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①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

④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

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

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

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

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

F.我们的诗人“要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这样,现代汉诗才能免遭质疑,才能发展提高。

13.下面不能证明“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的一项是(3分)

A.胡适、陈独秀等倡导“文学革命”,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

B.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

C.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D.卞之琳的《断章》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14.在第①和第③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5.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4分)

12.(5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

答案:BD(B“只要”错误,原文中是“只有”,D“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过于绝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给分。]

13.(3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答案:A

14.(4分)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前者论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的观点。后者论述了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的观点。

( 4分,每个要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

15.(4分)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因为诗歌创作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必须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才能够感动读者,日常生活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4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4分,其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情绪和感受”“以真善美为核心进行选择和升华”“日常生活口语”“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每个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⑵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⑶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⑷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 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2)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4分)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1分)。《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2分)《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以及重逢后的惊喜之情(2分)。

5、C.解释为“追踪”。

6、B.A项第一句的“因”字是副词,于是,就;第二句是介词,趁着。B项两个“者”都解释为“的人”。C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根据。D项第一个“之”字是人称代词,第二个译为“得”,是补语的标志。

7、C.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于河”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C项是省略句,应是“御史以(之)属淳”。D项“以通盗死罪”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

8、B.A项“只要百姓送一包饭就处理诉讼案”有误,原文是用百姓包裹一包饭的时间形容张淳断案快速。C项“张淳又急得睡不着觉”有误,原文的意思是指张淳故意搁置着不去办理。D项“张淳与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有误,原文是巡抚与巡按进行商量。

9、(1)断句(3分)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错一处扣0.5分)

(2)①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假装,装作)把死囚用杖打死。(“佯”字1分,故意,假装、装作;“杖”字1分,名词活用作状语,用杖;大意1分)

②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距离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替我捉拿他。”(“甫” 字1分,刚;“顾”字1分,回头;“去”字1分,距离;大意1分)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文明奥运,需要文明的观众;奥运文明,也在提升观众的文明。坐上比赛看台,你就是形象大使,就是一个民族过去、现在、未来文明的象征。 B:党的富民好政策只有长期不变,给农民的实惠只增不减,让农民愿意种粮、放心种粮、种好粮、卖好价钱、这样才能实现大地丰收、粮食满仓。 C:“三驾马车分设,分工不分家,我们之间扯皮的事很少。”中国冶金赛迪公司党委书记戴祯庆说:“关键在于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信任,团结协作。” D:光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通过了包括四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评审,标志着中国光谷正式吹响了第二次创业的《集结号》,进军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班长总是想着其他同学的困难,并能够随时随地地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同学,他的确是同学们学习的好的表率。 B: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 C:他明智而远见的发言,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人们都说他确实是个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D: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对话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年,有人问农夫是否种了松树。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树苗会枯死。”又一年,那个人又问农夫:“你种了果树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果实。”第三年,那个人问农夫:“你今年该种了什么吧?”农夫说:我什么都没种,在担心解除之前,我不能白费力气。”结果,这个农夫一辈子都只是个贫困的农夫。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过多的担心会让人一事无成/--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他什么作用也无法发挥/担心白废力气,最终会白废了自己/做事不能害怕损失从重要的是去行动/人,不要让未知的恐惧捆绑了自己,使自己成了心灵的奴隶/要改变自己,首先是要改变观念/思想(想法)决定命运等。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为“普遍正义”下个定义。(6分)

亓培玉,同济大学在读研究生,2001年2月4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泉河大坝与妻子杨雪一同散步时,遭当地颇有权势的4人殴打追杀,直至溺死河中,原因只是他批评其中一个当众小便的人“没修养”。

这激怒了浙江学界,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公安部、安徽省领导、安徽省公安厅领导对此案高度重视。

毋庸讳言,令人发指的罪恶,因为受害者受过高等教育而变得更加让人“高度重视”了。可是,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又该怎么办?他们若遭遇了暴行,又到哪里去找严惩凶手的“过硬”理由?

当学界只能把知识作为要求严惩罪恶的本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思: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以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来追究罪恶?

那几个残害亓培玉的匪徒已注定在劫难逃,但这就意味着普遍的正义得到了伸张?

这几个匪徒也许正在后悔。但后悔的可能并非杀人,而是杀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社会的各阶层不再是只会或只能顺“势”而为要求伸张正义,属于全社会的正义才有指望。

普遍正义是以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来追究罪恶的属于全社会的正义。

实用类文本。完成19―21题。

从爱因斯坦的成功看教育的局限

①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并不为国人共知。直到上世纪末西方国家评选谁是20世纪的“千年思想家”,汇集全球一个月投票结果: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这才引起人们对爱因斯坦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重视。

②像马克思一样,爱因斯坦极为重视每一个人的才能发展,同时又指出人是作为社会的人存在的。他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在什么定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当爱因斯坦受到普遍赞誉时,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权威。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爱因斯坦十分蔑视自以为是真理化身的权威,他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爱因斯坦与一群儿童的讲话,最清楚又深刻地表达了他平凡又伟大的心态:

