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荼香③,当时只道是导常。
【注】①写作此词时其妻子卢氏已早逝。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上阕是如何刻画出思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此词“纳兰之思,尽化于一句”,请指出这句词并简要说说理由。(4分)
(1)纳兰词上阒刻画思人形象,主要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以凄凉的“西风”、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等悲伤的景物(1分,写出任三种则可),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渲染(烘托)怀念之苦。(1分。大意相近即可)
(2)是“当时只道是寻常”。(1分)当时与她“赌书”“泼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1分,结合文本)这一句通过昔日快乐情景反衬出深刻的亡妻之痛,对幸福失却的追悔(2分。手法1分;感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不必求全)
纳兰性德《浣溪纱》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一句“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读来为之心痛,对此人来说更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对幸福失却的追悔。当时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很寻常的,要想再次与她“被酒”、“赌书”,恐怕只有在梦中了,如果早知有今日的凄凉,当时应该将那快乐的时光尽量延续,永铭心中,想必此时手心仿佛还握着淡淡的幸福,那时的快乐太过清楚,才衬出现在的孤独。
5.【文言实词】(3分)B(A、治:准备;C、状:描绘;D、举:飞)
6.【文言虚词】(3分)C(都是连词,可译为“就”“便”。A、连词,可译为“因为”/连词,可译为“而”或不译;B、音节助词,凑成章节,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在/介词,对。)
7.【文言句式】(3分)B(予以同志之友)至白云寺,谒魏公祠。
8.【内容归纳】(3分) D(文章最后作者在感慨时局之动乱、保一已平安之不易、同游盛会之难再的同时,仍作旧地重游之期待。)
9. (1)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每错断、漏断2处扣1分。“∥”处可断可不断。)
(2)①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得分点:“不予继”宾语前置的翻译1分,句意2分)
②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得分点:“尤”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
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__,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
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
于是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饮酒,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而我与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隐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名山眺望,饮酒尽兴,难道这是易得的吗!但是我担心盛衰无常,离合难保,请允许我把今天的游历记在石上,明年再来,能有所考证啊。”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有着满腔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讲不完的伤心:怎么就这样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 B:佳士得拍卖行一意孤行,坚持拍卖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不但违背了相关国际公约的精神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 C:还有什么能比母亲对远行儿子的思念更深切呢?每次走进这个小房间,看到里头陈设着的各式各样的儿子从前使用过的东西,她都会潸然泪下。 D:若一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能够给其应有回报,他就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明确提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在政策制定、执行上有所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基 础 等 级 50 分 | 内 容 25 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切合题意 [78b70e6e11d4e59c.jpg]中心突出 [78b70e6e11d4e59c.jpg]内容充实 [78b70e6e11d4e59c.jpg]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78b70e6e11d4e59c.jpg]中心明确 [78b70e6e11d4e59c.jpg]内容较充实 [78b70e6e11d4e59c.jpg]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78b70e6e11d4e59c.jpg]中心基本明确 [78b70e6e11d4e59c.jpg]内容单薄 [78b70e6e11d4e59c.jpg]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78b70e6e11d4e59c.jpg]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78b70e6e11d4e59c.jpg]没有什么内容 [78b70e6e11d4e59c.jpg]感情虚假 | ||
