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的桂冠。 B: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中听出珍贵的消息来。 C:自从1957年5月和平解放接受中国__的领导之后,西藏人民就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天翻地覆。 D:2008年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立意自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是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 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 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 中国人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法国人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说明这两个国家都要花大力气去重构教养。

C. 民族教养的低下是文明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文明的形象,必须努力挽救我们“濒死的教养”

D. 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

E. 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F. 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现成的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13.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教养是个人文明程度和种族文明高度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

B. 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尊重他人包括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

受。

C. 只要是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就能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承担起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

D.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能直达人的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14.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2分)

15.第④段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教养”的“昂贵”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2.(5分)BC

13.(3分)C

14.(2分)“整容”是打比方,形象地强调了“中国人的教养”形象需要改观:“自我整容”则是告诉人们:挽救“中国人的礼貌”必须自己动手进行,别人无法代替(2分)

15.(6分)“教养”是“昂贵”体现的三个方面。①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个体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2分)。②教养与独立、自由、民主、主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是国民核心价值的体现(2分)。③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教养指数”的提高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内修外炼(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4)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下列各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制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世界留下耐人寻味的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的从“10”到“1”的倒计时数字,将再一次给世人留下不可思议的神话。 B: 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有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 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处理长期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奥运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北京。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__”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__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__”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

唐僧恋爱guān yīn 接吻 多少文化被糟蹋?

唐宋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经有关部门批准,一部由日本公司投资的电影《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进入我国横店、宁夏、湖南、甘肃、安徽、广西等地拍摄。而这部戏的最大“看点”是,将继续坚持以往的“恶搞”路线。  

与其说“恶搞”,不如说“糟蹋”更符合实际:您听说过唐僧恋爱吗?没听说过吧?在日本人拍摄的影片中,您会看到女星反串的唐僧谈恋爱。不仅唐僧恋爱,孙悟空也坠入爱河,情意绵绵。您可能见过pú sà 低眉,可您见过guān yīn 思凡吗?没见过吧?在美国版《西游记》中,频频出现guān yīn 接吻的镜头……这些“老外”拍摄的《西游记》,就这样胡乱篡改原著,就这样挑战中国文化的底线。
  文学名著被篡改,相信每一位有自尊的、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觉很痛心。可是,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居然向篡改名著的日本公司敞开大门,批准其到中国取景。为了让“恶搞”的影片更逼真,居然有那么多“孙悟空故乡”提供拍摄场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实际上,被“糟蹋”的,还不止《西游记》。近日,在一些网站上,一个网络色情游戏颇为热门,下载率很高。在这款由日本公司开发的成人游戏中,冰清玉洁的林黛玉居然是“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居然是色情女主角。面对众多网友的抵制和抗议,游戏商辩称纯粹是商业行为,并非有意亵渎中国古典名著。可是,这样轻描淡写的解释,岂能让人信服?!
  针对《西游记》被一些外国人胡编乱改的现状,“美猴王”六小龄童奔走演讲、大声疾呼:要防止一些人打着“时尚”、“颠覆”的旗号来“恶搞”我们的传统文化,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可是,面对愈演愈烈的“恶搞”趋势,这样的呼吁显得很“无助”,也很“无奈”。毕竟,像六小龄童那样,在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把“美猴王”等艺术形象保护起来的艺术家还凤毛麟角。而保护中国名著不仅要靠先知先觉的艺术家,还要靠所有炎黄子孙的珍视和爱护,靠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手”。

外国公司改编、翻拍《西游记》是否得到中国授权?四大名著既然是中国的国粹,有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面对公众的呼吁和质疑,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不应该置若罔闻,无动于衷。如果有知识产权,为什么没有很好地保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听之任之,任其“糟蹋”不成?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____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要复兴,首先要传承和保护好经典之作,而不是让积淀了民族魂的文学名著“任人宰割”,“任人丑化”。

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学名著?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值得每一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中国人认真地思考,也期待着文化管理部门亡羊补牢,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人民时评,2006年11月19日)

19、“与其说‘恶搞’,不如说‘糟蹋’更符合实际”,句中的“恶搞”“糟蹋”两词有何区别?(4分)

20、画线的句子中,“悲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问号和感叹号连用用什么深刻用意?(5分))

21、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学名著?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  “恶搞”是“恶劣的搞笑”的简称,“糟蹋”有“损坏、侮辱”的意思。(2分)“恶搞”只是媚俗,为了市场;“糟蹋”却是为了自己政见而刻意对其他“民族文化”损坏、侮辱。(2分)

20  作者对外国人篡改中国名著已经觉得痛心,而对中国人向篡改中国名著提供篡改条件的行为更感悲哀。(2分)问号表示质疑,(1分)感叹号表示无奈的忧愤,(1分)两个符号连用便呈现了作者对本民族文化被外国人侮辱而国人无动于衷的质疑、无奈与愤慨。(1分)

21  要保护我们的文学名著,乃至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做到:

首先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要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承继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再次,要加强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力度,保护民族文化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这些观点都可在文本和生活中找到依据,可结合分析。(观点表述合理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结合生活实际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2007/10小说选刊〕

16、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17、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18、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6分)

16  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的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17  答案:错误指(1)寓言课上对董玉洁的批评,(2)没有去了解和思考吴宝河“智慧”后面的背景和原因。

姜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20年前,她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很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得法的,姜老师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20年后,她已是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了。这样的身份,说明了她无论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了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这是姜老师成熟的表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无论是一个老师,还是作为一个学生,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模糊的身影,会引起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评分方法:答案应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书育人、思想方法、工作态度等方面去分析评价。分析不求全责备,按质评分,灵活处理。

18、答案具有 开放性 探究性,但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评价。

――评价“预言”                     举  例

(1)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姜老师的课设计得很精彩,对学生,姜老师盛赞吴宝河想象力丰富,故事讲得精彩。并预言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是很好的鼓励。

但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了吗?如果是,董怎么能成为 "三实"的董事长?如果不是,吴怎么会沦炎阶下囚?本文的预言不能实现,正是对把教育的功能看得绝对化的一种讽刺,教育不是万能的!

(2) 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出充满变数的剧子,它往往不是依据某条公式定理来推导的,又或者不是由某位真理家来预设的。小说写到这里,是作者的思索,也是读者对自己阅读期待的检视,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次拷问:我们有没有资格以真理裁决者的身份去轻易裁判别人的人生?

――评价反思:                         举  例

   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这样的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姜老师的自责,有一定道理,教师是应该用心呵护孩子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充满善良的同情心和洒满阳光的爱心,但当年她却用成年人所谓的理智的道德说教否定了这种宝贵的同情心。这是让她深为内疚和不安的。

但把吴宝河看成是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隐藏的可怕的东西。恐怕也多虑和危言耸听了,至于把孩子的智慧,看成是“狡诈的心计”就大错了,童心无拘,童言无忌啊!

了解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从现有的固定思维去判断,而更应该具体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去把握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做老师的更重在引导,而不再急于下结论,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更需要全面、细致。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一个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遇见的人和事?”

或许,正确与错误,引导和误导,真理和谬论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老师的一句预言,学生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有深刻的意味。但不要轻易下一个结论,下任何结论前都应该认真深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