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拜 谒 武 夷 山

任剑锋

我一直迟迟不敢动笔写这座集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于一身的武夷山。因为已有很多的作家写了,那么多的佳作在由衷地赞美着她。我惟恐自己疏浅的文学功力,不能写出她的丹山碧水之美和历史文化底蕴之深,还原其最真切的灵性和魂魄。

我一直把武夷山看成一位有韵味的美女,不但外表耐读,更有着深奥的内涵,我要慢慢地由外到内欣赏她的全部。我每次来了都是由本地的朋友带路,心怀诚意地拜谒这山水皆胜之美景的一两个景点。

有人说武夷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其实,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人类遗产也未必好事,关键是开发与保持并举。也许像现在这样的客流量恰到好处。

那我们先去拜会朱熹老先生吧!是他撑起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半壁江山,他的理学统治了中国思想界800多年了。外面许多有关他风流的流言,这些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不要去理会他宣扬的那糟粕东西,我们应去拜读他宣扬的那精华之处。在武夷四曲响声岩壁处,读到朱老先生那手书的“逝者如斯”四个大字,我感慨万千。大千世界,能够在千年之后仍传有其名的人已经不多了,何况朱老先生名气之大,能有几人能与之比拟?翻开中国的文学史,柳永的名字是无法绕过的。历史总是喜欢开着不大不小的欢笑,虽然是不经意的。刚瞻仰完一个是严肃冷峻、克已复礼、半圣半仙的礼教偶像,现在又在拜会一个是风流倜傥、晓风残月、半狂半傲的“白衣卿相”。是这两位“水火不相容”的人物让这人间胜境扬名历史,还是武夷山因为他们而更加驰名?踏着东逝的溪流,去追寻这位备受后人争议的柳永的足迹吧!但无论时空如何改变,有一条不可否认是他开创“词人之词”的文学成就。

让我们暂时摈弃那理学与词人这大师级的时空之争,登上桃源洞,去拜访一下那大师,帮我们占一卦吧。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失望,我们的希望往往在失望中诞生。让大师的预测作为我们生活的乐趣,我们报以莞然一笑。因为,机遇是给有能力的人准备着。这也许就是人生吧!

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并且一路的行程不是跟风之旅,这也许就是旅游的最高境界。武夷山许多有待开发的景点和原始森林及不被人注意的处女地,也许那才是我们心中真正朝圣的地方。很多景点能让我们心中长长地想念着,在平静或沉寂中体味总比在喧闹中匆匆地看一眼强多了。朝圣的路总是有终点、要返程的,但朝圣的心却是无止境。武夷山的风景在朝圣者的默念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也许是本人学建筑出身的原因吧,每到达旅游的城市或景点我对当地的建筑美学有着特别的敏感。面对武夷山,我感到特别有意思。你看,大都市刻意地筑造高楼大厦,一直想着能够让其成为经典、传世。可最终呢?而武夷山这个地方,也许是不经意留下,却是经典的、传世的。武夷山的景致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而把因旅游开发而应配套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疏密有间地分布于各个景点,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得体。你看,那亭、楼、阁、台、轩、山庄、山房都具有武夷山的乡土气息,并且其建筑物的格局、体量与山水的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得以装饰及改造。

伟大的风景在夜晚也是默默无语的。窗外沥沥下着细雨,我一边在默默地聆听来自高空的天簌之声,一边在灯下摸索着尘封已久的诗卷,读诗。唐朝、宋朝的各种感怀在雨声中诞生,万籁寂静的夜晚脱落了白昼的滚滚红尘,这里有着城里没有的蛙鸣声,这里与霓虹无关。我做了一个梦,我在武夷山定居下来,一生一世……

14.作者在文章开头一直强调“惟恐自己疏浅的文学功力”,不敢写武夷山,有何作用?(4分)

15.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文中画线句子“我一直把武夷山看成一位有韵味的美女”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4分)

(2)作者登上桃源洞,拜访大师时,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16.文章结尾写到:“我做了一个梦,我在武夷山定居下来,一生一世……”,作者为什么要在武夷山定居下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7.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保护人类遗产的问题,请你结合作者的观点,谈一谈对人类遗产的保护。(6分)

14.作者一再强调“不敢写”,以反衬的手法,(1分)说出了武夷山的自然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分)引起下文对武夷山自然与文化底蕴的描写。(1分)

15.(1)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武夷山不仅有外表的自然美,(1分)更有着深奥的内涵――历史文化的底蕴之美。(2分)(或“美女”形象地写出武夷山的自然之美,“有韵味”突出了武夷山深奥的内涵之美――历史文化的底蕴。)

