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小诗的深情
诗,不能写得太长(叙事诗除外),正如一个人:哭,不能哭一天;笑,也难得笑几日。诗太长,情就会涩,泥,难免做作,有无病之呻吟。所以,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一往情深。因境而生情,自然真挚,率性坦然,给人一种感受,一种激发。应当经典传世。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写梁任公(梁启超)讲诗:“这四句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这四句十六个字的短诗,就是《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渡)河而死,将(其)奈公何。
《乐府诗集-解题》引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清早驾船摆渡。见一白发男子狂乱地冲进河里,想涉水而过,其妻紧随其后想劝阻他,结果没来得及,男子竟溺死。其妻就于河边弹奏箜篌凭吊丈夫,边弹边唱了这首诗。“公无渡河”,呼告、劝阻;“公竟渡河”,无效而之无奈;“堕河而死”,愧悔而伤痛;“将奈公何”,进入极度的悲恸和绝望。在那样的社会里,男人是“天”,天已塌下,如何存活?更何况还有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誓的彻底毁灭?于是,女子曲罢,投水而尽,与夫同命。霍里子高回到家中,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丽玉,丽玉为之悲伤,遂作《箜篌引》。人琴已亡,但一曲《箜篌引》将那凄绝之情留了下来。一首小诗,几个字的简单组合,竟表现了一种涛叠浪涌般的情感,让人读之潸然。
垓下被围,项羽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歌罢,虞姬拔剑自刎。项羽,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竟救不了自己的良马和美人。可他这慷慨悲凉的一曲浩歌,却演绎了一出英雄、美人的壮烈悲剧。项羽表现的是一种撼天动地的英雄末路之悲,而虞姬则呈现出一种感酬知己的“玉碎”之美。美人玉殒,芳名与伤悲同融,老百姓对于虞姬的这种深情念念不忘,于是赋之以形,认为“虞美人”这种花,竟是虞姬的灵魂所化,以手触之则“舞且动”,或“人或抵掌歌《虞美人》曲,即叶动如舞。”,于是就有人写诗吊虞姬曰:“精魂夜逐剑光飞,英雄化为原上草。”
一首《垓下歌》情动天地,使男子汉热血沸腾,叹英雄气短;使弱女子,情之所钟,香魂化瑶草。可谓情深之至矣。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想邀请周作人出山,做伪教育总署督办。消息传开,远在伦敦的胡适就写了一首短诗,以诗代简,寄语周作人:“臧辉(胡适的化名)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庵(周作人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乍一读,平淡近乎“打油”。细一品,“只为智者识得轻与重”规劝之意甚恳,叛国,罪莫大焉,“知堂老人”,该这样做吗?“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对“智者”提忠告,思虑再三,踌躇再四,殷殷关切之情甚重。可惜的是,周作人最终没有听胡适的规劝――“一杖天南行”了。因此,“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就在他的《负暄琐话》中,拿周作人和北宋宰相吕端作比较:宋太宗评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而周作人则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
由此可见,诗不必过长,小诗浓情,自可感人。读词的人,大多喜欢五代、北宋前期的词,何也?因此时之词,以小令为主,虽短,却言语平实自然,且用情深厚,感人至深。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诗太长,就会显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B.、诗歌如果能有浓厚的情感,即使是简单的几个字的组合,也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C.、老百姓感于虞姬的美与悲剧性的命运,给一种花取名为“虞美人”。
D.、胡适写信给周作人的目的,是为了劝他“一杖天南行”。
E.、吕端和周作人都有糊涂之处,两人都是反面人物。
F.、五代,北宋前期的词大受人们的欢迎,主要是因其感情深厚,语言平实自然。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诗只要有深厚的感情,语言浅显些,篇幅短一些都无妨”的观点的是(3分)
A.、崔豹的《古今注》中的《箜篌引》;
B.、项羽的《垓下歌》;
C.、张中行的《负暄琐话》;
D.、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伦敦的胡适写给周作人的一首短诗。
14、从全文来看,本文采用了哪种结构方式,请作具体说明。(4分)
15、作者打了个比方:正如一个人,哭,不能哭一天;笑,也难得笑几日。这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这个比喻是否恰当?(5分)
12、B、F(A、绝对化了,没注意原文的“难免”。 C、是因为被她感酬知己的“玉碎”之美感动。D、是劝他“不要”南天行。E、吕端是正面形象,是用来与周作人作对比的。)(6分)
13、C(用来说明周作人的人品)
14、本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1分)开头先提出全文的中心: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然后从短诗分别表现出凄绝之情、慷慨悲凉之感、规劝之意三个层次对其作用展开论述。(2分)最后又用一段点出中心,呼应文首:诗不必过长,小诗浓情,自可感人。(1分)
15、观点是: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1分)
第二问可以从肯定或否定两个角度来回答,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观点1分,分析3分,其中举例说明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
(《鱼我所欲也》)
(1)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2)羽扇纶巾 强虏灰飞烟灭 (3)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秦淮杂诗
柳宗元 王士
宦情羁思共凄凄, 年来肠断秣陵舟,
春半如秋意转迷。 梦绕秦淮水上楼。
山城过雨百花尽, 十日雨丝风片里,
榕叶满庭莺乱啼。 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王士,清初诗人,在明代渡过童年,祖父、父亲都入清不仕。秣陵:今南京。
(1)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差别。(3分)
(1)答:承上启下。(1分)“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春半如秋意”引出下面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分)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1分)
(2)答: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1分)。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 1分)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昔盛今衰之感(或今不如昔的吊古怀旧之情)。(1分)
5. C(“不忍其亲”的“亲”指父母双亲)
6. C(以:用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A其:死者,代词/表示猜测的语气副词,可以翻译为“大概”。B而:但,表转折/表修饰。D且:将要,副词/况且,连词。)
7. C(①是养生 ③是死后的要求 ⑥是祁侯的话)
8. C (3分)
9.(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3分)
(2)①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遗制:流传下来的制度 独守:拘泥 察:好好考虑)(3分)
②现在浪费财物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隔至:阻止回到该去的地方 重惑:双重的糊涂)(3分)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裸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双亲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2008年5月8日这一天,藏汉火炬手在世界之巅共同举起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圣火,这不仅奏响了中国国力强大、民族团结、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而且彰显了西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今天中午,张晓琳要去机场接几年没见的父母亲,走之前得给孩子把午饭做好。她蒸好了米饭,炒了两个孩子爱吃的菜,煲了一锅汤,留了一张字条,就匆匆去了机场。 D:世人对伊朗核问题之所以倍加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涉及核扩散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还在于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好,会冲击世界的石油供应,危及能源安全。
请以“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者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 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这使我颇感__,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19.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4分)
