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鞋 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仅仅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上新的人生路途。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__”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__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__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每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14.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实用以外的哪些意义?(4分)

15.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16.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6分)

17.作者在文末引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 ①祝福生命,②承载母爱亲情。③检测人的善与恶、痛苦与幸福。

④启迪人们思考束缚与保护的关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1)①鞋负载着“形而下”的肢体。人的一生除开睡眠,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2分)②鞋还负载着许多(“形而上”)的精神,能给人生命的感动和启迪。(2分)

(2)“无形的鞋”指人生中的限制、束缚、规矩等,它对人而言既是束缚,也是保护。(意思对即可)(2分)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即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1分)②要给自己一个适应规矩、制度等的时间,逐渐磨合、适应。(1分)

16.①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2分)

② 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感激和缅怀之情。(2分)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2分)

17.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1分)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只照抄“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酌情扣分)

起到了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

(2)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 人生得意须尽欢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勿以恶小而为之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2分)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 分)

8.C(备:完备)

9.D(①④不是依据)

10.A(主父偃并没有死罪)

11.(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居:守; 委积:积蓄,财物;鸟,像鸟一样;制:控制。  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fd0c165d9932203a.jpg](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下使百姓疲惫,以能到(或在)外国(打仗或逞威)为称心如意之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

(虚:使动用法,使┅┅空虚;敝:使动用法,使┅┅疲惫;甘心:以┅┅为称心如意的事;完:完美    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我国原生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我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

过去,研究农业起源,农学家主要是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植物的基因库,认为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日本学者也提出过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办法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在长江流域,有野生稻,现在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而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它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稻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我国来讲极为重要。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选自200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农业起源与人类古代文明》,有删改)

5.下列对我国成为两种农业起源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流域,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这些地方长有少量的野生稻。

B.黄河流域有野生黍和大量的狗尾草,都是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

C.两流域都有漫长的冬季,冬季里食物资源比较缺乏,人们有生活压力。

D.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之类的植物,从播种到结果周期太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南方种植大米,北方种植小米、小麦的农业体系,是在六七千年前形成的。

B.日本学者提出稻作农业山地起源说,是因为那里野生稻多,基因类型多样化。

C.水稻、谷子等谷类作物,共同的优点就是易于贮藏,能够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

D.有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对我国极为重要,一方遇到自然灾害,另一方可以做补充。

7.下列根据文中的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几千年前就已形成,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检验,这种农业种植传统将不会改变。

B.农业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C.水稻之所以没有起源于印度或我国的华南一带,主要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自然资源丰富,食物充足。

D.水稻和谷子的成功培育证明了越是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地区,越能培育出生长期短、易于贮藏的粮食作物。

5.D (本句只解释了水果或干果没有成为主要作物的原因,不是两种农业起源的原因)

6.A(无中生有,“小麦”成为北方主要农作物的具体时间文中没有涉及。)

7.C(A项推断绝对化,“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证明了本推断的错误;B项过于强调了人的聪明与智慧,最主要的条件应该是“植物的基因库”; D“条件越差越能培育” 不符合文意。)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不等于悲观, 。 ①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体现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②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③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④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⑤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⑥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A:④⑤⑥②③① B:④⑥②⑤③① C:⑤④③①⑥② D:⑤⑥②③①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当我们把“文学”纳入“媒体文化”的范畴进行考察时,文学作品就不只是像艺术品那样的作品,而是一种可以用金钱标价的商品。 B:国人日常饮食,用油过量,用盐也过量,资料显示,其人均日摄入量两倍于世界卫生疆组织的推荐量,大大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C: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几家乡镇企业决定携起手来联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牌。 D:在秦皇岛机场、石家庄国际机场和邯郸机场陆续投入使用之后,我省又决定建设张家口民用机场,使之成为辐射“三北”的交通枢纽。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110米栏冠军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飞人”刘翔除了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外,几乎具备娱乐“偶像”的全部条件:1.89米的身高,完美的身材,英俊的脸庞,优雅而富有激情的谈吐,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对时尚的良好感觉,甚至还有一副不错的歌喉……就在人们纷纷猜测他是否会进入娱乐圈时,刘翔非常明确地告诉记者:“我不会进入娱乐圈,我只会继续从事跨栏,因为我只能专注做一件事情,一个眼神都不能分出去!”此后,刘翔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并打破世界纪录。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拿抽象的良心,来比具象的青山。清新鲜活,巧妙精致。请造两个句子,要求一个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另一个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6分)

(1)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

(2)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

参考例句:(1)A.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B.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3分)

(2)A.悠悠无尽的江水,好像父母的关爱。  B.绵绵的细雨如无尽的愁思。(3分)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被动句,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要保留全部信息。(3分)

经北京奥组委授权,于2005年1月5日正式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将让全世界人民发现和了解中国这个令人神往的国度,特别是北京这个城市及中国的历史、文化。

中国这个令人神往的国度,特别是北京这个城市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将通过北京奥组委授权的,于2005年1月5日正式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被全世界人民了解和发现。(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