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 (《出师表》)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阿房宫赋》)

⑶ 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__恨, 。 (《泊秦淮》)

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⑵ 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⑶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⑷ 烟笼寒水月笼沙   隔江犹唱《后庭花》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

苏曼殊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注】①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

②“海天”句:《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用此典,借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局面。玄黄,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龙战,群雄并峙,互相争夺,此喻列强侵略中国。

③“披发”句: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大荒,广野,极言其旷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__强敌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伤痛苦。(一个要点1分,共2分;第二点写成“凄凉孤独”也可以)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题联系诗后的注解及诗歌后两句,难度不大。

⑵   “易水萧萧人去也”句运用了典故,诗人借荆柯刺秦故事,表现了自己慷慨激昂,欲挽国家颓势于一举,__强敌,义不受辱的悲壮精神。

“一天明月白如霜”句运用了衬托,借如霜明月,营造出苍凉的意境,更衬托出英雄的凄凉心境和孤独傲世的痛苦。(前后两句手法、简要分析各1分,共4分;其中第二句表现手法写成借景抒情,或烘托,也可以)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5、C  解析:托:假托、假借。

6、D  解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都是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B项都是介词,前者译为“被”,后者译为“替”;C项前者是连词,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译为“凭借”。

7、A  解析:⑤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非“忠烈”表现;⑥是侧面烘托,非直接表明。

8、D  解析:文中的“自裁者”为八夫人,非史可程之妻。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列文言语段画线句断句。(3分)

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我不负国/威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 (本段文言文有九处需要断开,每对三处给一分)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我发誓与扬州城同做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殉”,动词用作名词,得1分;“然”,转折  连词,译为“但是”,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呢?(译出“审”:确凿、确实,得1分;译出“抑”:还是、或者,得1分;译对大意得1分)

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入句子,正确的语序是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而这一切又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经济发展了 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陕西镇坪县猎人拍摄到“华南虎照片”一事,国家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昨天首次公开表态――一只孤立的老虎并不等于一个种群的存在,一张照片的真假并不说明野生华南虎现在的情况。 B: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日前__进行了《从伟大到卓越》的主题演讲。布莱尔此行包括出场费、中间介绍人员以及请嘉宾、订做高规格酒宴等花费,总共超过1000万元以上。但其演讲内容并没有太多新意。 C:文博会将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一个产品展示、项目交易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客商创造良好的合作。 D: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紧迫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影响到我们能否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梁朝伟在电影《色•戒》中的表演真可谓出类拔萃,人们透过他的眼神可以穿越时空,窥看人物内心深处存留的关于人性的复杂纷扰的记忆。 B:土耳其__在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时重申,进入伊拉克境内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分子的行动不属于入侵。对于这种说法,布什总统很不以为意 C: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D:耐克公司果断地签下易建联,不仅得到了以较低成本获得形象代言的机会,也使得公众越发相信这位“明日之星”未来成绩的取得与耐克的努力休戚相关

请以“重新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从其中一棵树的角度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6分)

提示:大树树冠的形状像个倒置的“心”形,小树矮小、弯曲。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画面的意蕴是反对长辈对晚辈的溺爱。表现意蕴2分;恰当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各2分。语言达不到鲜明、生动要求的,酌扣1― 3分。

下面是某中学对一个班46名学生心态所做的调查,请用一句话对下列调查作出结论。(标点除外,不超过16个字。)(6分)

⑴你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什么?18人选答“找到一个好朋友”,14人选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

⑵你最大的苦恼是什么?17人选答“没有知心朋友”,13人选答“不被别人理解”。

⑶你受委屈时向谁诉说?29人选答“朋友”,17人选答“独自忍受”。

⑷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是什么?17人选答“该自己做主的事情让自己做主”,16人选答“感情上的理解”。

中学生渴望友谊、理解、独立。(对象1分,“渴望”1分,另外3个词各1分,句意通顺、流畅1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无可奈何陈忠实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__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__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__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4日,有删改)

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4分)

20.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6分)

21.盗版书、盗版碟等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本文,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5分)

19.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1分)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1分)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1分)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1分)

20.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1分)因为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__、最后到盗用他名出书的农民,(1分)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1分),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1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1分)

21.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谋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甚至是小贩也贩卖盗版,(1分)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1分)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1分)。另外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1分)因此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它们健康、合理发展。(1分)(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