表 达 25 分 [78b70e6e11d4e59c.jpg]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
符合文体要求 [78b70e6e11d4e59c.jpg]结构严谨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流畅 [78b70e6e11d4e59c.jpg]字体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78b70e6e11d4e59c.jpg]结构完整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通顺 [78b70e6e11d4e59c.jpg]字体较工整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78b70e6e11d4e59c.jpg]结构基本完整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基本通顺 [78b70e6e11d4e59c.jpg]书写潦草 | 不符合文体要求 [78b70e6e11d4e59c.jpg]结构混乱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78b70e6e11d4e59c.jpg]字迹难辨 | ||
发 展 等 级 10 分 |
| 一等(10―8) | 二等(7―6) | 三等(5―3) | 四等(2―0) |
| 立意深刻 [78b70e6e11d4e59c.jpg]材料丰富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有文采 [78b70e6e11d4e59c.jpg]见解、构思新颖 | 立意较深刻 [78b70e6e11d4e59c.jpg]材料较丰富 [78b70e6e11d4e59c.jpg]语言较有文采 [78b70e6e11d4e59c.jpg]见解、构思较新颖 | 立意略显深刻 [78b70e6e11d4e59c.jpg]材料略显丰富 [78b70e6e11d4e59c.jpg]文句略有表现力 [78b70e6e11d4e59c.jpg]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 个别语句有深意 [78b70e6e11d4e59c.jpg]个别例子较好 [78b70e6e11d4e59c.jpg]个别语句较精彩 [78b70e6e11d4e59c.jpg]个别地方有新意 |
仿照下面例句的形式,选择新的叙述对象,另写两个句子。(6分)
例句:⑴折射反射成七彩,可以说,彩虹是备受挫折的阳光;
⑵千锤百炼出深山,可以说,石灰是涅重生的岩石。
参考答案:纵身一跃惊天地,可以说,瀑布是经受磨难的河流;苍劲虬曲展雄姿,可以说,盆景是忍辱负重的大树。(每句3分。句式1分,句意2分)
归来,司徒雷登
令狐补充
11月17日,司徒雷登,这位著名的民国时代美国驻华大使的骨灰安放在了杭州,下葬在一个叫半山安贤园的公墓里。这里离他父母和早夭的弟弟在西湖边九里松的墓地不算远,但与他希望的最后归宿――燕园的未名湖畔,毕竟还有一段距离。燕园是司徒雷登妻子的安葬地,她是当年燕京大学第一个入葬校园墓地的逝者。
骨灰安放仪式有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地方官员出席,并广为中美媒体报道。中国媒体在“司徒雷登魂归故里”的宽慰祝福声中,喟叹一个与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司徒雷登,宛如新生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同时他还是国共内战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大众中间具有的持久不衰的知名度,基本上得力于__在1948年8月18日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名为《别了,司徒雷登》的著名评论,文章在此后长期存在于中学课本中。这几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人对他的印象的唯一来源。司徒雷登从此成了“美国侵略政策失败的象征”,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现在落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下场的负面形象上。
时过境迁,历史的迷雾逐渐廓清。终于可以明言,长期以来公众对司徒雷登的印象不但浅陋粗疏,而且充满偏见,且大都是对这篇檄文的误读和误解中产生的。现在,重温《别了,司徒雷登》,会清晰地看到,文中的主旨不在司徒雷登,所指涉的,也只是历史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而文章本身,充其量也就是那一瞬间的一个断面。它无法涵盖司徒雷登的一生,甚至对司徒雷登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短暂的生涯也无法定论。
而事实上,就在《别了,司徒雷登》发表前不久,中__曾同意司徒雷登来北京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因美国国务院的阻挠,未果。更早些时候,__曾在重庆宴请司徒雷登,对燕京大学培养出来的革命者不吝赞美之辞。而身为创办者和校长,司徒雷登有“燕园灵魂”、“燕京之父”的美誉。
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首任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草拟的“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燕京校训脍炙人口,学校在他的努力下成了与清华北大并肩而立的名校。
