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笔 墨 祭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只剩下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融化的结果。已经汇聚、融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的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枚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书法艺术体现了美,但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不一定能反映出书法家的品性。

B.傅青主认为,赵孟的书法虽有甜媚之弊,却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C.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无法找出师承的痕迹,过于纯净,那么这幅墨迹显然是赝品。

D.中国文化,既想努力摆脱前人的规范,展现个性,又不能不模仿前人,接受遗产。

  E.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文中提到的不能“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两位书法家是( )(3分)

A.赵孟 王羲之    B.王羲之 苏东坡

C.王羲之 卫夫人    D.赵孟 苏东坡

14.请根据文本信息,概括赵孟和王羲之这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异同。(4分)

15.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可敬可叹”的?请简要说明。(4分)

12.AD(A.可见原文第一段。D.可见原文最后一段。B.“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并非傅青主的看法。C.这只是原文对赵孟书法的看法,并非指所有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墨迹就“了无痕迹”。E.原文最后一段说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并非是“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D(A.赵孟在“甜媚之中却有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这剩下一种字形”。D.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可见,此二人的事例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

14.同:都是师法前代,融汇百家成卓然独立的大家 。(2分)

异:赵孟虽已成为大家,但他的作品却明显地流下前人的痕迹(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而王羲之却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2分)

15. 可敬是因为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继承;可叹是因为文化个性在传统的统摄下层层损减,越来越趋向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或文化个性受传统的束缚而无法发展)意思对即可。(各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蜀道难》)

(4)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2)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词后问题。(7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词中的”凉”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2)请结合本词的“景”与“情”,简析其写法。(4分)

(1)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③暗含世态炎凉。

(2)以乐写哀。中秋本是深具欢乐情感的团圆节日,但词中写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庭院的树叶,皓月当空,却寒气袭人,明月总被乌云遮去光芒,诗人只能在孤灯下向远方的亲人一诉心中的苦闷。或:借景抒情,词中的意象,如夜风吹打树叶,乌云遮月,孤灯,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词人被贬黄州的孤独愁苦的心情。

5.C(微,地位低贱、卑微)

6.A(都是“因为”的意思。B 指代词,指池子/ 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C 有时候/ 有的,指代人。D介词,替/ 动词,成为)

7.B(“悉更新制,建都务”是治理措施,并非业绩;“时人称其宽厚”是评价其品行;“各振举其职焉”是这几位臣子自己的表现)

8.C(不是“这些郡吏犯了罪”,是因侮辱张平的事被定罪;“想方设法赦免他们”属无中生有)

9.(1)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 /(每错两处扣1分)

(2)翻译:                                 

①张平派人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前来归顺)。(得分点:“以好辞遣人”要译为“遣人以好辞”,“说”“归”。大意对1分。)

②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吧。(得分点:“修”、“庶几”、“进”、“度”,大意对1分。)

译文:张平,青州临朐人。二十岁时寄居在单州,依附刺史罗金山。罗金山调任滁州,委任张平为马步都虞候。太宗做京兆尹时,把张平安置在家里办事。等到秦王廷美兼任贵州府职务时,张平又被任命为亲吏。以后几年,有人上告张平藏匿府中的钱物,秦王报告太宗审问了他,没有证据。秦王渐渐地不喜欢他了,于是让他离开了。太宗怜悯他并没有犯罪,把他托付给徐帅高继冲,继冲任命他做了镇将。张平感叹说:“我的命运虽然不顺,但以后未必没有福份。”

太宗做了皇帝后,征召张平补任右班殿直,监管秦、陇木材交易。张平全换了新的制度,设立都务,计算水陆运输费用,在春秋两季的时候连接大型竹筏,把木材从渭河运抵黄河,经过砥柱山汇集到京城。一年之间,上等的木材像山一样堆积起来了。太宗嘉奖他的功劳,将他升任为供奉官,监理阳平都木材事务,还兼管造船场。原来的官员造好船只后,因为河流湍急凶悍,为防备船只漂失,每一只船要调派三户人守护,每年有几千户人家被役使。张平就挖池引水,把船系在池中,就不用再调用民力了。有一个叫阳拔华的盗贼,在关辅一带活动,为患许多年了。朝廷命内侍率领数州的兵力讨伐,没有消灭。张平派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张平改任崇仪副使,依旧兼任原职。任职总共九年,计算下来节省官钱八十万缗。

张平喜欢史传,地位卑微的时候,如果找到奇特的书籍,就整天玩味,有时候脱下衣服换书。等到显贵时,收集了几千卷书。在彭门的时候,有几个侮辱张平的郡吏,后来全都获罪发配到京窑做苦工。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这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张平把他们召来府第,为他们设宴安慰他们,说:“你们不幸啊,突然遭遇这种祸患,千万不要把原来的事情放在心上。”还拿钱送给他们,并且告戒从式好好的对待他们。没多久,这些人就得到赦免回到原来的地方,当时的人称赞张平宽恕厚道。

