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__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6、这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答:
17、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5分)
答:
18、本文是关于山区教育的,那么文章的标题“雨夜的红灯笼”能否换成“山区教育”?说明理由。(6分)
答:
16、设置悬念,欲扬先抑(1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1分),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2分)
17、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每点2分,全对5分)
18、能。(1分)林是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毅然在这个艰苦的地方援孝,而且是一待好多年。(1分)为了山村教育,他又回到山村,捐赠教学楼送来支教老师,增强山区教育的师资力量。(2分)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2分)
未能。(1分)林在山村待了好多年,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1分)林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三年后他也终于回来了。(2分)灯笼有引人前行、指引方向的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据昨天本报报道)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宏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样,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13、就奥运圣火一事,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是:(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登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5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4、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4分)
答:
15、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5分)
答:
12、答案CD。C项用的事例意在说明登峰危险大,必须慎重,而非告诉人们珍爱生命;D项是圣火登峰一直备受争议,而非提出才开始。
13、答案A。B项“奥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历史”;C项应是“近200人”而不是“200多人”;D项是“势必”而不是“可能”。
14、意为因政府行为(1分)而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分),表达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一事的极大担忧(2分)。
15、①现实困难,攀登珠峰不容有失。②圣火登珠峰是重大事件,应该力避争议。③,风险大,若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有悖人文奥运理念。④势必破坏珠峰的环境,有悖绿色奥运理念。(分析2分,观点3分)
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1)故不积跬步 无以成江海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3)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4)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一点1分)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1分)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2分)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1分)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1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2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1分)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5、答案C。(移:移送,传送)
6、答案B。A中的且均为“将”,B项分别为“的”和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因为”;D项均为“凭借”。
7、答案A。②⑥句不是原因。②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指高后,而非赵佗。
8、答案B。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9、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对2个得1分)
(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得分点:绝、会,句意各1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得分点:为、释,句意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磁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目点评:
三个人买饮料,所买的各不相同,这本是件普通小事,但放在高考考题中,就不是普通小事,就不仅仅是“饮料”问题,而是上纲上线的“人生哲理”问题。所以,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发现材料所隐含的哲理,而不能就事论事。饮料问题可以作为引题,可以先表明你的喜好选择,然后迅速转入正题,谈人生哲理。
接下来就各取所需,谈自己的选择。第一种买甜的,可以列为“享受生活”型;第二种买苦中带甜的,可以列为“先奋斗后享受”型或“在奋斗中享受”型;第三种买平淡的,可以列为“平淡生活”型。确定自己的选择后,就需要评价这种选择。不能只谈自己“要什么”,而不谈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的重点在于论述自己“为什么要”。比如对第一种,考生可以批评“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表扬这种人生态度,认为不管处在何种境遇,都带着享受的态度来活着,人生就会长久、有韧性、有滋有味。再比如对第三种,那就更好写了,可以表扬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无香、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
如果从整则材料的宏观角度来看,“生活是多样的”的立意也是可以的
下面是某校高三(2)班几位同学在毕业时和班主任畅谈友谊时,对“友谊”的不同表达,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两句运用比喻、结构相似、基本符合人物身份的句子。(6分)
班主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能照亮生命的每一站航程;
语文课代表说:
化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种超强的催化剂,能让不可调和的物质融为一体;
数学课代表说:
语文课代表说:友谊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诗歌,能让灰暗的心情变得亮丽;(2分)
数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道万能的公式,能化解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2分)