而对中国人民,司徒雷登也怀有悲天悯人之心与友好的感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司徒雷登甚至是一位支持中国抗日的义士,曾被日寇关押4年之久……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
(选自2008年第33期《南方人物周刊》,略有改动)
19.请结合原文,简述司徒雷登的“刻板印象”和“宛如新生”的形象。(4分)
20.文中第5段(“而事实上,就在《别了,司徒雷登》发表前不久……司徒雷登有‘燕园灵魂’、‘燕京之父’的美誉”)是否带有作者的倾向性?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21.你认为本文题目“归来,司徒雷登”包含了什么意思?(6分)
19.(4分)【刻板印象:司徒雷登是国共内战时期美国驻华大使,(1分)执行美国侵略政策,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的模样来迷惑人,最终落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下场。(1分)“宛如新生”的形象:司徒雷登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1分),卓有贡献,享有美誉,同情中国,对中国人民有友好的感情。(1分)】
[cc28806ca4c98c5c.jpg]20.(5分)【有倾向性(1分)。说明长期以来公众并没有全面了解中国__及其领袖对司徒雷登的态度(1分),也不清楚司徒雷登在当时知情者当中享有的美誉(1分),因而对司徒雷登的印象肤浅、片面(1分),作者试图用事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1分)。】
[cc28806ca4c98c5c.jpg]21.(6分)【①对司徒雷登归葬故里的宽慰祝福和欢迎;②对还原司徒雷登真实形象的期盼;③表明作者有意用本文对《别了,司徒雷登》作回应和补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
汝荣兴
W.教授悄然克隆出了另一个W.教授。
那另一个W.教授,是W.教授的第101个克隆杰作。W.教授之所以要克隆到自己的头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先前那整整100次的克隆虽然都绝对是成功的,所克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人”也无一不跟基因的提供者惟妙惟肖,但对于克隆人与本人究竟惟妙惟肖到什么样的程度――具体点说,就是对于克隆人与本人除了外在形体的完全
一致之外,是不是在思维、情感等内在的方面也全部相同之类的问题,他却还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这一类“充分的证据”,似乎也只有从自己和克隆的另一个自己身上去取得,才可能是真正可靠的,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思维、情感等,也才可能全面彻底地、细致入微地去与克隆的另一个自己的思维、情感等作出精密的比较。
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W.教授有着极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十分崇高的献身精神。又由于对自己的克隆是一次比克隆本身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的实验与探索,所以,W.教授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具体进行这项工作的,甚至连在自己的夫人面前,他也从来不曾吐露过有关此事的片言只语或者哪怕是一丁点一丁点的风声。而作为对W.教授的这一可贵又可敬的实验与探索的回报,是自那另一个W.教授被克隆出来之后,经过了在实验室里的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测试和验证,W.教授终于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证据,并表明了克隆人与提供基因的本人不仅外在形体完全一致,而且其内在的思维、情感等也是全部相同的――真的,有好多好多回,那另一个W.教授都在被测试时准确无误地说出了W.教授自己所想要说的话,而且,连W.教授的潜意识,那另一个W.教授也完全能表述得毫无差错!
W.教授便因此拟好了他的最新论文的标题: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
不过,W.教授并没有急着去正式写他的那篇论文。我们已说过,W.教授是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对工作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是的,虽然到目前为止W.教授已掌握了足够多的论文证据,但由于那些证据毕竟都是从实验室里取得的,他便觉得还有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去考察那另一个W.教授的必要。因此,在接到联合国科研总部发来的要自己去出席首届全球克隆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专题讲演的通知后,经过周详的考虑和准备,W.教授便作出了让那另一个W.教授顶替自己去参加会议的大胆决定。而且,为了使这一偷梁换柱的举动显得更加天衣无缝,实际上也是为了使自己的这一实验与探索取得更为圆满的结果,W.教授还特意安排自己那位漂亮绝伦的夫人,在她也真假莫辨的情况下随那另一个W.教授一起前往会议地点……
此后,令W.教授十分欣喜的是,通过由卫星向全球直播的那次会议的实况,他看到自己的替身千真万确是里里外外都与自己绝无二致的:那另一个W.教授在大会上所作的专题讲演,虽然事先根本没经过W.教授授意什么的,但其中的每一句话,所用到的每一个数据,都完完全全是W.教授所想说和所想要用的;甚至,那家伙在演讲过程中的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譬如上台前要捧起夫人的额头吻一下,再譬如当台下响起掌声时总要举起右手捋一捋自己的头发,又譬如每喝罢一口水后总要推一推自己的眼镜架……都不折不扣地是W.教授所惯用的!