(作者)议论:太宗还没有显要的时候,身边必然要寻求忠厚能干的人才。等到即位后,提拔原来身边有功的人,陈从信、张平等六人,都被充分的任用,还把军需这样重要的托付全交给他们,因而每个人都振作努力于自己的工作,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啊。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吧。陈从信进献的歪门邪道,用方术欺骗迷惑皇上,还是跟皇上近侍常有的态度差不多的啊!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天风, ,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2)北平郊外, ,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书商告诉我,如今青少年热销的读物除了教辅书,就数__小说最热销。这番话不禁引起了我对__小说的关注。当我对本土__小说有所了解之后,我想说:该给__小说降降温了。 B:目前对奶制品中的蛋白质监测,并非直接测量蛋白质,而是根据该产品里氮的含量来推测蛋白质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里含氮,加入后就可能导致监测指标上蛋白质含量“虚高”。 C: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诬蔑与仇恨。 D:由于自身特殊情况,美术、体育等特长生在专业上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是否就可以因此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座直冲云宵的擎天峰。众多猴子受到了登山勇士的鼓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攀登擎天峰的体育竞赛,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只猴子登上顶峰。

猴群中一位极有威望的长者说:“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主宰。尽管人有时比我们猴子爬的还低,但我们猴子永远爬不到人那样高。”众多猴子越来越相信,任何猴子都不可能登上擎天峰:

“登上擎天峰肯定不行!”

“我们不能再做力所不能及的蠢事了!”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压力下,除了一只猴子还在坚持之外,其他的猴子开始泄气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最后,正是那只屡败屡战的猴子创造了奇迹,登上了擎天峰!

其他猴子都很想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成功的,结果它们意外地发现:这只猴子原来是个聋子!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意是:舆论氛围的压力往往会让人承受不了,从而不能做到屡败屡战,最后获取成功;而不受舆论压力的人,能坦然面对权威之言、众人之语,不受他人或外在原因的影响,往往能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最终创造奇迹,取得成功。这道作文属于寓意型新材料作文,要求“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作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解读,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一点或一个方面来展开,只要是由材料中的内容生发出来的思想感情或认识,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立意角度】①攀登擎天峰及由“擎天峰”产生的比喻意义;②极有威望的长者及其话语(“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主宰”)引发的感想;③众猴子(盲从);④聋猴子(排除干扰、默默做事、相信自己)⑤ “不能再做力所不能及的蠢事”;⑥ 舆论的压力;⑦ 屡败屡战与坚持不懈   【思路】结果看:成功――坚持。原因看:聋子―― 不受他人左右

【作文立意】切入的角度不同,立意自然不同。

围绕材料的寓意立意,为最贴切的立意,即:不受舆论压力,能坦然面对权威之言、众人之语,不受他人或外在原因影响,往往能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最终创造奇迹,取得成功。这类文章在内容上可评一类上。其他从前述的角度切入,紧扣材料中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组织内容,中心突出,立意鲜明,内容项也可评一类。虽然是从材料或材料的寓意切入,但行文中有一些内容游离中心或与中心联系不紧的,内容可评二类;立意是由材料的某个点或材料的寓意生发的,但表现立意的材料不典型、内容比较抽象笼统的,在二类中以下评分;脱离材料的生发点,只笼统地谈信心、压力、理想、成功等的,内容项一般在三类评分;完全脱离材料或材料寓意的,内容项在四类评分

【感言】不要迷信那些习惯消极看问题的“权威”,因为那样只会击垮你的斗志、泯灭你所拥有的激情!“人生几回伤往事,青山依旧枕寒流。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我们应排除一切不利于己的干扰,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与昂扬向上的斗志,永不言弃,坚持到最后,成功就属于你。记住诗人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美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动摇,中国虽然并非主要受冲击的国家,但随着危机的蔓延,同样感受到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由于中国官方所持有的主要是美国国债,而在证券资产中,国债的风险性又是最低的,因此,中国外汇储备受到的影响会较有限。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所有的金融市场上,对公司的资本估值已经缩水,而这会产生连带效应。不仅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此外,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其经济衰退所导致的民众信心不足,及购买力的萎缩,会使中国的出口面临需求下降的局面。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自2002年以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由于美国市场的表现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全世界的消费开支都可能随之下降,并对中国公司产生额外的压力。尽管消费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显露,但它迟早会到来。因此,中国公司最好根据两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调整对美国出口的预测。

由上述文字分点概括出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要求不超过45个字)

外汇储备受到一定的影响;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将大幅增加;出口需求下降。【评分细则:3点每点各占2分;要点不清扣1分,表达不通顺的扣1分,字数超1-3个字(包括标点符号)扣1分,超过3个字扣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冬天之后的春天

①马云终于攀上了他自己设定的高峰,而这,可能还仅仅只是开始。

②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并持续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不振状态,这让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了困境,甚至关门倒闭。

③但是阿里巴巴却安然无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融资,而这个网站从来没有乱花钱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马云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④那个时候,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不信任,阿里巴巴尽管不缺钱,业务也开展地分外艰难。马云提出关门把产品做好,等到春天再出去。

⑤在后来遭遇到“非典”之时,马云的永不放弃的信念感染着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在家办公,但是业绩却不降反升,成为一个奇迹。

⑥冬天很快就过去了,互联网的春天在2003年开始慢慢走来。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一直到今天走向上市。马云终于攀上了他自己设定的高峰,而这,可能还仅仅只是开始。

⑦是远见还是狂妄?

