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D 6.C 7.C 8.C
9.(1)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2)①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高、厚、“使”后面补“之”,各1分)
②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 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懂得平衡的真谛。①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博物馆。②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③博物馆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非常漂亮。④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⑤萨班哲洞悉世事沧桑,彻悟了人生三味。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⑤①③④② D:④⑤②①③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成瘾患者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其后果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 B:由于三鹿奶粉属于低端品牌,食用者大多是农村婴幼儿,因此,国务院宣布对因服用三鹿牌奶粉而患结石病的患儿实行免费治疗。 C: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形势挑战。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008年11月7日上午9时左右,青岛一名骑马上班的男青年被110民警拦住。“马路马路为什么不能骑马上路?”男青年被拦住后有些愤愤不平。然后,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马背上,一手扯着缰绳,另一只手不停地拨打着电话,对身后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视而不见。围观的市民对男青年的做法不赞一词,纷纷指责他骑马上下班是“搞噱头”、“哗众取宠”、“威胁交通安全”。可也一些年轻人则认为男青年的行为很酷,也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
A: 愤愤不平 B: 悠然自得 C: 视而不见 D: 不赞一词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佛经里有许多语录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比如“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这条语录,就给人很多启迪。
要求:从上述佛经语录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脱离这条佛经语录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略
为号召学生阅读名著,某学生会将开展一次校内名著阅读讨论会,假如你将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并发言,请你为这次活动准备一则简短的发言。要求:联系你阅读过的名著,谈谈阅读名著的好处。观点鲜明,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80字以上。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修辞、鲜明、连贯、得体等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同学们,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排比)。我们可以从《论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在古今中外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比喻)!
【评分标准】①开头称呼1分;②观点鲜明,能联系读过的名著,讲明阅读名著的好处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三甲运载火箭送入绕地轨道,然后要在这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约7天,做三次大的轨道运动,在获得足够的速度后,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卫星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飞行114小时后到达近月点。此时,卫星要进行减速制动,以让月球捕获探
测器。随后要进行三次近月制动,让“嫦娥一号”最终变为环月飞行的圆轨道卫星。

(1)第一阶段:(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不超过15个字)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参考答案】(1)在绕地轨道不断加速 (2)沿奔月轨道飞向月球 (3)制动减速后入轨绕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萝卜花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肉,土豆丝炒猪肉。
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炒,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定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花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小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互相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算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6.文章用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穿着打扮,有何作用?(4分)
17.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分)
18.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6分)
16.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作用有两个方面:①女人的穿着打扮,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洁净,“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并且不断更换围裙和袖套;其次是有亮色,“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说明女人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②为下文写女人在困境中挑起家庭重担,不怨天尤人,坚强面对现实,笑对生活作铺垫。
【试题解析】要正确作答此题,首先要找出文章第三段描写女人的穿着打扮的句子,比如“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这样的句子写出了女人的性格特点。详细描写女人的穿着,自然为后文写女人的故事展现其精神品质作铺垫。
17.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文中的女人是一个美丽温婉、勤劳善良、富有智慧、健全隐忍、热爱生活的妻子形象。具体如下:①美丽温婉。“皮肤白皙”,衣着干净,始终微笑面对顾客,例“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②勤劳善良。女人首先是在小巷子摆摊,后来攒了钱,出入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把丈夫照顾得气色很好,把酒店打理得井井有条;③富有智慧。用勤劳的双手雕刻出美丽的萝卜花,使之成为经营的特色;④坚强隐忍。面对家庭的不幸,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从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奋斗,改变生活现状;⑤热爱生活。懂得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感。
【试题解析】女人的形象先通过其穿着打扮勾勒,再通过她在盘中放置萝卜花及她的故事展开,塑造出这个坚强、智慧、热爱生活的形象。
18.6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①“萝卜花”是小说的线索。一朵朵美丽的萝卜花贯穿全文,也开在了读者的心中,使小说呈现出淡雅、诗意的审美境界。
②“萝卜花”烘托了女人美丽的形象――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魅力的内心,是女人美好精神的化身,体现了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人也正是在它的帮助和鼓舞之下才有了挑起生活重担的勇气和力量。
③“萝卜花”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普通人的生活是不会天上掉馅饼的,唯有追求与抗争,才能战胜苦难,改变生活。
【试题解析】萝卜花贯穿全文,也和女人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关键要抓住“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西施亡吴之谜
金性尧
吴王夫差是一个__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太宰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中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__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声,摇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选自1998年9月27日《文汇报》)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不同意西施灭吴之说。
B.作者认可“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的说法,因为这是人所公认的事实。
C.“美女__”的女祸论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脱罪责的托辞。
D.史学界、文学界争相研究、撰写“进美女”的文章与小说,是重视女性的一种表现,因而值得提倡。
E.作者认为吴王成为__之君,是由于越王勾践是个阴谋家,更由于吴王自己的弱点。
13.“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在文中所要表述的意思是
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
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
C.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
D.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
14.第一自然段“夫差的致使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一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其含义有哪些。
15.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是什么?分条列举。
12.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参考答案】B、D
【试题解析】B项,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见C;D项,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13.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结合全文内容,侧重对女祸论的讨论。
14.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①对从楚国逃到吴国的太宰丧失警觉,让其与勾践安然存在,并做了高官,以致因此而使吴国灭亡。②接受美女的不是夫差,是太宰,因此,西施亡吴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试题解析】从表层义和深层义的角度理解,表层义在于对“卧榻之侧的强敌”的理解,深层义应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
15.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①在《国语》和《史记》中没有记载西施的文字。②《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的话,也不能作为吴人痛恨西施亡吴,所以把她沉于水中的证据。③《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完全是小说家笔法,不足为信。④《墨子问诂》“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的话,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的,《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试题解析】文中2-5段分别从四个角度阐述自己不同意“西施灭吴”的原因,要求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全面概括。
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辛弃疾《破阵子》
(3) ,凝绝不通声渐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
【参考答案】(1)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每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