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3) ,凝绝不通声渐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

【参考答案】(1)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每空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2)说说作者在下阙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廖廖数笔,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每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2)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答对表达技巧得2分,赏析部分占2分)

5.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备:完备,全面。

6.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C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靠;B. 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D.代词,这样的/代词,他的。

7.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③⑤不在作者提倡的五种方法之列。

8.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学习龙逢、比干他们的忠心,但是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苏秦、张仪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

9.10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1)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1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 每对4处得1分)

(2)①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

(“与”译为“赞成”,1分;“少”译为“贬低”,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

②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

(译对“百一”、“十九”得1分;“说”译为“游说”,1分;译对句子大意得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历史呼唤我们铭记,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情怀,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聆听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或套做。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壮龙2月10日在北京宣布,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请你根据此图介绍其构成要素及里寓意。(6分)

答:(1)构成要素:

(2)寓意:

构成要素:一轮圆月,一双脚印,一条巨龙,一群鸽子。(2分)

寓意: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中国人对月球探测的梦想。

一条巨龙飞起,象征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

一群和平鸽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答对一个寓意2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 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 路矿学堂毕业。

19、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精神与品格?(4分)

答:

20、请从表现看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9)两段文字。(5分)

答:

21、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6分)

答:

19、沉默寡言,(1分)勤奋刻苦,追求知识,(1分)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2分)

20、第(4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

   第(9)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识时的兴奋与喜悦。(每段2分,全对5分)

21、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2分)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2分)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2分)(抄原文的恰当内容也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__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6、这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答:

17、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5分)

答:

18、本文是关于山区教育的,那么文章的标题“雨夜的红灯笼”能否换成“山区教育”?说明理由。(6分)

答:

16、设置悬念,欲扬先抑(1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1分),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2分)

17、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每点2分,全对5分)

18、能。(1分)林是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毅然在这个艰苦的地方援孝,而且是一待好多年。(1分)为了山村教育,他又回到山村,捐赠教学楼送来支教老师,增强山区教育的师资力量。(2分)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2分)

   未能。(1分)林在山村待了好多年,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1分)林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三年后他也终于回来了。(2分)灯笼有引人前行、指引方向的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据昨天本报报道)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宏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样,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13、就奥运圣火一事,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是:(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登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5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4、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的含义。(4分)

答:

15、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5分)

答:

12、答案CD。C项用的事例意在说明登峰危险大,必须慎重,而非告诉人们珍爱生命;D项是圣火登峰一直备受争议,而非提出才开始。

13、答案A。B项“奥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历史”;C项应是“近200人”而不是“200多人”;D项是“势必”而不是“可能”。

14、意为因政府行为(1分)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分),表达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一事的极大担忧(2分)。

15、①现实困难,攀登珠峰不容有失。②圣火登珠峰是重大事件,应该力避争议。③,风险大,若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有悖人文奥运理念。④势必破坏珠峰的环境,有悖绿色奥运理念。(分析2分,观点3分)

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1)故不积跬步    无以成江海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3)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4)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一点1分)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1分)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2分)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1分)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1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2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1分)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