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C【简:挑选。】
6.A【A.连词,因为;介词,把。B.介词,替、给。C.副词,竟然、却。D.助词,的。】
7.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8.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9.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3分,每错2个扣1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4分,1句1分)
②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见择”译成“选择了我”也可。此题考查“见”的特殊用法。2分,1句1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在蒙蒙细雨中,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中华儿女“祈福北京奥运盛会”的心愿。来自海内外的2万多名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建中华精神家园,祈福北京奥运盛会。①邓亚萍、许海峰、熊倪等29名历届奥运会冠军走到祈福树下 ②高大的汉白玉雕塑的黄帝坐像,神情庄严 ③将刻有祝福奥运文字的红色祈福牌悬挂在祈福树上 ④距黄帝坐像50米的正前方 ⑤金黄色的枝叶闪烁着耀眼的光 ⑥一棵高7米、象征着中华根脉的祈福树
A:①③⑤⑥②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②④⑥⑤①③ D:⑥⑤②④①③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D:我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老王年过半百了,朋友劝他早上起来跑步锻炼身体。刚跑了两天,有人说,老年人跑步损害膝关节,你还是游泳吧;刚到江里游了两天,有人说,江水污染那么厉害,你还是打太极拳吧;刚打了两天太极,又有人笑话他说,你笨手笨脚不协调,还是……
唉,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老王为难地想。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写作(60分)
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①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对北京奥运会前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外国人分别是新加坡、英国和美国,设置的分值为2.5~3.5分之间。调查结果见下表
⑴请概括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主要信息。(4分)
⑵针对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据,联系实际,就如何提高“中国人形象”问题提出建议。(不超过30字,2分)
⑴①国际公众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北京形象的评价均高于中国人形象的评价。②新加坡公众对中国经济形象、中国文化形象、北京形象的评价都高于英美两国接受调查的公众,但在中国人形象上的评价却较低。(每点2分,共4分)
(以下概括也可:①国际公众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评价最高。②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北京形象的评价均低于美国和新加坡,而对中国人形象的评价高于美国和新加坡。)
⑵(2分)示例:用文明塑造中国人的新形象,用真诚塑造中国人的新名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诺贝尔――和平之友
埃里克・伯根格伦
关于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和他的和平奖金的文献表明,他对为了和平目的而发明的炸药也会被用作战争的武器这一点,曾经表示过忧虑;但是,他既没有良心上的责备,也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对黄色炸药作为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杰出的助手这种正当的主张,在内心里深信不疑。特别是在一八八七年发明了混合无烟炸药之后,他曾多次宣布说,如果能将炸药在技术上完善到一种可怕的破坏程度的话,那么它就会成为遏制战争的东西。他争辩说,只要知道还有这种可怕的炸药存在,就将制止人类使用它们作为战争的武器,从而也就促进了和平。通过早在一八七六年表达的这一具有远见的思想,他像通常一样,远远站在他的时代前面。
因为在童年长期身体多病,他被迫成为一个习惯于用脑子警觉观察事物但却并不活泼的孩子;甚至在他的童年时代,这种情况就使他养成了沉思的倾向。他越来越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同别人进行争吵,对他来说是件格格不入的事。他在一八八三年曾写道:“我避免争吵,就像躲避瘟疫那样,即使对那些给我充分理由与之吵架的人,也是这样。”因此,他憎恶国家之间的战争,认为这种战争在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个人之间的争权斗殴被扩大为集体的舞台表演罢了。他的信件对于他的这种态度,提供了很多证明。
他在给比利时的一位和平倡导者的信中写道:“我越来越多地变成一个哲学家了。……我听到的炮声越多,看到的流血、合法的掠夺与得到许可的报复越多,我的这种梦想也就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和强烈难忘起来。”他在一八八六年一月给一位英国朋友的信中写道,他对于“在这个爆炸性的世界上能够看到开放得像玫瑰花那样鲜红的和平之花,抱着越来越真诚的希望”。
一八九一和一八九二是重要的两年,因为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手段的思想,在那时已经成熟到他觉得能向私人朋友以及几位和平运动的代表来阐述它的程度。虽然他的这些思想是高尚与理想主义的,但却构成了一种摆脱幻想的观点,诺贝尔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出现在这方面的;这些观点也许正是和平奖金思想的核心。
诺贝尔关于争取和平的办法的观点,也许会被看成是奇怪的,但是,人们必须记住由他的职业造成的那种奇妙的中间立场。在这位发明家所从事的炸药和混合无烟炸药的职业背后,始终有着一种真诚的愿望,战争将像过去那样,由战争本身来加以遏制。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给伯莎・冯苏特纳的信中能够写出他那句著名的、也许是举世皆知的警句:“我的那些工厂,可能在你的和平大会之前,就会让战争消亡。因为,在两支军队彼此能在一秒钟之内相互消灭掉的那一天,一切文明国家肯定会在战争面前退缩回去,并将裁减它们的军队。”
他对和平的热烈兴趣一直怀抱到那么久,并且按照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加以塑造,一直发展到一八九五年在遗嘱里所表达的最后形式;这种和平热情,一直陪伴着这位理想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
(选自《诺贝尔传》,有删改)
19.简要概述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的手段的观点。(4分)
20.文中多处引用诺贝尔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文中说,诺贝尔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但又“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19.(4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的观点是“通过战争遏制战争”,即在技术上将炸药完善到一种可怕的破坏程度,从而制止人类使用它作为战争的武器,让炸药成为遏制战争的东西,促进人类和平。
20.(5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文中多处引用诺贝尔信件的好处是:⑴体现了传记纪实性的文体特征。由于传主已经去世多年,直接引述传主留下的信件的文字,有这些真凭实据,就比转述传主说过的话更为真实可信,更能忠实地再现传主的思想观点,更具有说服力。(2分)⑵突出传主性格形象。引用的信件内容具体真实地记叙了诺贝尔矢志不渝寻求人类和平途径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诺贝尔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的形象,表现了诺贝尔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2分)⑶引文表述观点鲜明,具体动人,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对中心的表达。(1分)
21.(6分)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答案示例:
⑴我认为诺贝尔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诺贝尔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和平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没有实力,没有威慑力量,凭空去说服战争狂人放下武器,只是对牛弹琴,只能是痴心妄想。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战争只能由战争本身来加以遏制。
⑵由于诺贝尔的职业影响了他的立场,我认为诺贝尔的观点是有偏颇的。大大改进炸药的性能,如今已经实现――核武器就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威力,可是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仍然没有停止过。相对均衡的核威慑力量对保证世界和平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可能引发无休止的军事竞赛,因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维护和平,对于制止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说对此“不抱有任何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远山
严阵
⑴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我会发现,它是在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的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它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在看不到它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窗口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而却是不用任何一种颜色表达的看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分明存在着的令人只能无穷的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
⑷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小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⑸我曾到过黄山、泰山、庐山和峨眉。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有登临的却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过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
