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隔壁的樱花

第广龙

  早晨,阳光新鲜,又经历了一场夜里的细雨,道路隐约湿痕,尘土安静着,我有了走走的心情,我去看樱花。

  樱花就在隔壁的院子里,开了快三天了。听说了,我却没有过去。当时想过,仅仅想过了而已,身子还是不动弹。不是远,不是被谁拦挡,隔一堵墙,铁门大开着,抬脚就到,就几步路。要是在这边院子里,我来回走,停一下,就把樱花看了。一定天天看,一直看到樱花谢落。就因为要到另一个院子里去,我就耽误了看樱花。

  似乎,专门看樱花,是很奢侈的。似乎,到另一个院子看樱花,也是一个决定,而我不愿轻易做一个这样的决定。

  我已经看到这一排樱花树了,大约有五六十株,生长在道路两旁,树冠上全是盛大的樱花。看过去,满眼樱花。我站在一株樱花树下,仔细看,层层花瓣,紧凑,肉质,娇弱,簇拥着张开,红白相间的颜色,很热烈。我嗅到了花香,也是浓郁的,很快充满了我的鼻腔。

  我马上就联想到,这是日本的樱花,这是来自另一个国度的树种。我看到法国梧桐,我就不会这么联想,即使名字前面缀了法国两个字。这也有些奇怪。大概,樱花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吧。大概,我的头脑中,留存了太多和樱花相关的信息,历史的,感情的,让我无法把它当成纯粹的树木来看待。但它的确是树木,春天开花的树木。

  而且,我迟了几天才来看樱花,却与这些无关。只是与隔了一堵墙有关。就这么简单。

  我说的院子,不是过去的那种院子,土墙,平房,安静的门环,或者一户人家,或者十户二十户人家,不是的。这样的院子,在家乡,在我小时候,是住过的。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说的院子,大的名字,应该叫小区,里头是楼房,高层的,多层的,人们一层一层地,居住在高处。我就住在六层,上下一次,腿脚酸困。住在楼上,身体不接地,对于季节,对于风雨变化的感知,是麻木的,迟钝的。人和人相互也陌生。我对门住着谁,我不知道,只在恰巧一起进各自的门出各自的门时,会点一下头。和院子里的其他人,更谈不上交往。

  但我熟悉院子里的各种树木。我楼下栽种的三棵法国梧桐,我每天都在窗户前看一阵子。从第一片叶子萌芽,到最后一片叶子凋零,我都亲眼见证。我平时出门早,会像一头动物,在这棵树下站一会儿,把那棵树身摸一摸。我喜欢树,树木在春天生长,在冬天睡眠,都被我关心。似乎,这些树木跟我有血缘关系。

  我是外来的,从很远的地方,到这座城市谋生。我曾经因为饥饿睡在床上两天不起来,如今依然不断遭遇白眼和欺骗,生活的不安和紧张,一直伴随着我。我要过上幸福日子,可是,幸福离我是多么遥远啊。可是,我还是拥有幸福,和树木在一起,我是幸福的。

  可是,树木幸福吗?树木和我一样,也是外来者。在这个小区里,泥土,空气,阳光,都和树木的出生地不一样啊。有的树木不能适应水土,干枯了,死了。还是有更多的树木,根扎深了,枝杈延伸,腰围变粗。树木似乎明白,这里虽然陌生,是他乡,但这里是居住地,靠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把年轮扩展。

  我就这样认同着这个小区,认同着我晚上睡觉,睡着了做好梦也做恶梦的地方。甚至,对于这个小区,我有了某种微妙的好感。甚至,我觉得,这是别人的小区,也是我的小区。只是,我失去了许多,原来的,我觉得正常的,应该永远属于我的,都失去了。可能是一顿饭,可能是一次和父亲的谈话,可能是一片月光下的阴影……

  隔壁院子里的樱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看呢?樱花原来生长的泥土,更遥远,但也在隔壁的院子里,美丽着头顶的天空。樱花被种下,大概也有十多年了,以前,大概有八九年吧,我竟然没有留意过。隔壁小区的院子,和我居住的小区的院子,只是隔了一堵墙,一扇门,有时从外头回来,图方便,我也穿越隔壁院子的后门。我怎么就没有在一个春天,稍稍抽出一点时间,关注一下这一排生长着的樱花呢。也许,我曾经从樱花树下走过,樱花的花瓣,落在我的肩膀上,但我心里有事,便不经意地忽略了。