(要有比喻,结构相似,符合人物身份。)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小分子功能饮水对人体健康的三点主要作用。每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小分子功能饮水是指普通饮水经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使水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得到调节。功能水之所以能全面促进人体健康,其奥秘就在于它的水分子团小(5~7个水分子),重氢含量少,并含有多种有益于生命的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群。在普通饮水中,重氢含量多,水分子团大(10~13个);而功能水重氢含量少、水分子团小,其活性大、渗透力强、溶解性好,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运送和利用。功能水中含有的多种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群,在人体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激活作用,有的直接成为生物酶的活化中心,有的影响DNA的合成、复制。
① 调 节 生 命 活 动 生 理 功 能 ;
② 利 于 营 养 吸 收 运 送 利 用 ;
③ 有 助 于 人 体 生 化 反 应。
(本题①答出 “调节生命活动”或“调节生理功能”即可;②答出“利于营养吸收”即可;③答成“催化激活人体生化反应”也可,6分,1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天衣无缝
华山鹰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继续对我监督,如发现有此类现象,本局长将自动辞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W.局全体干部职工天天瞪起溜圆的眼珠,总想在W.局长身上找出点什么瑕疵来,但总是徒劳。人们看到,W.局长上班很准时,八时一到,W.局长准能在办公室找到;接人待物,他十分热情,人家来请示汇报什么事,他都是正襟危坐,侧耳细听;局里有什么工程,他还会请市纪委或监察局的同志到场监督。于是,人们对W.局长一直持好感,领导班子民意测验,数他的满意率最高。
过了一段时间,W.局长唯一的残疾儿子在市里一家残联办的企业找到了工作,那家企业的D.厂长想把老婆安排到W.局,被W.局长一口回绝,说我的儿子进你厂,是通过残联考试择优录用的,你老婆调过来,我不就说不清了吗?话说到这个份上,D.厂长不吱声了。
W.局长的儿子结婚了,但妻子是个待业青年,时间长了,经济上就有点紧张,儿媳妇常缠着W.局长要安排工作,如果办不到,就跟你儿子离婚算了。W.局长想,儿子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一个女人,我还靠他们传宗接代呢。如果离了,再去找,容易么?W.局长的夫人也不断吹枕头风,看在儿子的份上,你想想办法吧……
W.局长很不情愿地跑了几个单位,哪个单位也不想多要人。他想,既然D.厂长有求于我,我何不跟他再合计合计。
一连几天,W.局长闭门谢客,叫办公室主任挡架,说是本领导正在筹谋本局大计,请勿打扰。一天,W.局长主持召开领导会议,说是研究人事问题。W.局长说,本局汽车到修理厂的修理费用每年就高达十余万元,现在我发现C.单位有一位好修理工E.,如果能要来,我们自己办个修理厂,一年节约个五六万元是不成问题的,看各位有何意见。几个副职听W.局长一说,既能产生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此人又不是W.局长的亲戚,何乐而不为呢?这样,E.很顺利地来到W.局长的单位上班了,而且工作很积极,有事无事修理厂总是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过不多久,W.局长的儿媳妇也找到了工作,是到C.单位去了。
晚上,W.局长跟夫人说,这件事我做得天衣无缝,等几个副职以后慢慢发现时,木已成舟了……
又过了几天,W.局长听到本局开始传播一条消息:W.局长的儿媳妇是靠等价交换找到工作的!W.局长大惊,心想,几个副职都不在家,有去省城学习的,有去住院的,有去下乡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漏风。不过,这天衣这么快就有了缝,事情真蹊跷。
又是晚上,W.局长跟夫人谈蹊跷之事,夫人笑道,你儿媳妇怀孕了,嘴馋,在C.厂中午就餐时,为了多吃几块酸萝卜,被老炊逗弄一番,她就跟那食堂里的大师傅说了调动之事……
事后,人们发现,修理工E.是D.厂长的小舅子,而C.厂的厂长则是E.的老爸。后来,E.在W.局长的单位修坏了发动机,W.局长又将他调到了办公室打杂。
以后,大会小会W.局长再也不吹嘘了。他只是偷着乐,有孙子了。
16.“天衣无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世上真有无缝的天衣吗?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4分)
17.“以后,大会小会W.局长再也不吹嘘了。他只是偷着乐,有孙子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18.“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是人们对小小说的精辟评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16.(4分)【答案示例】 (1)“天衣无缝”指w局长认为他为儿媳找到工作的事安排得非常巧妙,不露痕迹。无人知晓,即使有人发现也已晚了。(2分)(2)世上没有无缝的天衣,事实的真相还是很快被别人知道了,而消息的透露者是儿媳本人。(2分)
【解题探究】 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要细读文章,找准信息点并概述清楚。所谓的“天衣无缝”只是w局长的一厢情愿而已,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7.(5分)【答案示例】 ①结束全文,照应开头,使首尾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2分)。②深化主旨,点出此人是个伪君子。(3分) l
【解题探究】 此类试题往往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18.(6分)【答案示例】所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指从生活中得一件小事出发,去阐释颇有哲理、发人深思得问题。(或:在较短得篇幅中展示深刻的思想内涵)(2分)。本文通过某局长为儿媳“巧妙”安排工作的故事(2分)。揭露了社会上某些官员变着花样以谋私的社会现象(2分)。(意对即可)
【解题探究】 概括小说的主题,要从小说的内容和主要情节上分析,这篇小小说讽刺的是某些官员言行不一、变相以权谋私的 社会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吏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2.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的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E.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取法韩愈,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
13.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明清两代的古文家则是发扬了宋代古文开创的新散文传统而取得一定成就的。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14.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1分)有什么作用?(3分)
15.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4 分)
12.BE(B项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非韩愈柳宗元开创,E项宋代古文家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13.C.(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14.①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1分)②照应上文(1分)“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1分)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1分)
15.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