⑹而远山却不。
⑺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⑻那是你吗?我从我的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的看清脸上的每一条深深纹络。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⑼那是你吗?它有时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
⑽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只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
⑾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真的走进你的你,我便会失去你留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⑿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的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而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⒀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空间。距离是什么?距离是一个时间。因此,人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之外,才有可能领略到某种真正的完美,并有可能将它永远收入你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
⒁在我的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 选自2003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6.作者说:“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这话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7.请结合文章的有关段落,举例赏析作者是怎样将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5分)
18.作者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
16.(4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不矛盾。远山是缺陷与圆满的矛盾统一体。因为远山有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美,这没有缺陷;但远山因其远,“我”无法走近她,所以又是令人遗憾的缺陷。
这种遗憾是永远的不圆满,但正因为“我”无法对远山一览无遗,才让人领略到它朦胧神秘的美及精妙绝伦的丰姿魅力,觉得它无可挑剔真正完美,才有可能将它收入终生的美丽的珍藏之中,在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侵蚀中,捍卫住心中那一方“至纯至圣的梦影”,所以这是不圆满中的圆满。
17.(5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答案示例1:例如文章的最后几段,作者用深情的呼告,再次描绘远山的一缕黛青,一抹金紫,那远远的依稀可见的的山影,抒发对远山至纯至圣之美的挚爱,说明“我又不能走近你”是因为怕远山的魅力顷刻消失,说明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才可能领略到真正的完美的道理。
答案示例2:例如文章的开头几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远山的自然之美,深情地赞美远山只能无穷地意会到的、不为人发现的美,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通过与登临过的其他山峰对比,阐发自己对追索人生永世的恐惧,感悟到人生一览无余就索然无味。
18.(6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答案示例:
⑴同意。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但当所有的人生目标与愿望实现了之后,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是幻灭的痛苦。尽管如此,人生依然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这是人生的无奈。因此,要让理想与现实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圆满。
⑵不同意。人的一生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懈地追求,踏实地生活。结果也许不能使人如愿,但却不能抹杀追求过程的意义;面对现实也许令人失望,但却胜过一切虚幻的美好。
⑶辩证地看。(可以整合以上看法,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谈“中国式文化创新”
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今天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
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zōng jiāo 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
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意。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经济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创新引导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B.中国的“新潮文学”走不出中国,证明了西方的理论对中国是无用的。
C.“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D.只有用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才有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已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
E.作者认为,中国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的“价值迷乱”,因此还不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
13.下列有关《易经》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易经》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B.《易经》体现的中国文化主张个人要从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进行人生努力。
C.《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D.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将《易经》解释为“天人不相预”,认为“天”和“人”没有关系。
1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4分)
1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4分)
12.(5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E(B“无用”是绝对化的说法;C“中国元素”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只不过今天“只能是”传统文化元素而已;D“饮食文化以外的”错,“饮食文化”也应包括在内。)
13.(3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D(文中没说“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
14.(4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⑴中国人“满足于现实性富足”,西方人“超越富足”; 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
⑵中国人缺乏zōng jiāo 精神支柱,西方人有zōng jiāo 精神支柱;
⑶中国人“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西方人“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
⑷中国人淡泊个人欲望,西方人尊重个人欲望。
15.(4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中国式文化创新”不能笼统地以“有没有用”为标准,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必须触动儒家基本观念,批判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建立起不同于传统观念的中国创新文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句,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
(屈原《离骚》)
(2)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4)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⑵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⑶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①,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②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⑴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艺术表达效果。(4分)
⑵“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3分)
⑴(4分)①词人选用了“梧桐”、“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象,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②前三句由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三句鼎足对),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妥帖自然,而齐整中又见变化,读来起抑扬顿挫。
③词人善用数字,如反复连用几个“一”字,描写游子思家,长夜难眠,辗转枕上,数着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将词人愁肠百结、忐忑难安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⑵(3分)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