⑧1999年初,他为网站起了一个众所周知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然后他对他的团队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回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 这就是被阿里巴巴员工戏称为“十八罗汉”的开山元老。1999年3月,马云在杭州的家中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他和他的“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工作,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而要做到与众不同,阿里巴巴网站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只做国内就会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失去第一就失去了意义。

⑨这一次为了阿里巴巴,马云决心向全球出击,到各个国家去展示他那绝世口才。他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到电子商务网络会议和论坛上宣讲他的B.2B模式。怪异的长相、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交融在这个枯瘦弱小的中国人身上,听众无不为之惊讶。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马云再有魅力,不管在演讲的时候如何意气风发,他还是要回到现实:阿里巴巴缺钱,庞大的运营费用将马云压得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马云马不停蹄地在全球的巡回演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户,二是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商慢慢从马云的演讲中对他的阿里巴巴有了兴趣,随着AB公司副总蔡崇信考察阿里巴巴并加盟阿里巴巴之后,数十家风险投资商与马云接洽商谈。拒绝38家风险投资后,马云接受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500万美元的投资。就在该笔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见面才知,那人是雅虎最大的股东、“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据说孙正义事后判定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和雅虎一样伟大的公司。

⑩2000年,《福布斯》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从此,阿里巴巴开始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2B网站。2001年12月27日,中国供应商会员达到10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此数目的B.2B网站,并在当月实现盈利。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真正开始赚钱了!对马云、对阿里巴巴、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对全球电子商务而言,这都堪称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19.文题为“冬天之后的春天”,请结合①至⑥自然段,具体指出马云经过了哪些考验,又迎来了一个怎样的美好的局面。(4分)

20.指出“是远见还是狂妄?”这一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具体分析。(5分)

21.有人说“一个不懂IT的电脑精英,创办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通读全文,请举例说明从马云的成功经历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19.(4分)①纳斯达克指数暴跌,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了困境,甚至关门倒闭。(1分)②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不信任,阿里巴巴业务也开展地分外艰难。(1分)③遭遇“非典” (1分)④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阿里巴巴公司上市。(1分)(①②③为考验,④为美好局面。)

20.(5分)①这是过渡段(或:承上启下)。(1分)本文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先叙述马云攀上了他自己设定的高峰,吸引我们对传主马云的注意;(2分)再由这一句引起过渡,回顾马云创业的艰苦历程,展示马云的独特魅力。(2分)

21.(6分)①创业精神、及坚定不移的信念。99年带领18人回杭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业。遭遇到“非典”之时,马云依然自信,并用自己的信念感染着公司里的每一个人。②与众不同的商业头脑。创立了全球最优秀的B2B网站。③自信、突出的演讲才能。  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就打动了“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孙正义。④艰苦奋斗的精神。阿里巴巴从来没有乱花钱的习惯。(任意答对3点,能够结合文章分析得6分。启示1分,具体分析1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刨 树

王奎山

①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树。这唯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②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③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对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④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完全是自己的。

⑤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⑥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⑦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⑧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

16.结合作品,请概括“石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4分)

17.“村主任的调解”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分)

18.文章结尾说“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你觉得这是一场喜剧吗?(6分)

16.(4分)①世故圆滑(1分)石头虽然心里村主任的叔叔的处理,但还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答应了。(1分)②冲动好胜(1分)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最后树身变成了一堆碎木片。(1分)③自私自利(1分)这唯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1分)(任答两点可以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17.(5分)    村主任的调解是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写出了“石头”“结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推动情节发展。(或:进一步加强了矛盾冲突,激化矛盾冲突。)(2分)为后文两人最终翻脸,刨掉好好的一棵树(情节高潮部分)蓄势(或铺垫)。(2分)

18.(6分)①这不是一场喜剧。(或:这是一场闹剧(讽刺剧)。这是一场“喜剧”。)(1分)作者这样说,只是为了讽刺。(1分)石头和结实两人为了一棵树争持不下,互不相让,最后两人赌气将一棵好好的树变成一堆碎木片,两个人在这场争执中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2分)批判了人性中宁不利己,也不利他,自私自利的偏狭思想。(2分)

②如果答“这是一场喜剧,根据文章中‘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这一段来讲道理。酌情给2-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