(2)机遇是给有能力的人准备着。(2分)(答“希望是在失望之中诞生的”给1分。)

16.武夷山不仅仅具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风光怡人的自然之美;(1分)更有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未被开发的原始的原生态之美,更有建筑物与自然景致相协调的自然、和谐之美。(2分)这种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热闹,给人一种清新宁静之美,( 1分)因此,作者说自己愿意一生一世居住下来,表达出了作者对武夷山所透露的自然与文化之美的热爱之情。(2分)

17.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开发与保持并举的观点。(1分)无论是自然文化遗产还是人文文化遗产,(1分)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地开发,(1分)在保持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1分)使人类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修缮,(1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1分)(意思大体相同,即可酌情给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治乱之条贯,__________。其文约,__________,其志洁,__________。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危樯独夜舟。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为政》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1)明道德之广崇  靡不毕见  其辞微  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

 (2)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思而不学则殆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枯松倒挂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 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好处何在?(4分)

(2)有评论家认为后两句“不落众人窠臼,另翻新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1)(4分)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意,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要点:“生意”或“动静”,2分);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要点:“孤单”或“孤寂”,2分)。

(2)(4分)前人写柳,折柳赠别,咏柳赋别,总与“别”相关,本诗写柳表达“留”之意,与“不别”联系在一起;借柳系舟的意象,通过企盼将来安定、舒适生活,表达现在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要点:分析出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或漂泊之意,2分;分析出一种“新意”2分)

8.C (A:“恶”应为“讲人坏话”或“中伤”; B:“售”应为“卖出”; D:“行道”应为“过路的人”。)

9. B(①②⑤ 不是表现陈轸游说才能   )

10.C (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

11.(1)(陈轸)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补出省略成分:陈轸或他;俱:一起,同时,共同;贵重: 受到敬重;恶:诋毁,说坏话;各一分,句意,一分)

(2)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今:如果;何以:凭什么;见:被;之:往,到;各一分,句意一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zōng jiāo 也无由出现。艺术和zōng jiāo 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5.以下对“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的一种美感经验。

B. 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C. 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D. 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6.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物理”指的是物所固有的属性,“人情”指的是人的意蕴情趣。

B. 移情中的模仿运动通常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意象上面。

C. 音乐的命脉在节奏,高而缓的乐调让人欢欣鼓舞,低而急的乐调让人抑郁凄恻。

D. 人们在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模仿物象,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美感经验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B. 我们平时所说的“推已及物”“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因此常常缺乏科学的谨严与精确。

C.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D.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也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因此欣赏中都有几分创造性。

5.D

6.C(“高而缓”“低而急”与“欢欣鼓舞”“抑郁凄恻”只是作者列举的现象,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7.B(“设身处地”“推已及物”如不涉及情感因素,就不是移情,也不是“缺乏科学的严谨与精确”的原因。)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①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②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③却容不了当权派  ④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8年12月13日,中国____、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正式在日本福冈签署《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B:国家财政部科研所负责人称,明年油价在现行基础上继续下降已成定局,不过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可能在0.5元~0.8元左右。 C: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将开展以“增支减税”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 D:12月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中方是否会再次派出船只进入钓鱼岛时,刘建超表示,中国船只是在中方拥有主权的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至于何时再派出船只,这是中方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主题为“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9844名参与者中,84.3%的人确认自己“正在奋斗”。而人们眼中的奋斗目标排名比较靠前的依次为“房子和车子(53.5%)”、“更理想的生活(44.0%)”、“成为有钱人(43.70%)”、“找个好工作(23.9%)”这些贴近自我的现实目标。调查同时显示,年轻人的奋斗目标正在变得多元化,有1268名青年把“人更平等,社会更和谐”、763人把“帮助弱势群体”、715名青年把“国家更富强”明确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调查中,尽管高达69.7%的青年人认为“自己压力比父辈更大”,71.9%的青年依然确认,自己的梦想还在。

请以“我正在为 而奋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立意,自选文体;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仔细看下面这幅慢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不超过150个字)

(2)这幅漫画的主旨是什么。(2分,50字左右)

(1)此漫画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画的右边,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坐在草地上,双手捧着一本书,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他左侧放着一个盛满水的桶,还有一根钓鱼竿。画的左边是一口井,钓鱼竿的一头拴着一根线,伸入井中。画的下面写着:“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

(2)这幅漫画讽刺了那些只读书、读死书,不能根据实际而变通的人。

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3分)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作为“穷人的歌者”,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答案:示例: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而被称为“穷人的歌者”的德国著名作家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