有时候,人连自己也左右不了。我没有预想到我会离开家乡,但如今已漂泊了数十年,我没有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想法,但我去年已经贷款把这里的房子买下了。这个时代,会朝向哪个方向,也存在许多未知。我有迷失,也有惆怅,我有喜悦,也有幻想,但无论如何,我已经不能从人生的原路返回了。明年,后年,我会在哪里,这同样无法确定。只有春天是准时的,樱花的开放是美好的。这个春天,我要看樱花。下一个春天,我一定还要再看樱花。专门到隔壁院子里看。就几步路,不难。我应该有看樱花的心境,即使它开放在另一个我没有居住的院子里。我要让樱花,进入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里,应该有樱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8期)

16.文章的第4自然段描写了樱花的什么特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17.作者说“这个春天,我要看樱花。下一个春天,我一定还要再看樱花”,“我要让樱花,进入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里,应该有樱花”。作者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8.请结合文章反映的社会背景,说说本文的现实意义。(5分)

16.【内容分析】(6分)樱花具有繁盛,娇艳美丽,颜色鲜艳,香气浓郁的特点。

[d3be61dcd317282b.jpg]作者描写樱花时:①从上而下,先写树冠上盛大、满眼的樱花,再写细看时樱花的具体形态;

[d3be61dcd317282b.jpg]②由远及近,先写远处一排的樱花树,五六十株,生长在道路两旁,再写近处看到的樱花的具体形态;

[d3be61dcd317282b.jpg]③绘形绘色绘香,写形:层层花瓣,紧凑,肉质;写色:红白相间的颜色,很热烈;写香:花香浓郁,很快充满了我的鼻腔。

[d3be61dcd317282b.jpg]④拟人,用“娇弱,簇拥着张开”形容花,把花人格化。

[d3be61dcd317282b.jpg](特点2分。如何写/写法分析4分,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

[d3be61dcd317282b.jpg]17.【写法分析】(4分)作者的这些话,反复强调了要再看樱花,强调自己的生活要有樱花,这其实是对樱花,对樱花象征的精神的赞美。樱花远离家乡,在异地的环境里扎根,努力地生长着,美丽地开放着。作者自己和樱花有相类似的生活经历,作者赞美这种精神,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激励。(第一句总说1分,第二句分析1分,第三句揭示深意2分)

[d3be61dcd317282b.jpg]18.【人文探究】(5分)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数人像作者一样离开家乡谋生,四处流动,为自己寻找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异乡甚至异国的土地上,他们也遇到许多问题,如离开了出生地的树木一般,或不适应水土而沉沦,或因初来乍到而受歧视,遭遇挫折,更多的人如樱花一般,随遇而安,奋发向上。作者的这篇文章,以樱花梧桐等树木为载体,表达了这一类人的情怀,赞颂了一种靠自己的努力,在新的环境下顽强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无疑能让很多人产生共鸣,使很多人受到鼓舞。(背景2分,现实意义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节选)

冯友兰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zōng jiāo 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fó jiāo 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两项是(5分)

A.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必须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解决了的问题。

B.中国的佛家、道家和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人如欲与宇宙同一必须否定生。

C.作者认为,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无实用;而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

D.有许多人说,中国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这是从表面上看所得出的结论。

E.在古代,孔子被道家的人嘲笑,原因在于孔子是儒家所谓的圣人。

F.专就主要传统说,中国哲学既不只是入世的,也不只是出世的。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符合“出世的哲学”的一项是(3分)

A.看破红尘 B.生亦何欢

C.弃圣绝智 D.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14.在文中,“入世的哲学”关注哪些内容?(3分)

15.根据原文,中国哲学的主流认为人欲成为“圣人”,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为什么?(5分)

12.【信息整合】(5分)12.D F(A项将未然“试图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已然“解决了的问题”。B项“道家”、“西方的哲学家”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了“有些道家的人”、“柏拉图”。C项应该是“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E项原因为孔子(儒家)是入世的。)

[e39b9589977c90ac.jpg]13.【思路分析】(3分)13.C(弃圣绝智指弃绝知识,返归天真纯朴和神圣开悟。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e39b9589977c90ac.jpg]14.【要点归纳】(3分)①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1分)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1分)③注重的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1分)

