷牛眼圆瞪,把四个人看了个遍,最后牛眼套住了阿根,青筋布满了额头。云在向下压,浪在往上涌;船在往下沉,血在朝上冒......猛然,救生圈套到了阿根脖子上;猛然,鸽子爷的声音盖住了风暴雷霆:“狗崽子!你要好好待我的鸽子呀──”
老二、老三也只是一刹那的惊愕。
三双枯手一同抹去两张嫩脸上的泪,三双枯手一同把两个跪着的人掀进了暴虐的大海,再喊一声:“回去吧!孩子──”
六道期望的光柱,把两个救生圈推向谁也看不见的生命的彼岸......之后一闭眼,随浪头跌进船舱,坦然封起舱门,在齐腰深的水里站着,打开酒葫芦......好来劲的老酒啊!
酒下了肚豪情就淹没了忧伤, 老二、老三道:“我们已经是儿女满堂的人了!”
鸽子爷道:“我的鸽子,有甜甜蜜蜜的日子啦!”
满足的笑,苍老的笑,豪迈的老渔夫的笑!──风暴掩不住,雷霆盖不住,海浪埋不住!虽然当风暴过后,这里只剩下那片蔚蓝的海、 蔚蓝的天。
海呀.....
20、小说开头两段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鸽子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22、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批判了渔民的迷信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20、答: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21、答: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老渔民。他收养了孤儿鸽子,对她倾注全部心血,一心只想让她过得幸福。但他又是愚昧迷信的,对于姓氏的忌讳,使他对于鸽子的恋情百般阻挠,甚至策划了一个不惜置阿根于死地的“阴谋”,然而,当面临生死关头,“爱”战胜了愚昧,他果断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原本要拆散的这对年轻人,而自己充满满足地葬身大海。可见,鸽子爷是一个虽然思想迷信守旧但善良、有爱心,果敢的的老渔民。
22、答: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歌颂人性的光辉。小说开头之所以把鸽子爷塑造成一个愚昧迷信,甚至有点可恶的老头,是为了欲扬先抑,当鸽子爷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原先所憎恨的人时,他身上的人性战胜了根深蒂固的愚昧,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在海的衬托下,三个老人的形象是高大而感人的。整篇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