现在,W.教授感到自己已完全可以正式动手写那篇《关于克隆人的深度报告》了,于是他便欣然又安然地打开了他的书写电脑……
然而,就在W.教授已将他的那篇论文打印出来,正准备装订成册的时候,他书房的门被“砰”的一下撞开了。
进门来的是那另一个W.教授。只见那另一个W.教授左手臂紧箍着W.教授夫人的咽喉,右手则握着一支直对着W.教授的激光手枪。
“你这是……”W.教授问。
“我这是要送你上西天去。”另一个W.教授回答。
“为什么?”
“为了要叫这漂亮绝伦的女人真正成为我的夫人,为了要让在全球会议上作讲演这样的风光和荣誉只属于我……”
就在那另一个W.教授想要扣动手枪扳机的一刹那,只见W.教授不动声色地轻轻一按装在他裤子口袋中的一个微型遥控器,那另一个W.教授便顿时忽的一下变成了一缕烟,从这个世界上彻底地消失了……
紧接着,W.教授让自己那沓厚厚的论文稿纸也同样在顷刻间化作一缕烟,而且,他那克隆人的工作也就此宣告结束。
16.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强调“W.教授是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对工作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4分)
17.作者曾就本篇微型小说做过一个简单的概括――一件事,两个人,三个弯。请说说这“一件事,两个人,三个弯”在小说中具体指什么。(5分)
18.如果把最后两段改为:
W.教授听后,轻蔑地笑了笑,因为他清楚,按DIDE就可以自杀,他的念头刚一闪,另一个W.教授就冲到电脑边,迅速按下了上述字母,一眨眼的功夫,W.教授就变成了一股烟。
与原文结尾做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6分)
16.(4分)【强化读者印象,推动情节发展。(2分)为下文W教授克隆出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另一个W教授作铺垫,也为W教授最后销毁掉另一个W教授埋下伏笔,使故事结构更为严密。(2分)】
[dd2b084e568e61ae.jpg]17.(5分)【一件事:W教授偷偷克隆出自己(另一个W教授)来进行研究的事;两个人:W教授与克隆的自己(另一个W教授);三个弯:W教授偷偷克隆出自己(另一个W教授),W教授让克隆出来的另一个W教授顶替自己去参加会议,W教授最后销毁掉另一个W教授。(“一件事”“两个人”各1分,“三个弯”3分)】
[dd2b084e568e61ae.jpg]18.(6分)【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原文结尾更好。作为万物之灵,人总会想方设法控制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W教授最后销毁掉另一个W教授的结尾更能凸显作者反对克隆人的主旨;同时这一结尾与文中反复强调的“W教授是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对工作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相照应;改后的结尾让人恐惧,也与文中反复强调的W教授这一形象相冲突。(2)改后结尾的更好。改后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文章波澜起伏,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克隆出来的人最终消灭W教授,这一结尾更能凸显作者反对克隆人的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改后的结尾给读者增添了想象空间(克隆出来的另一个W教授还会闹出些什么呢?)(每点2分)】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梁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东方人则认为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造成的。
B.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科学化倾向普遍不满。
C.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重要的是写意。
D.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而西方人则是“彻底抽象化”。
E.中国人一直误认为人用“心”思考,因而中国艺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13.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家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因而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B.要避免天机的分化和破碎,艺术家不应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
C.人对自然之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艺术家应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D.艺术要摆脱科学的纠缠,要强化抽象,以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
14.如何理解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4分)
15.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4分)
12.(5分)A.E.【A原文是假设;E中“误认为”、“缺乏合理性”的说法与文意不符。】
[dde6d68a05d3b458.jpg]13.(3分)D.【不是中国艺术家的观点,而且“要强化抽象”与句意矛盾】
[dde6d68a05d3b458.jpg]14.(4分)【中国画不是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重在写意,保留了天机的完整,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即最接近自然。(2分)中国画中艺术家的心灵与所表现的景物融为一体,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2分)】
[dde6d68a05d3b458.jpg] 15.(4分)【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西方人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2分)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歌台暖响,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2)别有幽愁暗恨生,铁骑突出刀枪鸣(3)春光融融/风雨凄凄(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1分)。
(2)(4分)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2分);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