[e39b9589977c90ac.jpg]15.【内容分析】(5分)15.不必须。(1分)因为这只是出世的哲学的观点,(1分)而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我们知道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1分),要得到这个同一,圣人就要既入世又出世(1分),能实现入世与出世的统一(1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卫风・氓》)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 《蜀道难》)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a32a728a3d43a8f1.jpg](1)无食桑葚   无与士耽  [a32a728a3d43a8f1.jpg](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a32a728a3d43a8f1.jpg](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①蝶衣:花瓣像蝴蝶的翅膀。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花的“巧”和“繁”的呢?(3分)

(2)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却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这是否矛盾?请简析之。(4分)

(1)作者用“轻”和“小”字具体描写花的“巧”:一个“小”字写出花朵的娇小,一个“轻”字写出花瓣如蝴蝶翅膀那样轻盈。用叠音词“片片”和“点点”写花之“繁”:“片片”写出花瓣之多,“点点”写出花朵之密。

[3d4def377bc3afb6.jpg](2)表面上矛盾,实际不矛盾。上阕:如果天公不爱惜花,又哪有这百种千般巧的花呢?所以天公是爱惜花的;下阕:如果天公是真的爱惜花,但又怎么早晨树头还是一片繁密,晚上却雨洗风吹落了呢?所以天公又是不爱惜花的。从这个角度说,上下阕是矛盾的,但它写出了花的荣枯盛衰的自然规律,所以又是不矛盾的。

5.B  6.A  7.A   8.B

9.【断句和翻译】(10分)

[913ec769c45213dd.jpg](1)时御 史 中 丞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 /说 多建 议 违 之/融 亦 以 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 劝说 为 备 /说 又 不 从 其 言

[913ec769c45213dd.jpg]       (评分标准:错1处扣1分,错2-3处扣2分,错4-5处扣3分)

[913ec769c45213dd.jpg](2)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913ec769c45213dd.jpg](评分标准:“乃”可译为“于是”“就”1分;“知政事”可以作为一个官职名,看作名词作动词,翻译为“担任知政事”,或者把“知”作为动词,译为“掌管”,“政事”可以不译1分;大意1分)

[913ec769c45213dd.jpg]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913ec769c45213dd.jpg](评分标准:“坐”译为“因犯……罪”1分;“引”译为“推荐”“举荐”1分;“左迁”译为“降职”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写好高考作文,我们在平时就必须明确高考作文的能力要求。在下笔前,要注意审清题目,明确写作的中心,切忌不要匆匆下笔,离题万里。 B:薄__之子薄瓜瓜日前当选“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同时当选的还有小提琴演奏家陈美等。而孙继海、郑智等人虽获提名但最终未能当选。 C:不管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可信程度颇受怀疑,但总体来说,它还是收集并提供了一批新旧富豪成长壮大的重要信息。 D: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关系。 ②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 ③长城的作用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 ④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 ⑤没有这一万里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A:④③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⑤① D:③①②⑤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唐代近体诗的兴起,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诗歌的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近体诗的体式和技巧更臻于成熟和精致。 B: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这怎能不令人不惊叹! C: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竞技来教育人们,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D:一场辩论赛之后,他的队友不仅对他的超常发挥大加赞赏,而且就连他的对手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请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写作(60分)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④调动语言和文化积累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真实李小龙: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

路琰

①李小龙原籍广东顺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属龙,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据说是“振兴三藩”之意),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原籍广东顺德,是著名的粤剧丑生,也是位太极大师。

②出生3个月后,李小龙随父母搬到香港居住,后来入读传统的tiān zhǔ jiāo 学校。教会学校的环境并没有使李小龙成长为一个儒雅的文人。相反,他自幼热衷武术,先是太极拳,后来又学习了佛山的咏春拳和流行于珠江流域的洪拳,还受粤剧家庭的影响,参加了多部香港早期黑白影片的演出。18岁时,父母决定送他回美国发展。于是,1959年春,李小龙怀揣100美元,登上“总统号”轮船,前往自己的出生地美国。

③在西雅图,李小龙一边在餐馆打工,一边完成高中学业的课程。1960年,李小龙进入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也学习戏剧等课程。他很喜欢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和解读武术,看过很多有关的书,也写过不少论文,特别喜欢研究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表现,李小龙时常将其热爱的截拳道比喻为水,他说:“水是有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亦充满力量,可以慢慢地侵蚀最坚硬的石头。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比起先声夺人及过分自信的人,更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

④李小龙经常跟友人一起练武术,后来大家鼓励他开一所学校,收费教武术。于是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租了一间只有半个门的地下室,开设了他的“振藩功夫学校”。与其他门派倡导“中国武术不外传”相反,李小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华人、白人,还是黑人,都可以学习中国功夫。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功夫:截拳道。

