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对与回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60分)写作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上海、宁夏、云南、重庆等10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张国民说,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左右,8级以上1-2次。中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1)从第二段中提取3个关键词: 、 、
(2)概括汶川地震在我国地震带上的具体位置:
(1)浅源地震、发震频率、地震能(3分)(2)南北地震带的龙门山地震带(3分)
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6分)
(1)在商场的广告里: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3)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1)届时欢迎惠顾 (2)届时恭请光临(3)到时不能不来啊
实用类文本阅读
直上九霄揽明月
一舞衣袖,西昌城内,“嫦娥”翩翩启程,飞向遥远月宫。流传千年的传说,这一刻变为现实。
飞天的嫦娥
映衬着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组成一幅美妙图景。
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搭架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18时05分04秒,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的熊熊火焰,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飞向浩瀚太空。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此时,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尽管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但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
18时30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报告,星箭成功分离。紧接着,经过测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控制中心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骄傲的嫦娥
只用了3年,就托举着自主创新的嫦娥进入太空。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据报道,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而据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从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初正式立项,到现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人用了3年时间,就托举着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
节约的嫦娥
14亿元的花费,仅相当于修14公里高速路。
栾恩杰还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立项。
栾恩杰介绍说,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发射,总共用了3年半时间;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修建14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中国探月工程以好、快、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诗意的嫦娥
从“探月”改为“嫦娥”,还选在“月亮之城”。
“这颗卫星最初叫‘探月一号’,后来改为‘嫦娥一号’这个诗意的名字。”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嫦娥’从‘月亮城’升起,这本身不就是件富有诗意的事情吗?”
神话传说和古典诗词中,“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宫”,常常是代表着思念、爱慕等美好情感的意象。而且在“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人们把美丽勤劳的彝家女子比作“月亮的女儿”。
19.这则新闻选用了四个小标题,请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20.简要分析“骄傲的嫦娥”这一部分的写作特色。(4分)
21.你认为中国首个探月卫星用“嫦娥一号”命名恰当吗?为什么?(5分)
19.(1)四个小标题概括了“嫦娥一号”从发射、研制到取名的全过程,具有概括内容的作用。
(2)小标题用凝练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我国科学家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资金研制出“嫦娥一号”的壮举。
(3)每个小标题都由五字短语构成,这些小标题充分体现了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特点。
20.答:(1)列数字增加说服力:中国航天人仅用3年时间就使中国的卫星从距离地球8万公里以内上升到整整38万公里,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作对比增强说服力:从前苏联、美苏欧日与中国用了3年时间,证明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是中国人的骄傲。(每点2 分,共4分)
21.答:恰当。(1分)“嫦娥”是月亮女神,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代表着他们想探求月亮奥秘的美好愿望,用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表明了我国人民探月的美好愿望的实现;(2分)而且“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被称为“月亮城”,“嫦娥”在西昌起飞,显得富有诗情画意。(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遗憾。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就算是拿来盖猪圈恐怕也不牢靠。而且砖色深浅驳杂,是杂交母猪生出了一窝五花仔――莫不是要给炮兵们盖迷彩工事?
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我只得吞下这口苦水,只得权宜变通,吩咐工匠们拿这些砖去建围墙,或者铺路,或者垫沟。
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比如穷人爱上了富人的红砖之时,富人倒爱上了穷人的青砖;穷人吃上富人的鱼肉之时,富人倒是点上了野菜;穷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之时,富人倒是兴冲冲盯上了布鞋……市场正在重新分配趣味与习俗,让穷人与富人在美学上交换场地。
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子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节选自《山南水北》)
1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偏爱青砖?请分点归纳。(6分)
17.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义:(4分)
⑴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18.在作者看来,造成“怀旧的成本”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降低怀旧的成本?请结合文章就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5分)
16.答:①记忆中的吊脚楼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②青砖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材料③青砖的色调与中国传统文化清远、淡雅的意境协调一致。(每点2分)
17.⑴答:①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留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记②现代人可以通过青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2分)