③“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到它,尊重它,增进它,并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人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永生。如果你们始终不忘掉这一点,你们就会发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并且对待别的民族和别的时代也就会有正确的态度。”

④经历十年“丈化大革命”的恶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但是如何才能造就人才,如何实施正确的教育,还仍然是个大问题。我们读一读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稿――《论教育》,和他怎样从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成为科学奇才的切身感受,会得到深刻的教益。爱因斯坦说:人不同于蜜蜂或蚂蚁,“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对于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爱因斯坦是在四五岁时,从父亲给他的一个罗盘受到启迪,萌发探求大自然奥秘,求知识、求真理的热情的。但是他面对的却是“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克价值的”。 “这种追求的残酷又是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的”,而学校教育正是做这样的掩饰。德国中学的六年学习,他面对的是处处受权威的指导,依赖训练和追求名利的教育。在大学,他面对的是“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

⑤爱因斯坦避开或克服了这些扼杀创造性的束缚,“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求知欲和兴趣妁东西。 “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热情而又努力地在物理实验室工作”,走出一条学习、研究、创造、成才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⑥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学子们,还紧张、忙碌,甚至疲于奔命地应付学校的考试、升级、取证,泯灭了少年时探求奥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热情,扼杀了创造性,艰难地跋涉在“成才”的道路上。难道不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正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吗?

19.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4分)

20.结合第③段和第④段相关内容,概述爱因斯坦的教育主张。(5分)

21.文章结尾写道:“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学子们……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正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变革吗?”请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目前学校的教育方式应当怎样改革才适合中学生的发展。(6分)

19.避开了扼杀创造性的束缚,学习那些适合于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向物理学的大师们求教;热情努力地在实验室工作;走出一条学习、研究、创造、成长的道路。(答对1点得1分)】

20.(1)注重领受、尊重、增进、传承学校所学的东西。(答“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也算对)

(2)把培养有独立行动思考的个人作为学校的目标,并教育学生把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3)不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进行工作,以免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

(4)将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不一味强调获得专业知识。(答“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也算对)

(5)不迷信权威,不依赖训练,不追求名利。(答对1点得1分  3点得5分) 】

21.(1)适合于身心健康发展;(2)有个性自由;(3)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4)开发智力而不是死教知识;(5)面向社会选择求学方向。(答出其中三点,联系学习生活谈,言之成理,即可得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6―18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①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②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③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④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⑤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⑥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⑦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⑧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⑨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⑩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2007.10.小说选刊〕

16、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17、姜老师的“错误”指什么?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5分)

18、对姜老师的 “预言”或“反思”你怎样评价?(6分)

16、这篇小小说截取两个场面,非常集中的写两堂课寓言课,帮教课,时空跨度大,情节跳跃性强,结局与“预言”相反,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17、答案:错误指(1)寓言课上对董玉洁的批评,(2)没有去了解和思考吴宝河“智慧”后面的背景和原因。姜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20年前,她作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很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得法的,姜老师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20年后,她已是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了。这样的身份,说明了她无论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了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这是姜老师成熟的表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考,无论是一个老师,还是作为一个学生,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模糊的身影,会引起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的思考。

评分方法:答案应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书育人、思想方法、工作态度等方面去分析评价。分析不求全责备,按质评分,灵活处理。

18、答案具有 开放性 探究性,但必须紧扣文本进行评价

一评价“预言” 举例

(1)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姜老师的课设计得很精彩,对学生,姜老师盛赞吴宝河想象力丰富,故事讲得精彩。并预言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作家。这是很好的鼓励。

但姜老师的“预言”,对学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了吗?如果是,董怎么能成为"三实"的董事长?如果不是,吴怎么会沦炎阶下囚?本文的预言不能实现,正是对把教育的功能看得绝对化的一种讽刺,教育不是万能的!

(2)人生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一出充满变数的剧子,它往往不是依据某条公式定理来推导的,又或者不是由某位真理家来预设的。小说写到这里,是作者的思索,也是读者对自己阅读期待的检视,对自己灵魂进行的一次拷问:我们有没有资格以真理裁决者的身份去轻易裁判别人的人生?

评价反思:举例

例 面对自己的学生出现这样的今天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她陷入了深思,甚至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批判性的质疑。姜老师的自责,有一定道理,教师是应该用心呵护孩子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充满善良的同情心和洒满阳光的爱心,但当年她却用成年人所谓的理智的道德说教否定了这种宝贵的同情心。这是让她深为内疚和不安的。

但把吴宝河看成是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隐藏的可怕的东西。恐怕也多虑和危言耸听了,至于把孩子的智慧,看成是“狡诈的心计”就大错了,童心无拘,童言无忌啊!

了解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从现有的固定思维去判断,而更应该具体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成长环境,去把握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做老师的更重在引导,而不再急于下结论,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却更需要全面、细致。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教育一个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遇见的人和事?”

或许,正确与错误,引导和误导,真理和谬论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老师的一句预言,学生的一句话,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能有深刻的意味。但不要轻易下一个结论,下任何结论前都应该认真深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