20.联系全文,概括作者邂逅霍金前后的情感发展过程。(5分)
21.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19.①分两条回答。a.他生活的时代能提供给他改变命运的物质条件。(2分)
b.时代尊重他个人的价值,(剑桥)能给他平静的生活。(2分)
(要点一:扣住物质方面,如:物质条件、高科技;要点二:扣住人文方面,如:时代尊重他的价值,良好的人际环境。意思对即可。)
20.未见霍金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见到霍金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回味思考后,为之庆幸(“敬意”、“震撼”、“为之庆幸”三个要点各1分,时间2分)(5分)
21.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均可。①社会心态的浮躁;②对人才的不尊重;③对科学的亵渎;④对科学家的不尊重。(如有其他看法,合情合理即可)(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永恒的母亲
三毛
①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 ?”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到欧洲探望荷西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碎心的旅行。荷西的意外死亡,使得父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在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的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11)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12)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6.第②③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广度”,比任何一本哲学书籍都更周全?(5分)
18.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有什么看法?(6分)
16.对比衬托。与后文写体会理解母亲博大、深沉的爱形成对比,表达出深深的忏悔和自责;(2分)写自己年幼无知衬托出母亲对家人的爱的深沉、真挚,进而刻画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2分)
17(1)母亲是真正了解人生的人。在她看来,并不是自己活得有意义就是好的,而是把个人的生命、生活与家人的幸福安危联系在一起。(2分)(2)母亲是真正饱经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她平静安详的面对并接受人生的一切坎坷与沧桑,毫无怨言,不求回报,将自我融入家庭,融入“母亲”的责任,让全家人都幸福快乐(2分)(3)母亲以深厚、质朴又博大的爱来面对生命,深刻而又朴素的诠释了人生和生命。(1分)(意思对就可以)
18、(共6分) 形象:(4分)
(1)内心平静恬淡安详的一位普通家庭妇女。
(2)对家人充满深爱,为家人操劳一生。
(3)具有牺牲精神和正直坚韧刚强的品质。
(4)乐于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平凡而伟大。
看法(示例)母亲的爱和牺牲精神令人赞佩,但也应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开放型试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是建立并运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代的“信用”与古代的“信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古代人的信诺是一种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而现代人的信用制度则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由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互惠制度。古代的信诺只是涉及到少数人的事情,而现代信用制度则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古代人是否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的益或损;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现代信用制度具有加快资金周转、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对个人来说,具有化困难于无形、集众力于一身的社会促进功能。就拿信用贷款来说吧,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不借贷就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中国不少的知名企业家都是靠借贷起家的。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现代人应该变信贷负担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变信贷压力为坚决履行信用的动力。
社会人群相互的信任关系是推行现代信用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发展信用制度的基础。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黏合剂,否则就没有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或可靠的朋友。具有信任特质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更容易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助力,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目前国内不少人对信用制度还不太适应,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就是一例。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它的需求量其实很大,可是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以季、年为基础的自然平衡原则,即便是采用国家贴息的形式,在一些学生家长看来也是“寅吃卯粮”,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自然被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视为畏途。虽然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是鉴于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的考虑,在助学贷款实施伊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立刻接受“未工作,先负债”的理念,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这些都影响了信用制度全面有效的推行。
12.文章论述了现代的“信用”和古代的“信诺”,对此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是从现代信用制度和古代信诺哲学的产生原因、涉及范围、奖惩办法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的区别的。
B.“区别在于一个‘用’字”的意思是说:“信用”不仅体现了古代的“信守承诺”,而且突出了“信”在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
C.古代的“信诺”讲的是道德品质和人格操守,强调“义”;现代的“信用”只讲经济上的互惠,强调“利”;二者是对立的。
D.现代的“信用”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古代的“信诺”仅是一种哲学理念,它们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无关。
E.古代的信诺只跟少数人有关,现代信用制度则跟绝大多数人有关。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但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尚无法接受。
B.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信用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
C.现代人要具有信任特质,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
D.现代人不守信诺,法律条件又不完善,再加上千百年旧观念的束缚,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
14.怎样理解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明的阐述。(4分)
15.“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受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并予以简要说明。(4分)
12.B E
13.C
14.答案: 信贷者能够通过借贷解决资金的短缺进而抓住发展的机遇(2分),因此信用贷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1分)而是一种为实现人生目标所作的投资。(1分)
15. 答案: 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观念的滞后(落后)。(2分)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自然平衡原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1分)而客观条件也使得一些学生还不能接受新的消费理念。(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