⑵答:①中华民族是在传统文化的养育下发展起来的②现代人正在失去固有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孤儿。
18.答:原因:现代经济狂潮冲击下,现代人忽视并失掉了许多文化传统;商品经济与文化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日益贵族化、商品化。(2分)
怎样降低:从制度上、财政上保护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建筑遗存、传统工艺;规范文物市场,减少文物流失;在走向富裕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的审美取向,培育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小诗的深情
诗,不能写得太长(叙事诗除外),正如一个人:哭,不能哭一天;笑,也难得笑几日。诗太长,情就会涩,泥,难免做作,有无病之呻吟。所以,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一往情深。因境而生情,自然真挚,率性坦然,给人一种感受,一种激发。应当经典传世。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写梁任公(梁启超)讲诗:“这四句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这四句十六个字的短诗,就是《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渡)河而死,将(其)奈公何。
《乐府诗集-解题》引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清早驾船摆渡。见一白发男子狂乱地冲进河里,想涉水而过,其妻紧随其后想劝阻他,结果没来得及,男子竟溺死。其妻就于河边弹奏箜篌凭吊丈夫,边弹边唱了这首诗。“公无渡河”,呼告、劝阻;“公竟渡河”,无效而之无奈;“堕河而死”,愧悔而伤痛;“将奈公何”,进入极度的悲恸和绝望。在那样的社会里,男人是“天”,天已塌下,如何存活?更何况还有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誓的彻底毁灭?于是,女子曲罢,投水而尽,与夫同命。霍里子高回到家中,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丽玉,丽玉为之悲伤,遂作《箜篌引》。人琴已亡,但一曲《箜篌引》将那凄绝之情留了下来。一首小诗,几个字的简单组合,竟表现了一种涛叠浪涌般的情感,让人读之潸然。
垓下被围,项羽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歌罢,虞姬拔剑自刎。项羽,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竟救不了自己的良马和美人。可他这慷慨悲凉的一曲浩歌,却演绎了一出英雄、美人的壮烈悲剧。项羽表现的是一种撼天动地的英雄末路之悲,而虞姬则呈现出一种感酬知己的“玉碎”之美。美人玉殒,芳名与伤悲同融,老百姓对于虞姬的这种深情念念不忘,于是赋之以形,认为“虞美人”这种花,竟是虞姬的灵魂所化,以手触之则“舞且动”,或“人或抵掌歌《虞美人》曲,即叶动如舞。”,于是就有人写诗吊虞姬曰:“精魂夜逐剑光飞,英雄化为原上草。”
一首《垓下歌》情动天地,使男子汉热血沸腾,叹英雄气短;使弱女子,情之所钟,香魂化瑶草。可谓情深之至矣。
日本人占领北平后,想邀请周作人出山,做伪教育总署督办。消息传开,远在伦敦的胡适就写了一首短诗,以诗代简,寄语周作人:“臧辉(胡适的化名)先生昨夜做一个梦,梦见苦雨庵(周作人的书斋名)中吃茶的老僧,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用诗的形式劝勉。乍一读,平淡近乎“打油”。细一品,“只为智者识得轻与重”规劝之意甚恳,叛国,罪莫大焉,“知堂老人”,该这样做吗?“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对“智者”提忠告,思虑再三,踌躇再四,殷殷关切之情甚重。可惜的是,周作人最终没有听胡适的规劝――“一杖天南行”了。因此,“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就在他的《负暄琐话》中,拿周作人和北宋宰相吕端作比较:宋太宗评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而周作人则是“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
由此可见,诗不必过长,小诗浓情,自可感人。读词的人,大多喜欢五代、北宋前期的词,何也?因此时之词,以小令为主,虽短,却言语平实自然,且用情深厚,感人至深。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诗太长,就会显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B.、诗歌如果能有浓厚的情感,即使是简单的几个字的组合,也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C.、老百姓感于虞姬的美与悲剧性的命运,给一种花取名为“虞美人”。
D.、胡适写信给周作人的目的,是为了劝他“一杖天南行”。
E.、吕端和周作人都有糊涂之处,两人都是反面人物。
F.、五代,北宋前期的词大受人们的欢迎,主要是因其感情深厚,语言平实自然。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诗只要有深厚的感情,语言浅显些,篇幅短一些都无妨”的观点的是(3分)
A.、崔豹的《古今注》中的《箜篌引》;
B.、项羽的《垓下歌》;
C.、张中行的《负暄琐话》;
D.、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伦敦的胡适写给周作人的一首短诗。
14、从全文来看,本文采用了哪种结构方式,请作具体说明。(4分)
15、作者打了个比方:正如一个人,哭,不能哭一天;笑,也难得笑几日。这是为了论述什么观点?这个比喻是否恰当?(5分)
12、B、F(A、绝对化了,没注意原文的“难免”。 C、是因为被她感酬知己的“玉碎”之美感动。D、是劝他“不要”南天行。E、吕端是正面形象,是用来与周作人作对比的。)(6分)
13、C(用来说明周作人的人品)
14、本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1分)开头先提出全文的中心: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然后从短诗分别表现出凄绝之情、慷慨悲凉之感、规劝之意三个层次对其作用展开论述。(2分)最后又用一段点出中心,呼应文首:诗不必过长,小诗浓情,自可感人。(1分)
15、观点是:好的诗,应当是文短而情浓。(1分)
第二问可以从肯定或否定两个角度来回答,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观点1分,分析3分,其中举例说明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
(《鱼我所欲也》)
(1)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2)羽扇纶巾 强虏灰飞烟灭 (3)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秦淮杂诗
柳宗元 王士
宦情羁思共凄凄, 年来肠断秣陵舟,
春半如秋意转迷。 梦绕秦淮水上楼。
山城过雨百花尽, 十日雨丝风片里,
榕叶满庭莺乱啼。 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王士,清初诗人,在明代渡过童年,祖父、父亲都入清不仕。秣陵:今南京。
(1)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差别。(3分)
(1)答:承上启下。(1分)“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春半如秋意”引出下面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分)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1分)
(2)答: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1分)。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 1分)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昔盛今衰之感(或今不如昔的吊古怀旧之情)。(1分)
5. C(“不忍其亲”的“亲”指父母双亲)
6. C(以:用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A其:死者,代词/表示猜测的语气副词,可以翻译为“大概”。B而:但,表转折/表修饰。D且:将要,副词/况且,连词。)
7. C(①是养生 ③是死后的要求 ⑥是祁侯的话)
8. C (3分)
9.(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3分)
(2)①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遗制:流传下来的制度 独守:拘泥 察:好好考虑)(3分)
②现在浪费财物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隔至:阻止回到该去的地方 重惑:双重的糊涂)(3分)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裸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双亲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