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人献计派蔡中两兄弟来诈降周瑜的?
A:刘晔 B:毛玠 C:荀攸 D:贾诩
()以下何人献上“反间计”,使马超和韩遂发生了内讧?
A:贾诩 B:程昱 C:刘晔 D:荀攸
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汉书•贾谊传》)
【注】①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②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写 B.悉更秦之旧法 悉:全部
C.乃短贾生曰 短:诋毁 D.谊数上疏陈政事 数:指责
1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
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
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
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
15.把下列课本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12.D
13.A
14.A
15.(1)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 仓放粮去赈救饥民。(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解析】
12.
试题分析:数:多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④是说贾谊觉得自己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⑤是间接表现 ⑥是说贾谊子孙的情况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
试题分析:贾谊应改为“吴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不能把古汉语两个单音词,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合成词。同时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调整语序。本题得分点(1)第一个“食”活用作动词, “涂”通假字,“检”“发”准确翻译。(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假字,“小学”古今异义,“或”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9分)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9.下列加点词的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秀才:优异的才学
B.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 故:所以
C.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意:心情
D.谊自伤为傅无状 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3分)( )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贾生尽为之对
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幅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质,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②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9.B
10.C
11.B
12.(1)(5分)各项(许多)法令的改变确定,以及诸侯全部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主意、说法)都是贾谊这里产生的(这些都是贾谊出的主意)
(2)(5分)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还是比不上(不如)他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B项“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中的“故”如解释为“所以”,说明前后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回归文本之后可以知道,“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和“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之间并无因果关系;这句话应是说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过去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结合这一语境即可知道“故”应解释为“过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实词的意思不能仅仅看试题本身。此类题目有的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有的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考生首先应审清要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要回归语境,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因为多数都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不但要注意词语所在句子的小语境,还要注意句子所在文章这一大语境。比如本题中的“故”,如不看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结合语境,即可知道,“故”应是“过去”之意。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注意审题,明确筛选的依据,题干问的是“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题干问的是“贾生很有才学”,考生可以以此为据进行排除。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这句话是说贾谊在博士中最为年轻;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这是写贾谊因梁怀王摔死而自责。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易错警示】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如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的句子是”,有的解题时,没有注意“全部”“直接”等关键词语,会将间接反映的内容也选入答案。二、筛选信息不注意语境。筛选信息不注意所给信息本身的语义。解答筛选信息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干,这一点关乎到“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题干弄错,答案自然也弄错。然后要注意比较,有的时候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同时要仔细分析,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B项“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错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文中原句是“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根据原文可以知道,他只是修订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2.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诸”,各项;“更定”,更改确定;“就国”,到封地上去;“说”,主张;“发”。第二句中,“以为”,认为;“过”,超过;“不及”,比不上。另外要注意一些名词,比如“列侯”“谊”“贾生”“吾”。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刘向说: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相关论述,十分的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②,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②国:封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聚集 B. 乃短贾生曰 说人坏话
C. 自以为过之 过错,犯错误 D. 卒亡事 死亡
5.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B.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C.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D.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B.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被孝文帝召见,没有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却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有人告密说丞相周勃要谋反,因此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后来又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4.C 辟:征召
5.D ①是至诚至孝 ④和⑤是勇猛多谋
6.B 原文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
7(1)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
(2)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
【参考译文】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父亲李佺,是汉朝大鸿胪。李憙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憙为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李憙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后来李憙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尊敬他,让他乘车至官署。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跟从讨伐贯丘俭回朝,升任御史中丞。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安乐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伷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憙为军司。不久,李憙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憙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利,因为功劳大免遭贬谪,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于是李憙请求回京,朝廷答应了他。他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官拜冀州刺史,(后)逐渐升任司隶校尉。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憙以本官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被封为祁侯。当初,李憙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憙倡导起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憙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因李憙清廉朴素贫困节俭,朝廷赐绢百匹。等到齐王司马攸出外镇守,李憙上书谏争,言辞很恳切。
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他的)儿子李赞继嗣。(他的)小儿子李俭,字仲约,历任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李俭的儿子李弘,字世彦,年少时有清廉的节操,永嘉末年,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有些现代作品常借助古人诗赋表达思想感情。《记念刘和珍君》用了《挽歌》,《雨中登泰山》用了《望岳》,《南州六月荔枝丹》用了《过华清宫》,《为了忘却的记念用了《思旧赋》,《猎户》用了《寻隐者不遇》,这些被引用的作品的作者依次是
A:王 勃 李 白 杜 牧 屈 原 贾 岛 B:陶 潜 李 白 白居易 向子期 陶 潜 C:王 勃 杜 甫 白居易 屈 原 陶 潜 D:陶 潜 杜 甫 杜 牧 向子期 贾 岛
下列语句所指的文字家,依次是 ①文起八代之衰 ②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③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A:①欧阳修 ②荀 子 ③屈 原 ④苏 轼 B:①韩 愈 ②孔 子 ③贾 谊 ④白居易 C:①韩 愈 ②孔 子 ③屈 原 ④苏 轼 D:①欧阳修 ②荀 子 ③贾 谊 ④白居易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