⑤在1964年和1967年两次国际空手道冠军赛中,李小龙表演了两指俯卧撑和一寸拳等绝活,引起了武术界和好莱坞的注意,获得了在《青蜂侠》、《蜘蛛侠》等一系列影片中出镜的机会。但上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仍然无法接受一个黄种人出演主角,多次碰壁后,这个有志于电影的年轻人选择回到香港,开始在崛起中的香港电影业中一试身手。从《唐山大兄》的一炮走红到《龙争虎斗》的登峰造极,从嘉禾制片的慧眼识珠到李小龙自编自导,两年半时间,“四部半”电影,李小龙成就了一段传奇。

⑥1973年7月20日,正当盛年的李小龙猝然去世,全球电影界为之震惊。

⑦西雅图的湖景公墓建于1872年,李小龙就长眠于此。墓碑的下方是一块黑色的石雕,刻着dào jiāo 的阴阳太极图,图的两侧用中文刻着这样两句话:“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⑧在日本,到处都能找到李小龙的痕迹。日本电影明星竹中直人是李小龙狂热的追捧者,著名电视主持人今田耕司干脆理了醒目的“李小龙头”,而职业拳击手、WBA世界拳击冠军辰吉丈一郎每次出场都要播放李小龙影片《死亡游戏》的插曲。虽然李小龙生前并没有在欧洲长期居住过,但他的名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依然家喻户晓。无论在法国、意大利还是德国、英国,都有专门介绍李小龙的网站,法国连锁店Fnac的书籍区出售十多部关于李小龙的著作,而李小龙所主演的电影至今仍是不少DVD发行公司的“镇家之宝”。除此之外,在市场上还能看到不少电子游戏、T.恤衫等以李小龙形象为卖点的产品。在美国,《李小龙传奇》的导演李文歧在西雅图拍一场武打戏,开机不久,荷枪实弹的警察就把剧组围了个严实,翻译人员赶忙上去解释。李文歧也赶紧把扮演李小龙的演员推到美国警察跟前。警官一看眼前站着的人,几乎是李小龙再生,非但不阻止拍摄,还帮忙维持现场秩序。

⑨“现在影星如此之多,为何还要对已经死去35年的李小龙如此纪念呢?”当记者问一个日本人这个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在你看来,李小龙在35年前就被埋葬了,而在我们看来,龙是不死的。”

⑩是的,“记住他的怪吼,记住他的拳头”,李小龙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心。

(摘自2008年11月《环球人物》 编者有改动)

19.文中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传主李小龙的墓志铭,结合上文,试简析这样设计墓志铭的原因。(4分)

20.请结合上文分析,第⑧⑨两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而第⑧到第⑨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5分)

21.本文作者将李小龙界定为“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通读全文,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简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19.本题考查分析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答案】①作为功夫巨星的李小龙,是从学习太极开始的,继承了父亲的太极武学。②作为研修哲学的李小龙,特别喜欢研究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表现,并能形象解释独创武学――截拳道。③此句话展示的是阴阳太极的精髓,显示了dào jiāo 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李小龙作为一代武术巨星,在武术修炼上,达到了“无法”、“无限”的至高境界。(三点,答准其中任意两点,可给4分。)

20.本题考查对文本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

【答案】(1)前文是正面(直接)写李小龙的生平,⑧⑨两段从侧面(间接)写,(结合上文1分);通过写亚、欧、美对传主的崇敬突出了他具有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2分)。(2)详略结合,叙议结合(答举例和引用对话也可)(2分,答出一方面得1分)

21.本题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

【答案】他是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首先,具有执着精神。他爱武术,学习了各种拳法,并独创自家武术。其次,具有独立精神,到美国艾迪森技术学校学习,是依靠自己打工来完成学业的;第三,具有开放精神。能够将自己所学武功不隐藏地传授给其他人,坚持“中国武术不外传”;第四,具有独创精神,学习武术,并能独创自家功夫――截拳道;第五,具有打拼精神。电影演出“四部半”,就成就了李小龙传奇;第六,具有巨大影响力。超越国界,获得世界声誉。上述六点,决定了“华人世界的精神偶像”的称谓非他莫属。(观点1分,后六点答对5点即可。)回答不赞成,则根据情况给分,见解独特、理由较充分的也可给1+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